ssry 发表于 2007-4-2 21:31

没有爱,科学将会怎样?

最近一段时间,几乎所有媒体都在向公众传递着这样一条消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李振声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有了媒体的深入挖掘与报道,李振声院士的学术成就与人格风范将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人知,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主旋律将在全国两会前奏出一个新的高潮。

    像前面所有获得这一崇高荣誉的科学家一样,李振声院士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主要是小麦育种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科学成就,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从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王永志、刘东生、叶笃正、吴孟超到李振声,这些科学大家无疑都在科学上功勋卓著,但他们还有另外一个鲜明的共同特征,那就是都有着对祖国与人民的爱。这种爱深沉而执著,从不因鲜花与掌声而异化,从不因世易时移而改变。事实上,这种爱也几乎是中外所有科学大家身上的突出表征,而且,以这种表征所展现出来的他们的人生魅力远甚于他们的科学成就。因为只有这种爱,才能保证他们在科学方向上不偏离,在挫折与困难面前不气馁,在荣誉与成就面前不居功自傲。

ssry 发表于 2007-4-2 21:32

2月27日,也就是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的前一天,中国科学院庄重地向社会公布了两个重要的文件,即《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和《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两个文件甫一出台,即受到来自社会舆论的高度称赞。舆论代表公众的心声。近些年,由于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在我们的社会生活领域,出现了这样那些的道德滑坡与行为失范现象,并逐渐向科学界、知识界、学术界与教育界蔓延。作为中国科学共同体的杰出代表,中国科学院率先垂范,两个文件所昭示的,正是中国科学家群体对祖国与人民的爱、对科学与人类的爱。这种爱代表一种忠诚,就像李振声院士最爱说的那句话——“我是农民的儿子”,质朴无华的话语间,传递着这种爱的声音,跃动着这种忠诚的光影。

    “从科学救国到科教兴国,依靠科学和民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志士仁人的不懈追求。在我们这个正在和平发展中的国家,以创新为民为宗旨,以科教兴国为己任,是中国科技界共同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我院全体同仁科技价值观的重要核心与共识。”在《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中,这样一种庄重的承诺,其背后不正体现了中国科学家群体对国家与人民的爱与忠诚吗?

    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对这句话,人们也许有各种解读,但对于以李振声等一大批优秀科学家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群体,其中所蕴含的,就是对祖国与人民的爱与忠诚,对科学与人类的爱与忠诚。除此,对他们身上所集中体现出的那些献身精神、团队精神、务实精神、科学精神,你都无法给出圆满的解答。

    而当忠诚与爱成为中国科学家群体的一种特质,科学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征程上,就将释放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gxyzd1 发表于 2007-4-3 13:00

没有爱的科学是我所不敢想象的!
但是,我心中的“爱”与上文中的不同。

我爱祖祖 发表于 2007-4-3 13:14

::0014:: ::0014::

celespace 发表于 2007-4-5 00:14

benlinliu 发表于 2007-4-5 19:47

gxyzd1 发表于 2007-4-10 13:30

原帖由 celespace 于 2007-4-5 00:14 发表

科學家的愛通常是博愛,在他們的生命中有N種愛,這樣才會成果多多,但是在有關部門發給記者的通稿中,一般報道要求當且僅當N=3時條件成立.
N=3?哪三种?

愚石 发表于 2007-4-10 14:06

为什么我们总在讲爱这爱那,却总是出不了重量级的科学家?因为我们对科学家的要求太多了。我们为什么要要求科学家同时又是道德高尚的人?有这种必要吗?

牛顿的人品常被人诟病。但是我们不需要这样的科学家?

我赞成,对科学家来说,只要有高水平的成果就够了。其它就不要歌颂了。我相信,科学家的平均道德水平应该与其他人群没有明显的差别。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学校里的政治教育,道德教育都是扯淡的事。

当然,我对自己的道德要求还是比较严的。::27::
对别人,我还是愿意宽容些。

[ 本帖最后由 愚石 于 2007-4-10 14:08 编辑 ]

ssry 发表于 2007-4-10 14:33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3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没有爱,科学将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