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解释一下新浪网上的这几句话?
新浪上一篇文章中,有几句话一直搞不懂,请赐教。链接:http://tech.sina.com.cn/digi/2004-07-26/2102393241.shtml原文摘抄:
“数码名词:什么是光圈范围
光圈英文名称为Aperture,光圈是一个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的装置,它通常是在镜头内。我们平时所说的光圈值F2.8、 F8、F16等是光圈“系数”,是相对光圈,并非光圈的物理孔径,与光圈的物理孔径及镜头到感光器件(胶片或CCD或CMOS)的距离有关。
表达光圈大小我们是用F值。光圈F值 = 镜头的焦距 / 镜头口径的直径。从以上的公式可知要达到相同的光圈F值,长焦距镜头的口径要比短焦距镜头的口径大。
当光圈物理孔径不变时,镜头中心与感光器件距离愈远,F数愈小,反之,镜头中心与感光器件距离愈近,通过光孔到达感光器件的光密度愈高,F数就愈大。”
以上红字部分就是我不明白之处:1,什么是“光圈的物理孔径”? 2, 光圈值怎么会与距离有关呢?那不是调焦的吗?
先借别人的回答你:
相机镜头的光圈F值,并不仅仅是一个孔径的问题,实际表示的是通光量,还和镜头的焦距等因素有关,是个相对值。对于一般的变焦镜头,即使光圈的物理孔径不变,焦距变长时通光量会变小,光圈F值也变小。F2.8-4/F3.5 - F5 / F7.6 - F11表示:最大光圈在广角端,焦距最短时为F2.8,在长焦端,焦距最长时为F5;最小光圈在广角端,焦距最短时为F7.6,在长焦端,焦距最长时为F11。
当然,高级的专业镜头有的是恒定光圈,即F值不随焦距变化,其实那是在变焦时,光圈的物理口径相应在变。恒定光圈的镜头要比同质量的一般镜头贵很多。
我来解释一下:所谓的光圈物理口径即是孔径光阑的孔径,由于它是可变的,所以可以改变镜头的进光量。当它开到最大的时候,就是镜头的最大进光量。当它缩小的时候,相当于缩小了镜头的口径,所以进光量也就减少了,不过可以获得更大的景深。
光圈环不是用来调焦的,光圈是控制景深和进光量的。它只与景深和实际的进光口径发生关系。
调焦环一般在光圈环的前边,会标注最近摄影距离和无穷远。
建议阁下着去下载一本纽约摄影学院教材来看~
鏡頭出射至感光元件光束,並不是平行光,而是從鏡頭中心擴散開的,並非平行光,所以鏡頭離成像面越遠(也就是被成像物離無窮遠越近),成像面所分配的光強越低. 光圈F值 = 镜头的焦距 / 镜头口径的直径,那为什么说当光圈物理孔径不变时,镜头中心与感光器件距离愈远,F数愈小,应该该是分子大值愈大啊,是不是写反了? 俺就是觉得好像写反了。 没写反呀~这句话的前提是镜头在移动的时候,是没有改变焦距的,只是后组工作距离在改变而已。这就是为什么加上近摄接圈或者皮腔以后,曝光相应要增加一样。因为镜头离成像元件越远,光越散射,成像元件上的光压强度越小。
F的数字大,但是所表示的光圈却是小。F越趋近0,表示越大,越远离0,表示越小。刚好跟数字越大的是越小,数字越小的的是越大。
例如我们说一款镜头,最大光圈是1.4,最小光圈是22,即这只镜头的光圈是F1.4~F22
F22明显比1.4低了大约8档。 成都巽风,你咋啥都懂?是业内人士?真让你的知识伤了,有如滔滔江水。。。。 原帖由 成都巽风 于 2007-4-3 11:33 发表
没写反呀~这句话的前提是镜头在移动的时候,是没有改变焦距的,只是后组工作距离在改变而已。这就是为什么加上近摄接圈或者皮腔以后,曝光相应要增加一样。因为镜头离成像元件越远,光越散射,成像元件上的光压强度越小。 ...
俺还是不懂啊。当被拍摄物体到镜头的距离是一个定值,且镜头焦距不变时,感光元件到镜头的距离怎么能改变呢?如果改变了,成像不就模糊了?
而且,前面提到的F=f/d中,光圈值F只与镜头本身的焦距f和镜头本身的通光孔径D有关,没说与感光元件到镜头的距离有关啊。? 引用: gxyzd1 在文中说道:
光圈值F只与镜头本身的焦距f和镜头本身的通光孔径D有关,没说与感光元件到镜头的距离有关啊。?
