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最后一次观测活动
本帖最后由 weiguo1688 于 2017-12-24 12:07 编辑强冷空气给广东带来了一次将近1周的超级好天气。,正好周六在丹霞山开星趴,有幸和坛主一起聊聊天文。之后就在丹霞山呆了四天,其中有三个半的夜晚晴朗,两个夜晚超级通透。一共就拍了四张照片。主要是研究一下前期收到的QHY183C冷冻CMOS深空相机。虽然只有1英寸的幅面,却有高达2000W的像素。在现有光学系统不变的条件下,更加适合拍摄小视面的深空天体。不过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系统的过采样。显然如此高密度小尺寸的像元,对于现在使用的80F6系统来说严重地过采样了。于是在对焦的时候就有问题了。在对焦界面看到的星点是巨肥无比,很难确定哪个位置焦点是准确的。只能反复调整、尝试。搞得有点焦头烂额。其次,使用EZCAP_QT作为拍摄软体,那个预览取景功能真不知道该怎么说。虽然我的笔记本最高分辨率只有1280x800,但在使用QHY8L的时候可以采用4X4bin取景,预览窗口可以覆盖CCD整个视场。但是QHY183C的预览窗口只能使用2X2bin取景,2772X1864的分辨率,预览用这么高的分辨率没必要吧。在取景窗口中只能看到很小的一部分视场,确认取景还要来回拖边缘的滑块。再者,就算是有这么高分辨率的显示屏也不好带呀。第三就是在USB2.0下低的不能再低的刷新率,没办法,谁叫咱的笔记本没有USB3.0呢。这些问题综合起来导致的结果就是取景非常麻烦。使用QHY8L在没有goto的条件下,一般取景都不会超过10分钟。现在用QHY183C,在没有goto的条件下,没有多半个小时万万是搞不定的。谁叫咱的赤道仪GOTO不方便呢。
还有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就是QHY183C偏置的拍摄。用惯了CCD改用CMOS后会觉得很不习惯。在使用CCD的时候,设定好偏置后一般就不会再动了。实际拍摄的时候根据目标类型不同,适当调整增益就可以了。CMOS则完全不同,一旦增益调整,偏置就必须跟着调整,否则肯定有问题。目前用了几次的感觉似乎是增益提高,偏置也要适当提高,反之亦然。反正这里面的道道还是没搞清楚。再者使用CCD拍摄偏置,直接设定0秒曝光就OK了。CMOS就没那么简单了,在设定完增益和偏置后还要寻找最合适的偏置曝光时间。寻找既要像元的值大于0,又要接近于0的曝光时间真是不容易。所以现在是尽量不调整增益和偏置,否则一切都要从头来过。
即便如此众多的问题,还是硬着头皮拍摄了两个目标。从后期影像校准的情况来看,基本还算准确。边缘辉光消除的也很干净。同时如此高的像素和像素密度也给以分辨力换取信噪比创造了条件。所以在后期都做了2X2的像元合并,即四个像元合并为一个。
拍摄器材:
望远镜:Sky Rover 80F6 APO
赤道仪:BOSMA EM100
相机:QHY183C冷冻CMOS
导星镜:Maxvision 60420
导星相机:QHY5II-R-C
目标一、玉夫座银元星系NGC253/C65
拍摄参数:
增益:27
偏置:36
工作温度:-30℃
单张曝光时间:180s共40帧、240s共21帧
目标二、NGC2359雷神的头盔
拍摄参数:
增益:27
偏置:36
工作温度:-30℃
单张曝光时间:300s共72帧
另外,这架EM100赤道仪也是麻烦。这个是放在观测基地的另外一台EM100,不是我常用的那台。之前调过几次总是调不好。这次由于使用QHY183C深空相机,对导星的要求提高了不少。所以明显感觉废片率高了。实在忍不住,拆开找问题。开始以为是赤经的蜗轮蜗杆间隙没调好。可是左调右调都无济于事。最后终于发现问题,居然是驱动步进电机安装的位置偏离太远,驱动齿轮只咬合了很小一部分。太低级的问题了。因为在低速运转的时候,只要反转一下立马就会发出一阵奇异的打齿轮的声音。现场没有可以打孔的台钻,只能在电机下加了一大大垫片,把电机的位置抬高了大约3mm,终于把问题解决了。
上面是正事。下面就是打酱油了。最后一晚是实不想搞得那么辛苦了。换上佳能狗头EF18-55/F3.5-5.6和QHY8L冷冻CCD相机,拍拍冬季银河也挺好玩。
前半夜拍摄金牛和英仙之间的一片区域,单张900s共16张
后半夜拍摄冬季银河大犬—猎户附近区域,单张曝光900秒,总计9张
下面的器材和观测现场的照片
乱七八糟的一堆线,难搞
QHY813C冷冻CMOS深空相机
湛蓝湛蓝的天空
被腊肉包围的望远镜
清晨,放在楼顶的箱子上全是厚厚的霜
清晨,锦江上的团雾。有趣的是就在几百米外的团雾始终飘不过来。
日出
广东竟然也有团雾。。 xwyg 发表于 2017-12-22 15:55
广东竟然也有团雾。。
丹霞山已经是粤北地区了,紧靠湖南汝城。这里冬季还是很冷的。
楼主真是把器材发挥到极致啊{:5_27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