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核桃 发表于 2018-2-15 19:57

2018.02.13-14 RC8调试片之IC434

之前用CCDT67减焦镜(http://www.astronomy.com.cn/bbs/thread-766096-1-1.html),发现其对APS-C幅面的支持并不好。厂家提供的数据是后截距85毫米,减焦为0.67,但是实际上只精确适用于4/3幅面及以下的传感器。减焦镜在减焦的同时也缩小了成像圈。严格来说CCDT67只适用于F9-F18的望远镜,而RC8本身的标称光圈数是F8,经过实验,0.67x 对于APS-C画幅来说周围星点不好。说明书上只针对ST-8300画幅,即4/3画幅。后截距不是固定的,而是可变的,根据Astro-Physics的数据(http://www.astro-physics.com/products/accessories/photo_acc/CCDT67%20&%2027TVPH.pdf),对于CCDT67减焦镜,减焦倍率为(305-x)/305,x为CCDT67光心到CCD的距离,305毫米是该减焦镜的焦距,成像圈的大小为44毫米*减焦倍率,。CCDT67光心到接口本身有16毫米,尼康相机F卡口的法兰距为46.5mm,不接延长管的话则减焦倍率为(305-16-46.5)/305=0.795,成像圈为44*0.795=34.98 > 29.93(APS-C成像圈),曝光时间为原来的0.795^2=0.632倍;接30毫米延长筒则减焦倍率为(305-16-8-30-46.5)/305=0.6705,成像圈为44*0.6705=29.5 < 29.93(APS-C成像圈),只适用于4/3画幅,曝光时间为原来的0.6705^2=0.45倍。

RC的场曲较小,但是依然存在,而且和折射镜一样和焦距密切相关。折射镜的场曲半径一般为焦距的1/3。RC的场曲关系还未查到。对于不用平场镜的RC,为了保证中央星点和四周星点都在场曲的容差内,需要将星点移至画幅中央至边角的一半处用鱼骨板精确对焦。这样就可以保证画幅中心和边角都在场曲容差内。

RC8的焦距足够长,适用于APS-C而不需要平场镜;RC6则不同,焦距较短而场曲较明显;越大口径、越大焦距的RC望远镜则越不需要平场镜。
RC8加CCDT67,无延长筒,则适用于APS-C,减焦倍率为0.795,曝光时间为原来的0.632倍。
RC8加CCDT67,加30毫米延长筒或加等长的滤镜轮,则适用于4/3画幅,减焦倍率为0.67,曝光时间为原来的0.45倍。

想看一下不用减焦镜长时间拍摄暗目标的效果,就试验了下马头星云。需要长的积累曝光。没有专用的天文摄像头,Nikon D5100天文改机酱油一下,两天积累了大概4个小时。后期没认真弄,纯粹是用来调试RC8的。



流苏 发表于 2018-2-15 20:44

赞个

xcxjack 发表于 2018-2-15 20:49

学习,慢慢消化。。这马头效果不错啊,观测环境怎么样呢?

dgpkd 发表于 2018-2-15 21:08

顶个

文玩核桃 发表于 2018-2-16 22:08

流苏 发表于 2018-2-15 20:44
赞个

谢谢!

文玩核桃 发表于 2018-2-17 11:20

流苏 发表于 2018-2-15 20:44
赞个

谢谢!

文玩核桃 发表于 2018-2-17 11:26

xcxjack 发表于 2018-2-15 20:49
学习,慢慢消化。。这马头效果不错啊,观测环境怎么样呢?

环境一般,肉眼可看到5等吧。

文玩核桃 发表于 2018-2-17 11:37

dgpkd 发表于 2018-2-15 21:08
顶个

谢谢!

xcxjack 发表于 2018-2-17 14:05

文玩核桃 发表于 2018-2-17 11:26
环境一般,肉眼可看到5等吧。

帝都环境不错...我这只能看到3等...下次再找找其他地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02.13-14 RC8调试片之IC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