感光元件到镜头的距离就是像距,当物距远大于焦距时(一般都是这样)像距约等于焦距
回复 #9 kxjh 的帖子
但是,风兄说焦距不变啊。 引用: 成都巽风 在文中说道:借别人的回答你:
相机镜头的光圈F值,并不仅仅是一个孔径的问题,实际表示的是通光量,还和镜头的焦距等因素有关,是个相对值。对于一般的变焦镜头,即使光圈的物理孔径不变,焦距变长时通光量会变小,光圈F...
風兄的答案是正確的解釋。 我是初学者,又长见识了 原帖由 gxyzd1 于 2007-4-4 13:07 发表
俺还是不懂啊。当被拍摄物体到镜头的距离是一个定值,且镜头焦距不变时,感光元件到镜头的距离怎么能改变呢?如果改变了,成像不就模糊了?
而且,前面提到的F=f/d中,光圈值F只与镜头本身的焦距f和镜头本身的通光孔径D有关,没说与 ...
俺也还是不懂,焦距不变,移动CCD还能得到清晰图像? 原帖由 探天 于 2007-4-5 13:50 发表
俺也还是不懂,焦距不变,移动CCD还能得到清晰图像?
我说的焦距是指镜头标注的焦距,即无穷远时候的焦距。因为当焦距不变,随着物距的改变,像距会改变。
http://www.fshyxx.com/xiefs/flash/go.asp?id=1516
大家看看这个课件,就会明白了。 风兄在2楼说:“光圈环不是用来调焦的,光圈是控制景深和进光量的。它只与景深和实际的进光口径发生关系。调焦环一般在光圈环的前边,会标注最近摄影距离和无穷远。”
可是,风兄在14楼所说的,不就是调焦的吗?
镜头焦距不变时,像距怎么会与光圈值有关呢? 2楼我已经说得很清除了,标明有光圈值的那个环不是用来调焦的呀! 不过2楼笔误,把景深写成焦距了~已经修改了。其实光圈主要是控制了弥散圆形成的焦深而已……
看来还得让阁下了解一下什么是景深才行~~强烈建议阁下下载或者购买纽约摄影学院教材!
景深入门
除了曝光和测光的复杂方面之外,摄影爱好者通常会发现景深是最难掌握的一个概念。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这是一个基于主观判断的假设的系数。如果说有人确实对这些技术方面的问题予以重视的话,那么另一些人则仅是为了应付夜校课程而死记硬背,而许多人几乎完全忽视技术问题或者只吸收一些急需的东西。我得承认,在起初景深似乎像是一个抽象的理论,当时关于"弥散圈"的讲稿颇能说明我对这个问题的态度。 后来,我终于体会到景深在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为了创作而取得特殊效果方面的实用价值。下面我将以完全实用的术语逐步介绍如何控制景深,并在每个部分都增加了新的信息。
*理解基本理论。通俗地说,景深就是在所调焦点前后延伸出来的"可接受的清晰区域"。 实际上,在任何照片上只有聚焦了的平面才是真正清晰的。然而,在观赏者看来,这一平面前后的物体也可能会显得相当清晰。清晰范围的差别基于好几方面的标准,在下面几个部分中我们就会接触到。教科书在解释景深时往往要讨论"最小弥散圈",但那是一个对于实际应用并非必要的技术问题。 例如:你在天然动物园将镜头焦点调在阴影处孟加拉虎的眼睛上,在底片上它的眼睛就是最清晰的。而这时老虎的嘴,还有其身后的树皮,在最终的照片上也显出可以接受的清晰影像。当你的视线从调焦点眼睛移开时,模糊的程度就逐渐加大。在近处前景和远处背景上的物体离虎头越远清晰度就越差。
*选择"合适的"光圈。光圈口径是影响景深的基本要素。概括地说,小口径光圈(由较大的f/数值表示),比如f/16或f/22,产生广泛的清晰调焦范围。相反,大口径光圈(由较小的f/数值表示),比如f/2.8或f/4,产生短浅的景深,前景和背景上的可接受的清晰范围要小得多。 创作一幅作品而非简单地拍照,光圈的选择就是一个基本的要素。即便在使用程序曝光模式时,你也应该在可行的情况下选用最合适的光圈和速度的组合。然而要注意,因为手持相机拍摄,如果长时间曝光,被摄体的移动或相机的抖动都可能使照片模糊。因此,你得采取妥协的办法:选择一个远非理想的较大光圈以保持足够的快门速度。 例如:在英国拍摄由石头拱廊形成框架的场景照片。你可以把焦点放在靠近中景的喷泉处并按下快门。实拍6张,第一张用f/4,第2张用f/5.6,以此类推直到用f/22拍。过后你再仔细观察所印出来的8×10英寸照片。 用f/4拍摄的第一张照片上的拱廊和背景城堡影像都不清晰。用f/11拍出的这一切看起来"差不多清晰",但仍然不符合你的标准。用f/16拍出的拱廊、喷泉和背景城堡影像都显得够清晰,而且你的朋友认为这张是最佳照片。而用f/22 拍出的影像则模糊不清,这是由于使用低速快门且没用三脚架而造成了相机抖动。
