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加爵骨灰与第三十三块悼念石
2007-4-28 0:01:30红网伟大的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则是人的胸怀。
马加爵杀人事件过去了近3年,阴影却仍留在他的家人和受害者家属心中。马家爵被枪决、火化后,马家人因“怕再被人指脊梁骨”,主动放弃去领取马加爵的骨灰,骨灰至今仍留在殡仪馆(4月27日《潇湘晨报》报道)。
如果不是一些国人心中仍有仇恨之火,马家人又怎么连儿子的骨灰都不敢去领?诺大的胸怀,怎么就容不下马加爵的小小一盒骨灰?
看到马加爵的父亲马建夫“发花白、神沧桑”,看到马加爵的母亲马存英“泪如泉涌”,看到马加爵年近八旬的奶奶“满脸泪花”……我们怎么能不感到一丝悲悯与悲痛?我们要知道,不仅被杀害的人和他们的家属是受害者,老年丧子丧孙的马家人同样也是受害者。
跟马加爵骨灰形成反差的是:今年4月21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悼念仪式中,33块纪念遇难者的花岗岩悼念石被摆成一个半圆形、放在操场上,其中也包括了凶手赵承熙的悼念石。悼念者认为,赵承熙虽然犯下残忍的罪行,但学校和社会此前没能对精神有问题的他提供适当的治疗和心理咨询,他们对此感到遗憾,这样做同时也是为了安慰失去他的家人。
美国民众写给赵承煦的话中,有一句是“希望许多人能把心中对你的怨恨,转化为宽恕”。这是一种何等宽阔的胸怀?这又显示出一种何等的人性之美?正如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面对马加爵的骨灰,面对第三十三块悼念石,还有什么能比宽恕的胸怀更能让人们警醒、反思和震动呢?
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仇恨之火只会引发更大更多的仇恨;只有宽厚仁慈的爱,才能消释天大的仇恨。人的胸怀,之所以比大海天空还要宽阔,是因为人懂得包容和宽恕。但愿三年后仍留在殡仪馆的马加爵骨灰,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操上的第三十三块悼念石,能够唤醒一些国人沉睡的心灵,使这颗心变得更加宽恕。
让我们重温一下雨果的另一段话吧:宽容就像清凉的甘露,浇灌了干涸的心灵;宽容就像温暖的壁炉,温暖了冰冷麻木的心;宽容就像不熄的火把,点燃了冰山下将要熄灭的火种;宽容就像一只魔笛,把沉睡在黑暗中的人叫醒。
[稿源:红网]
[作者:邓璟]
[编辑:潇湘行] 楼上的提到的我认为这类问题不能与打伊拉克南联盟做简单的类比,战争的死亡是一回事,平时社会生活中的凶杀是另外一回事。就比如说国共内战,手足相残,死伤无数,你是否就以此推断我们中国人嗜杀呢?
马加爵罪大恶极,亦已受到被枪毙的极刑惩罚,但和解共生是社会永远追求的目标,人既然已死,我们是否应该反省是什么造成了这个极端的事件,我们自身难道就没有什么检讨的了吗?
原谅死者,是为了让生者更好地活下去.
几年前一个法国家庭到中国旅游,一家三口在中国被三个凶手抢劫杀害,案子破了,凶手面昨临死刑的判决,最后写信请求宽恕罪犯的不是别人,居然是受害者的家属,我们中国持有仇必报思维的人恐怕是很难理解的.
[ 本帖最后由 盲童 于 2007-4-29 09:12 编辑 ] 楼上言之有理。宽容是一种美德,特别是原谅你最应该恨的人。
似乎国人是很记仇的,从历史和你周围的生活圈子,都能察觉。
仇恨可以毁掉一个人,一个家,一个群体,甚至一个民族。
ALMACH 且不说马加爵如何,但他的家人又如何面对社会的压力呢。我们虽然做不到向美国人那样对待杀人的人,但至少对其家人应该多一点尊重和宽容吧!
哎!!!
就因为口舌是非,但也不能把儿子的罪强加在父母身上吧!同意楼上 我在天涯上也看到类似的帖子,当时就有网友回帖:美国人为什么不为911劫机者立碑悼念呢?
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那种儿子的骨灰,不要也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