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追星不追科学家,该怪谁
2007-4-7 0:05:58红网英国广播公司(BBC)4日撰写文章,题目是“除了章子怡,他们是谁?”,认为中国一些媒体只是重视报道一些娱乐圈的明星,而不够重视报道对中国国力增强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4月5日《成都日报》)
文章中说,月31日,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星光熠熠,“2006影响世界华人”颁奖会在此举行。杨振宁、陶一之、丁俊晖、谭盾、张霞昌、苏震西、章子怡、刘醇逸、刘翔、李安、陈易希11位杰出华人,在这里接受“2006影响世界华人”的殊荣。不过,不是每一颗星都受到中国传媒追捧的。没有入场券的北大学生,大声呼喊:章子怡,章子怡。除了章子怡,科学家的名字几乎没人知道。翌日,北京的一些传媒只是在娱乐版发了以章子怡为主的消息消息。而我们心平气和的说,对以上这些人你到底熟悉几位?相信不少人至少是听说过丁俊晖、章子怡、刘翔等文体明星的,而在那些科学家当中,除了杨振宁外,有多少人敢说了解他们?就算是杨振宁,又有几个人是因为他是科学家而了解的他?通过“花边”才更了解他的人应该更多吧?而英国广播公司(BBC)刊登题为“除了章子怡,他们是谁?”的文章到底揭了谁的短?
这好像是揭了媒体的短,但这不过是表面现象而已。时下,相当一部分媒体都是采用市场化的方式在运作,迎合读者的喜好错了吗?而有关文体明星的新闻才更能抓眼球吧?如果自己制作的新闻不能够达到抓眼球的目的的话,一切不就都无从谈起了吗?但你能说这是读者的错吗?读者的喜好难道不是媒体培养起来的吗?事实上,正如这次获得杰出华人大奖的美国休斯敦莱斯大学女科学家陶一之所说得那样:“在国内,传媒报导娱乐圈确实特别多,其实在休斯敦的华文媒体也差不多。传媒和科学家都有责任,多激活一些与百姓切身有关的感兴趣的科学话题。”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现有的“文科生办报”的情况下,想多关注一下科学家也基本上是不可完成的任务。想让科学家把自己做的事情说的让公众感兴趣很难,而让理科知识有限的编辑记者们来“讲故事”同样是个难事。我在报上就看过有的记者把纺织厂招聘挡车工和机械厂招聘车工的待遇进行比对的报道,反正他们都叫“车工”。而这该怪谁呀?另外,报道中说,颁奖会场外,没有入场券的北大学生,守候在百年讲堂门外通道上,等候明星现身,不少大学生大声呼喊:章子怡,章子怡。北大学生也不追科学家,这又该怪谁?还有,接待获奖者的酒店,惟独将章子怡的住房免费升格为总统套房,令主办机构颇为尴尬,担心对获奖者有不公平嫌疑。这又是为什么?
是的,科学家、发明家,不被传媒重视,这是社会的一种缺失。但之所以出现这种“除了章子怡,他们是谁?”的尴尬,责任绝对不应该仅仅是媒体来负。一则,媒体报道什么也应该有部门来监督管理,二则,我们的教育将文理过早分科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之一。但不管怎么说,被英国广播公司阶段后,我们都应该感到脸红。
[稿源:红网]
[作者:裴娇健]
[编辑:潇湘行] 煤体投其所好,民众喜欢。大多数民众喜欢吃点喝点,整钱为了吃喝,吃饱喝足了喜欢当官,炫耀地位金钱,高人一等的感觉。钱多了,地位高了,学历高了,知识多了,但文化没了 meteorobs喜欢转关于社会问题的新闻哈::31::
假如现在还在征集牧夫广告语的话。。。
我投的肯定是:“登陆牧夫天文论坛,关注meteorobs,捕捉蝴蝶翅膀的每一次振动。。。”::0024:: 这其实也是社会的一种悲哀当同学知道我对天文有兴趣时,他们大都是眼睛直勾勾盯着我,好象很不可思意,让我也有一种“犯罪”的感觉
孰对?孰错? 这年头连歌唱家都没什么人追,遑论科学家。
除非科学家改称科学星就有人追星了。::27::
科学家想被大众追,被大众关注,那他只有进入娱乐圈,屁如杨振宁,::21::
回复 #7 万紫千红 的帖子
没那么多悲观这里面不是追科学星的多些嘛 追星球的就都是拉::39:: 追逐章子怡的朋友也不是都不爱科学 只是就只有这种人能拿来吼一下 去吼杨振宁、陶一之你不觉得其实是种亵渎啊::21::看见万紫千红的图片一次就笑一次 太搞笑拉::2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