*选择较长或较短的焦距。任何人使用28毫米和300毫米焦距镜头都会发现广角照片通常有广泛的景深范围。相反,那些用长焦距拍摄的照片一般说来景深都很浅。这种情况通常导致一个简单的结论:在任何已知的光圈挡位上,焦距越长,景深越短。如果你需要较大景深的画面,就用较短焦距来拍。 以上所述似乎是在实践中对景深的评估。但实际上这些说法颇有点迷惑性。景深不会因焦距不同而有所改变,这是一个光学事实。不信吗?那么就用一只35毫米镜头和一只 200毫米镜头进行一次具体测试。首先,用长镜头拍摄站在开满鲜花的长篱笆旁的一位朋友。然后换上广角镜头靠近拍摄,让她在取景器中同先前拍摄的影像一样大。用10倍放大镜观察这些幻灯片,你会发现可接受的清晰调焦范围(核对那些花朵)几乎是相同的。假设它们在透视上是不同的:线条与形状的表现肯定是不一致的,在各种距离上物体之间的表面距离也是不一致的。广角镜头产生"扩大了的透视",增加了物体之间的表面距离。这能产生一种光学幻觉,使得粗心的观察者认为在这些照片上景深是不同的。
*在相同位置变换所用的焦距。公平地说,长焦距镜头确实减少景深,而广角镜头则扩大了景深--但只是当你的拍摄距离是相同的时候。实际上是影像的大小影响着景深,而不论使用什么镜头。不论你从远处用长焦距镜头还是走上前去靠近被摄体用焦距较短的镜头拍满画面,景深都将是较浅的。 例如:在与一座历史性大厦隔着一条马路的草地上坐下来用28毫米镜头以f/5.6拍摄一幅其入口处的照片。仍在同一位置,但换用100-300毫米变焦镜头,以100毫米、 200毫米和300毫米焦距再拍3张,都用f/5.6。检验照片你就会发现,在这几张照片上大厦的门显得越来越大,而可接受的调焦清晰范围却随着每次焦距的延长而明显变小。 所以,长焦距镜头就真的能比广角镜头产生更小的景深吗?不错,但这只能以在相同的拍摄距离上使用的时候。这是由于被摄体影像放大倍率的增加而减少了可接受的调焦清晰范围。
*改变相机与被摄体的距离。如同我已提到的那样,景深是受相机到被摄体距离影响的。当你对非常靠近镜头的东西调焦时,所得到的景深就非常小。当你对较远处调焦时,景深就会更大,而且景深因焦距不同而改变。 提示:拍摄特写照片,比如微距摄影,要记住景深将以英寸来计算。相机的放置要能使其胶片平面与被摄体平面--也许是一只黑脉金斑蝶的翅膀--平行。 你不必使用诸如f/32之类的细小光圈以使蝴蝶完全置于景深之内。使用较大的光圈就能用较高的快门速度,这将能减少因相机或被摄体移动而产生模糊影像的危险性。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大多数镜头在用中挡光圈时能提供较高的分辨率。 例如:你使用一只最近调焦距离为8英尺的300毫米镜头,假设选用光圈f/8。你在索诺拉沙漠中发现一株开花的仙人掌,并从车上抓拍了几张,此时仍嫌它太远,处在镜头标尺的无限远位置上。之后你就走上前去直到距离被摄体8英尺时再进行第2次拍摄。 在第1次拍摄的照片上美景中的仙人掌相当清晰,起码可以辨认得出来;而在背景上的仙人掌看起来也都表现得很清晰。然而在近摄的照片上,只有你看中的那株仙人掌是清晰的。那些在背景上的仙人掌成为看不出轮廓的浅绿的色块,而前景中的仙人掌则被浅景深所虚化了。在这两种情况下,仙人掌距离调焦点越远就显得越不清晰。
切记:当你靠近或远离被摄体时,另外两个因素--取景框中被摄体的大小和透视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在100英尺处的形体和线条的表现以及物体之间的表面距离要比在8英尺处时显得大不相同(此点可在取景器上看出来。)
*确定"正确的"焦点。作为常识,景深在通常的拍摄距离上是按下列方式分布的:景深向焦点前方延伸大约1/3,向焦点后方延伸大约2/3。你想得到大景深吗?那么就把焦点大致设在大场景的1/3处。 尤其是使用自动调焦的单镜头反光相机拍摄时,让相机来设定焦点是很诱人的。虽然"仓促拍摄"对于捕捉稍纵即逝的动态瞬间也许是必要的,但是在情况允许时控制确切的焦点是很重要的。即便对于使用自动聚焦相机来说这也是很简单的--通常在重新构图时只要轻按快门钮就能把焦点锁住。
