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几个特土的问题,出瞳距离由什么决定?[问题]
从目镜中看到的像的位置在什么地方?是不是在人眼的明视距离处?那么出瞳距离大是不是就意味着目镜成的像离目镜出光面比较近?请方家指教。谢谢! 沒看太明白,不过出瞳距根据我个人的感觉(不是理论知识,只是感觉),主要跟目镜镜片大小及目镜焦距有关,当然设计上可能还有些其他的问题,我不太清楚。一般我觉得,目镜镜片越大,出瞳距就越大,目镜焦距越长,出瞳距也就越长。
这个问题讨论过:
http://amateur.lamost.org/bootes/bbs/showthread.php?threadid=2414&highlight=%B3%F6%CD%AB 哈,你弄错啦,这次是出瞳距离啦,不是出瞳径。:D关于出瞳直径和出瞳距离是这样的:
“出瞳直径”是相对于入瞳直径(即望远镜的口径)而言的,它是由物镜汇集的光束进入观测者时的直径。在数值上等于物镜直径与放大率的比值,如10×50的双筒镜出瞳直径就是50mm/10=5mm。出瞳直径越大.成像越亮。人眼瞳孔直径在完全黑暗的时候最大,为7毫米,所以出瞳直径不应大于7毫米,否则一部分光线就会因为无法进入瞳孔而白白损失掉。一般来说。用于天文观测的双筒镜出瞳直径在7毫米左右为宜。通常认为7×50型双筒镜最适于天文观测,它的出瞳直径为7.1毫米,成像清晰明亮,视场较大,一般为6~70,而且重量轻,易于手持观测。随着年龄的增加,瞳孔的最大直径会逐渐变小。30岁左右时为6毫米,40岁以上一般只有4.5~5毫米。这时使用10×50的双筒镜较合适。出瞳距离是你刚好能看到整个视场“画面”时眼睛距离目镜最后一片玻璃的距离,它和放大倍率、镜片数量、物镜焦距视场大小有关。一般我们都选择长出瞳的双筒镜这对戴眼镜的朋友特别重要。出瞳是设计时确定的数值。长出瞳距离一般是14-20MM。
一副示意图:
看看出瞳距离和镜片的关系。 楼上说的没错,出瞳距离是目镜设计时确定的指标,与最后一个接目镜片的直径有比较大的关系,直径越大的,一般角度也越大、同时出瞳距离也越大。
那么出瞳距离怎么测量呢?
可以把望远镜的物镜对准窗口或比较亮的地方,在目镜侧放一小张薄白纸,让光
投射到白纸上。前后移动距离,使得这个圆形的光直径最小,此时该白纸到镜片
的距离即为出瞳距离,而该圆形的的直径就是出瞳直径或出瞳。
>>从目镜中看到的像的位置在什么地方?是不是在人眼的明视距离处?
这个与出瞳距离无关。
像的位置取决于两个因素:双眼效应和单眼效应。
在望远镜中,不同轴可影响双眼效应的全局改变;
单眼距离效应由调焦引起,而望远镜的调焦范围很大会对这个有比较大的影响。 出瞳距离和目镜的结构和焦距有关,比如普罗素的出瞳距离一般为其焦距的3/4到1 ,现代望远镜多采用长出瞳设计,方法往往是在目镜组中内置一个巴罗镜,这样就可以使得后段镜片组的焦距较长而最后的等效焦距较短(使得高倍率目镜有低倍率目镜的舒适出瞳距离),由于像场等关系,出瞳距离长的目镜,往往目镜组中的镜片直径比较大。
谢谢大家!
明白了! teapack你的问题到这里来看! 呵呵,我也正像问个关于出瞳距离和出瞳直径的问题.
(1) 出瞳直径和视场应该有关系吧,因为出瞳直径和目镜焦距(倍率)有关系,因为视场的计算方法是找颗星,查出此星的赤纬,然后测出此星通过目镜中心的时间,然后计算视场(视场=15t^s·cosδ),这样算起来比较麻烦,有什么经验公式直接用出瞳直径就一下能算出视场来,不用精确,大概能算就可以.
(2) 出瞳距离的计算公式是什么,经验公式就可以,出瞳距离应该∝出瞳直径
这两个问题,谢谢 从目镜中看到的像的位置不是固定的,而是随调焦而移动。其实只要把目镜一装上去,就会在某个地方产生一个象,而调焦的目的就是将这个象移动到能使眼睛看得清的位置。一般是将象调到在眼睛前方距眼睛25cm至无穷远处,这样眼睛不容易疲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