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晴雨 发表于 2017-10-30 16:57

谈一谈天文观测的“目视”与“摄影”之争

      天文学家我觉得是比较高价值的行业,无论是从业人员还是喜欢他的人员,都讲被赞颂!
  其实,这个话题在天文爱好者中还是挺敏感的。自从踏入天文爱好者这个圈子,除了学习天文的基本原理和了解天文资讯,天文观测就是最重要的活动,没有之一!事实上,对于多数天爱来说(注意,并不是全部),天文观测才是真正的兴趣所在,埋头苦读的基本都是专业天文工作者

  笔者刚开始接触天文的时候,购买器材,外出观测才是最重要的。遇到问题了才会回来找书看。其实一开始对目视观测和摄影观测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只要能够观测到我想看的天体,那就知足了。然而经过多次观测实践后,总会发现自己现有的天文器材能力有限,不能达到预期的观测效果。
  最初,笔者购买了一台3英寸口径900mm焦距的牛顿式反射望远镜。除了观测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感觉非常震撼之外,其他诸如火星、木星、土星之类的大行星看起来也就芝麻绿豆大小,行星表面的细节很难分辨。此时摆在面前的似乎只能是更换口径更大焦距更长的天文望远镜。当然,这个也是最直接的方法。但未必就是最经济的。还有一个思路就是尝试摄影观测。当时考量的就是一个数字摄像头(比如Philips ToUcam 840K)也不过两百多块,大约一个好点的目镜价格(现今入门级的行星相机也就四百来块)。其余的东西都有现成,后期处理的程序可以免费下载,无非就是需要花点时间去学习。技巧性的东西总是可以学得来,而且学会了对自己的观测能力也是一种提高。当然,最后的事实证明,采用摄影观测的方法的确有效提升了这只3英寸反射望远镜的观测能力。

  也正是基于以上的经验,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在某些器材处于劣势的条件下,可以利用摄影观测达成观测目标。如果说提高现有器材的观测能力是促使笔者义无反顾地跳进摄影观测这个坑的话,那么由于目视观测在暗淡天体(大多数深空天体和彗星)观测中根本无法达到摄影观测的效果这一事实,更使得笔者坚定了要把摄影观测这条路走下去的决心。

  作为一个喜欢观测天体的天文爱好者,看过了日、月、大行星后,必然会将下一个目标指向深空天体。毕竟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群体。自从开始天文观测这么多年,笔者尝试过用3英寸口径的小型折射天文望远镜到12英寸口径的道布森反射天文望远镜目视观测过多种类型的深空天体,甚至还有一次使用高美古天文台2.4m口径RC天文望远镜目视观测M42核心区(四合星区域)的经历。虽然感觉到不小的震撼,但是同在书刊杂志和网络上看到的天体影像,无论是色彩还是细节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至于那些更加暗淡的深空天体(例如暗淡的发射星云和暗星云),可以用完全看不见来描述目视观测的体验。而且对于笔者自己3英寸口径的小型天文望远镜来说,深空天体的目视观测的效果远远不能同10英寸口径以上的望远镜相比。
  拿大家最熟悉的深空天体猎户座大星云M42来说,笔者曾经在天空足够黑暗的环境下目视观测过它。星云核心区域附近的云气结构相当丰富,如飞鸟般张开的两支“翅膀”清晰可辨。然而,它旁边的NGC1977几乎难以分辨出细节,整个星云是一种淡淡的青灰色,也即看上去就像早期使用过的单色显示器显示的图像一般。哦,忘了说,这是使用10英寸施密特—牛顿反射望远镜目视观测的效果。当笔者决定第一次尝试摄影观测这个天体的时候,使用的器材是:

  天文望远镜:80600小型普消折射式天文望远镜

  赤道仪:EQ-1(增加了电动跟踪装置)

  目镜:BOSMA PL40

  相机:Nikon E5400数字相机,目镜后拍摄

  嗯嗯,就是这样简陋器材。但拍摄到的影像依然令笔者激动不已,一是清晰的大鸟形状,二是M42其实是有颜色的。当然,这是在十年前。

  现今笔者拥有的天文观测器材已经不是十年前那种简陋的状况了。但是主力观测用的天文望远镜依旧是3英寸口径的小型望远镜。由于摄影终端和跟踪装置性能的大幅提升,即便望远镜的口径没有变化,但是观测能力却产生了飞跃式的提升。通过长时间的曝光,能够轻易观测到亮度低于15等的恒星(因为笔者现在使用的星表最暗只有15等),众多的发射星云、反射星云、暗星云和遥远的河外星系都可以轻松地观测到,大量目视无法观测到的彗星都可以轻易地通过摄影观测到,并且可以清晰地分辨彗尾的形态。(上海logo设计公司www.winso.cc)

  当然,即便现在已经是以摄影为主要的天文观测手段了,也并非完全抛弃了目视观测。毕竟现在的摄影观测过程人能够参与的东西不多了,这些时候笔者都会用另一支天文望远镜或找一支双筒望远镜用双眼搜寻星空中那些能够目视观测到的美丽的天体,搜寻天体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因为经常逛天文论坛,目视与摄影的争论时不时就能见到。喜欢目视观测的爱好者认为目视才是真实的、才是最震撼的,照片无非就是炫耀和显摆;喜欢摄影观测的爱好者认为摄影才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天体的形态和色彩,而且更加方便与其他同好交流,目视观测已经被淘汰了。反正各说各有理,甚至上升到情怀的层面。其实,让笔者来说。如果各位能放下各种功利性的目的,仅仅就天文观测来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说充斥网络的各种过度PS后的“精美”的天文影像(甚至不排除移花接木式的PS),我觉得可以理解为单纯的天文风光摄影作品会比较好。因为其出发点并不是天文观测,或者根本就不是天文观测,所以完全不必在意。当然,笔者并不否认那些精美的天文风光摄影作品对于天文科普所起的不可忽略的作用,但这与天文观测无关。

SOBER2017 发表于 2017-10-31 17:58

过度PS?与天文观测无关?少来了,天文后期处理用的都是直接或间接的数学运算,你说的是经常“选区-羽化-提亮”的绘画派,你觉得辛辛苦苦曝几个小时甚至十几小时的素材出图,浪费了几乎所有的可用信号,就是最真实的吗?

lop322 发表于 2017-10-31 18:28

感觉这文章是出口转内销

lop322 发表于 2017-10-31 18:30

而且谈到的3寸牛,80600折射eq1,像是伟版的装备

skyczheng 发表于 2017-11-1 11:39

不想对你的这篇文章做一评论,继续我们热爱的深空摄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谈一谈天文观测的“目视”与“摄影”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