例如:当你处在赛车现场并看到停在附近的3辆高性能跑车:一辆黑色保时捷车位于前景,一辆红色宝马车处在其后,一辆白色莲花车处在背景中。这时,你发现一位名人靠在最近的一辆车上,他的蓝眼珠清晰可见。你必须马上做出决定:是把焦点放在接近中景的宝马车上以获得最大景深,使3辆车同时都清晰;还是仔细地把焦点调到前景的人物身上,这样你就能把他的照片拍得毫发毕现以展示给你的朋友看? 当把现场中一个鲜明的目标作为主要被摄体时,通常你应把焦点调在最重要的地方:人物的眼睛,游艇船舷上的字母,或者洞穴壁上的岩画。尽管象在其他部分所谈到的那样你确实对景深保持某种程度的控制,但在此时景深却已成为次要问题了。
*选用超焦距调焦。有一个能够产生最大景深的特殊点--把焦点准确地对准这个"超焦距"位置。它是仍然能够使无限远处的被摄体保持足够清晰的最近调焦点,这样景深就从调焦距离的一半处一直延伸到无限远。当然,景深会因选用的光圈和镜头的焦距不同而有所不同。然而,这一技术确实会让你拍出的画面增加景深而你又不必把光圈收缩到最小,以至于因相机震动或被摄体移动而造成影像模糊。(有关超焦距的计算公式请参见本刊今年第4期72页《读者来函选登》--编注)
例如:你用一只50毫米镜头在一条马路中央拍摄时代广场。你想把整个地区都拍摄清晰,但又无法把光圈收缩到超过f/11(再小的光圈就要求使用 1/30秒的慢速快门,这会使行驶中的汽车模糊)。使用超焦距的办法,你可以把焦点设在30英尺处,这样做就取代了会把焦点对在前景上的金发美人的自动对焦系统。在取景屏上,因为大部分影像似乎处在焦点之外而会显得不顺眼。你坚持拍下了这张照片,结果发现在印出的照片上从15英尺到无限远的所有景物都相当清晰,即都处在景深之内。
*少用无限远调焦。我在拍摄田野和城市风光中很少用无限远调焦,因为用这种方法,任何前景部分都有可能是模糊的,而这类被摄体对画面来说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为二维的照片增添三维的效果。再者,用这种方法大部分景深都会处于无限远的后面,而对画面失去实际价值,"浪费"了景深。 然而,在拍摄体育运动、赛车和野生动物时,如果被摄体位于很远的地方,那么,无限远调焦可能是有用的。在这类情况下,你能够容忍取景器中一部分影像是模糊的--因为你的主要目的是拍出一个绝对清晰的被摄主体。 拍水景的技巧 喜雨 摄影者常坐船在江河湖海上尽情游玩,拍摄水景同样是一件饶有趣味的活动,但也有其独特的拍摄要求。 一般拍水景时,不能曝光不足。因为自然界的水源常常受到天空的映衬,有强烈的反光,宛如一个巨大的发光体一般。拍摄时如仅依靠相机的测光指示来处理曝光量,常常会出现曝光不足,这是因为天空与一般景物的亮度相差非常大。拍摄具有天空反光的水景时,至少需按照相机测光指示再加2挡左右的曝光量。拍摄波光舟影的画面要讲究用光,根据画面中的明暗关系来突出被摄对象的主体。 为使拍摄的水景有特殊效果。一种方法是采用高速快门,比如1/1000秒以上来凝结运动的水,如海浪等。取景合适、曝光得当的话,可能获得喷珠溅玉般的效果,我们在一些表现海浪的摄影作品中常可以看到类似手法。
另一种方法是借助慢速快门获得画面中流水虚幻迷茫的效果。这种方法拍摄的照片艺术特点非常鲜明,流水常呈现出宛如云霞的缥缈感。附图拍摄于江西某村口,这个地方实际上并不十分出色,但通过慢速快门的作用,小溪的流水有了新的魅力,使原来很平常的一幅山村小景变得富有趣味。
必须指出的是,要反映出流水的运动感,需要根据流水的速度缓急来选择快门速度,水流的速度快,所选快门速度宜高,水流速度慢,选择的快门速度就应低一些。在选择低速快门时,最好使用三脚架来稳住相机,以免晃动相机影响画面的清晰度。 如果有长焦镜头,还可利用其压缩空间的特性来拍摄水的波纹,当波浪经长焦镜头压缩后,会呈现出非常有韵律的线条,妙不可言。
摘自:人民摄影 景深概念与计算 Xitek编 2001年6月5日 http://www.xitek.com/xitek-logo.gif 先介绍几个概念: 1、焦点(focus) 与光轴平行的光线射入凸透镜时,理想的镜头应该是所有的光线聚集在一点后,再以锥状的扩散开来,这个聚集所有光线的一点,就叫做焦点。 http://www.xitek.com/xuetang/optics/image/focuspoint.gif
