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报:综述科学前沿是中科院的责任
“一部报告世界和中国科学发展情况的著作,不仅被一些科学家称作‘我国每年一部的唯一的科学总览’,在每年的两会上得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的关注,受到社会公众的欢迎,而且还成为不少大学生报考研究生时选择专业的重要参考。我们感到,这都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和鼓励。”5月19日,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主办的“创新文化论坛”系列讲座上,中国科学院《科学发展报告》课题组组长叶小梁、专家黄矛应邀主讲。叶小梁说:“中科院有责任也有义务向社会和决策层报告世界和中国科学的发展情况。
开中科院“三大报告”先河
1997年9月,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刚两个月,路甬祥院士就倡议和要求编写出版《科学发展报告》年度系列报告。《报告》第一部——《1997科学发展报告》于1998年3月发表概要版,同年9月正式出版;第二部于1999年推出,虽然是对1998年科学前沿的综述,但按照国际上冠以出版年的惯例,命名为《1999科学发展报告》。它和分别于1999年、2000年开始出版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高技术发展报告》一起,组成中国科学院“科学与社会发展报告”,即一般所称的“三大报告”。
叶小梁现为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研究员,1997年任《科学发展报告》课题组副组长,1999年起任组长,全程亲历这一研究。她指出,《科学发展报告》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定位和目标,即要帮助社会公众和国家决策层把握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脉络,启发人们对未来进行前瞻性思考,提升决策过程的科学水平,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在中科院有关领导看来,这是中科院发挥国家科学思想库作用的一项重要工作。
“科学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其内容丰富多彩又变化迅速,有时还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因此用综述报告的方式加以表述难度很大。”叶小梁介绍,课题组采访的办法是,《报告》的框架大体固定,但每一年都选取当年热门前沿领域中的重大成果,择要进行介绍与评述。这样,每一部的内容与重点就各有侧重,“连续读几年,对当代科学的前沿就有大致的了解了”。
记者看到,《1997科学发展报告》包括科学发展趋势、科学前沿介绍、科学热点评述、科技战略与政策、科学与高技术、中国科学发展概况、科学家建议7个部分。10年来,系列报告的结构和内容不断完善,但这一框架大部分得以保留。
年年出报告 岁岁求新意
“年年出报告,岁岁有新意——这是课题组不懈的追求。”
叶小梁列举《报告》历年的内容创新,简直如数家珍:《1999科学发展报告》增加一章反映中国科学家代表性研究工作的内容,从此成为每年报告的固定内容;《2000科学发展报告》将第一章“科学发展趋势”改为“科学与展望”,并鉴于《高技术发展报告》问世,取消原有的“科学与高技术”章;《2004科学发展报告》增设“诺贝尔科学奖评述”一章;从《2006科学发展报告》起,加强第一章的主导作用,每年采用不同的主题加以阐述,当年主题为“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并为纪念世界物理年,增加了“物理学发展前瞻”一章……
《科学发展报告》既邀请我国著名战略科学家在深入剖析中外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基础上,系统阐述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考,也邀请各学科权威科学家,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以及有关新兴的交叉学科进行回顾与展望;既邀请学科带头人,对前沿课题进行大量的介绍和评述,也请专家们撰文讲述当年公众关注的科学热点。
《科学发展报告》多年来形成了良好的组织运作机制。课题组每年在对有关国内外文献进行大量分析研究和咨询各领域专家的基础上,形成选题方案,报中科院主管部门和院士咨询评议工作委员会审定后,根据具体选题作专家调研,请选定专家开展个人专题研究并撰稿,稿件经课题组、作者、同行专家和中科院主管部门、院领导审查通过后,最后才能付印出版。
叶小梁表示,和目前国内外编撰的科技发展报告相比,《科学发展报告》在栏目设置和内容上是比较独特的:它的综合性更强,内容更为丰富,从多个角度反映世界与中国科学发展的多彩画面,介绍国内外的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向国家提出中国科学的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以及如何以科技解决国民经济重大问题的建议。从反映科学的时间尺度来说,它包括了过去、现在与未来,既有总结历史经验、发展规律的,也有介绍目前状况的,更有展望未来发展的。它是国内唯一同时反映世界与中国科学发展的报告,并且有一支多学科的强大的专家队伍作为支撑,这是任何其他报告都不具备的优势。
“专家们的热情让我感动”
叶小梁特别提到,许多专家积极参与《科学发展报告》的咨询、撰稿、审稿,科学家群体是《报告》研究和编撰的重要依托。
与《科学发展报告》一同走过10年的有胡亚东、杨福愉、杨国祯、李喜先等一大批专家。其中,胡亚东既是《报告》的作者,又是咨询和审稿专家,《报告》定稿会10年不落,即使2003年积雪路滑,2006、2007年正值腰痛也坚持参加。叶小梁说:“这样的专家不止一位两位。”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在《2007科学发展报告》“公众关注的科学热点”一章中,撰写《地震预测现状与前景》一文,原稿1万多字,限于《报告》篇幅先后压缩、修改两次,后来生病住院还坚持校阅稿件,刚刚病愈就出席定稿会,对《报告》编写给予极大支持。
尤其重要的,是路甬祥10年来对《科学发展报告》撰写、出版的一贯关心和指导:他对这一工作提出“科学性、前沿性、社会性”、“注意学科与领域的平衡”、“弘扬科学精神”的指导方针;曾经听取最初3部《报告》的框架与选题汇报,并当场提出指导意见;每年为《报告》撰写序言,并已在《报告》发表多篇文章,对科学的发展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不断探索科学发展规律,提出科学发展战略设想;多年坚持审稿,如果实在没有时间就委托其他院领导代审,以确保《报告》的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
叶小梁表示,《科学发展报告》课题组将在总结10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锐意创新,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国家作出新的贡献。其中一个重要方向,是更多采用通俗、生动的语言阐述科学问题,加强《报告》的普及性,同时适应不同读者的需求,为每章确定更为清晰的定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