2、弥散圆(circle of confusion) 在焦点前后,光线开始聚集和扩散,点的影象变成模糊的,形成一个扩大的圆,这个圆就叫做弥散圆。 在现实当中,观赏拍摄的影象是以某种方式(比如投影、放大成照片等等)来观察的,人的肉眼所感受到的影象与放大倍率、投影距离及观看距离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弥散圆的直径小于人眼的鉴别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实际影象产生的模糊是不能辨认的。这个不能辨认的弥散圆就称为容许弥散圆(permissiblecircle of confusion)。 http://www.xitek.com/xuetang/optics/image/circle-cunf.gif 不同的厂家、不同的胶片面积都有不同的容许弥散圆直径的数值定义。一般常用的是: 画幅
24mm x 36mm
6cm x 9cm
4" x 5"
弥散圆直径
0.035mm
0.0817mm
0.146mm
35mm照相镜头的容许弥散圆,大约是底片对角线长度的1/1000~1/1500左右。前提是画面放大为5x7英寸的照片,观察距离为25~30cm。 3、景深(depth of field) 在焦点前后各有一个容许弥散圆,这两个弥散圆之间的距离就叫景深,即:在被摄主体(对焦点)前后,其影像仍然有一段清晰范围的,就是景深。换言之,被摄体的前后纵深,呈现在底片面的影象模糊度,都在容许弥散圆的限定范围内。 http://www.xitek.com/xuetang/optics/image/depth1.gif
景深随镜头的焦距、光圈值、拍摄距离而变化。对于固定焦距和拍摄距离,使用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http://www.xitek.com/xuetang/optics/image/depth2.gif 以持照相机拍摄者为基准,从焦点到近处容许弥散圆的的距离叫前景深,从焦点到远方容许弥散圆的距离叫后景深。 4、景深的计算 下面是景深的计算公式。其中: δ
——
容许弥散圆直径
f
——
镜头焦距
F
——
镜头的拍摄光圈值
L
——
对焦距离
ΔL1
——
前景深
ΔL2
——
后景深
ΔL
——
景深
FδL2
前景深 ΔL1= ——————
(1)
f2 + FδL
FδL2
后景深 ΔL2= ——————
(2)
f2 - FδL
2f2FδL2
景深 ΔL = ΔL2 + ΔL2=
——————
f4 - F2δ2L2
从公式(1)和(2)可以看出,后景深 > 前景深。 由景深计算公式可以看出,景深与镜头使用光圈、镜头焦距、拍摄距离以及对像质的要求(表现为对容许弥散圆的大小)有关。这些主要因素对景深的影响如下(假定其他的条件都不改变): (1)、镜头光圈: 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2)、镜头焦距 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3)、拍摄距离 距离越远,景深越大;距离越近,景深越小。 5、一些计算实例 网上有些在线计算器,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参考: 摄影光学计算器 Windows版本的可下载的计数器在 f/Calc (1)、200/2.8对焦在5m时,f/2.8的景深: δ
=
0.035mm
f
=
200mm
F
=
2.8
L
=
5000mm
ΔL1
=
60mm
ΔL2
=
62mm
ΔL
=
122mm
结论
:
该镜头在用f/2.8拍摄时,清晰范围是从4.94m~5.062m,景深很浅。
(2)、200/2.8+2X=400/5.6对焦在5m时,f/5.6的景深: δ
=
0.035mm
f
=
400mm
F
=
5.6
L
=
5000mm
ΔL1
=
30mm
ΔL2
=
31mm
ΔL
=
61mm
结论
:
该镜头在配合2X增距镜后,主镜头用f/2.8拍摄时,景深是(1)的一半。
景深的照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