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与网友们聊聊太阳的模型

[复制链接]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8-4-28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吉尔吉斯斯坦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与网友们聊聊太阳的模型
一、开篇明义
俺叫袁玉刚,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山东人,梁山南边。从小爱钻牛角尖,喜欢打破砂锅璺到底,九匹骡子都拉不回来。看的书多了,自然就胡思乱想。想出来的的结论离经叛道,和书里写的、电视里看的、课堂上听的不太一样,或者格格不入。
于是,想在贵网站上班门弄斧,与大家聊聊太阳的模型。拉拉呱、唠唠嗑、谝谝闲传。咱们心平气和,交换意见,不要剑拔弩张,不要太多火药味,不要扣帽子、打棍子、抓辫子,更不要封杀俺,俺可没有火炬手“白云”的脾气和胆量。
书归正传。
太阳,俺这里叫“天蓝帝”。可不?天在蓝蓝的时候才有太阳。晚上和乌云遮天的时候看不见太阳。
月亮,俺这里叫“月明帝”,不叫“月亮帝”。俺这里的民歌、被彭丽媛唱红的《包楞调》的歌词写错了。
天蓝帝为啥发光发热?它从哪里来?天文学家们常说的黑子、日冕、耀斑、磁场、核聚变是咋回事?
俺先从天蓝帝模型开始思考,天文学家们叫探索,叫研究。
书上都说:太阳是一大团氢气,氢气自己依靠自己的万有引力把自己和其它的氢气聚集在一起,越来越紧密。核心处的四个氢原子被压得聚变成一个氦原子,于是,太阳像氢弹爆炸一样发光、发热了。当氢原子全部聚变成氦原子后,辐射压力下降,引力使太阳体积收缩,温度又升高,四个氦原子继续聚变成碳原子。也有人说,当氢核聚变结束后,太阳就膨胀成体积大了十亿倍的红巨星。当氦原子全部聚变成碳原子后,体积又收缩,温度又升高,碳核聚变又开始。照此下去,直到全部聚变成铁原子。当然,他们也没有看见这个聚变过程,也是猜的,像诸葛亮一样掐指算的,不是,是用笔算的,用计算机算的,有很多很多数学公式,叫数学模型。他们还给出了太阳的物理模型,从外向里依次为:日冕、色球、光球、氢气层和氦气核心。
但是,太阳的光谱里不仅有氢、氦,而且有在地球上发现的所有元素。太阳风大约95%是质子,4%是α粒子,1%是碳、氮、氧、氖、镁、矽和铁。几乎包含了周期表上的所有元素。这些元素来自哪里?

leonxing 发表于 2018-4-28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陕西–西安 电信
哎,你们医院还让上网啊,我也要去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获金. 发表于 2018-4-29 12: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 移动
太阳又不是第一代恒星。。。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8-5-8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吉尔吉斯斯坦
俺看书、画图、思考,竟然也研究出一个新的太阳模型。叫旋涡模型。
俺想:太阳系就是一个大旋涡,像银河系一样。旋涡的中心部分就是太阳。不然,为什么太阳不停地自转呢?
太阳里的氢气在旋涡力的旋聚下相互摩擦生热,温度升到几十万度后氢原子聚变成氦原子。之后,又聚变成锂原子。同理,继续聚变成各种各样的原子,包括地球上的所有元素。这样,太阳的模型就出来了:
从外向里依次为:日冕、色球、光球、氢气层(暗物质)、氦气层(氢聚变层)、锂层(氦聚变层)……碳原子层……氧原子层……铁原子层、钴层、镍层……铀原子层、旋转轴,像个洋葱,赤道层厚向里挤,两极层薄向外喷。
越近中心,自转角速度越快,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层越薄,原子越少、越重。咱们能够看见的只是太阳的表面,即一般的辐射。天文学家们利用天文望远镜能够看到太阳的两极喷发及其光谱,通过仪器分析和计算了解太阳的内部。
像太阳一样的恒星还能制造化合物。2002年6月,VLBA射电望远镜发现天鹰星座里的一颗编号为W43A的恒星从两极向外喷射螺旋状的水柱,时速大约60公里,从而形成“脉泽”。
太阳的圈层结构和原子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太阳的圈层都对应着原子的电子层。原子有多少电子层,太阳就有多少聚变层。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8-5-10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吉尔吉斯斯坦
下面,俺就用这个旋涡模型解释一些有关太阳的现象,回答一些有关太阳的问题 。当然,网友如果提出问题,俺也可以回答。一家之言,切莫见怪。且当一些饭后谈资也就是了。
1、日冕温度异常之谜
据科学家们分析,太阳核心温度高达1000多万摄氏度。巨大的能量以各种方式向外传递,形成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按照热力学基本原理,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太阳的温度从里向外应该逐渐降低。光球层温度已降至6000多度,色球层温度已降至4000多度,色球层之外的温度应该降至4000度以下。然而,不可思议的是,日冕的温度却剧升至300万度左右。这就是难解的日冕温度异常之谜。
几十年来,科学家们苦苦探索,试图寻找谜底。先是推测太阳核心具有某种携带大量热能的物质向外散射,到达日冕后突然释放,形成异常高温。后来又提出太阳表面和日冕之间存在许多高温带电等离子体巨环,电流流过巨环加热等离子体,是巨环把热量传递给日冕。最近,又发现太阳表面和日冕之间存在许多磁场束或者磁毯,是磁力线的反复湮没或重接给日冕传递了热量。
俺用太阳旋涡模型试着回答一下。网友们别说俺自高自大,俺只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有句话叫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咱们还是看看内因吧!
按说,太阳核心温度高达1000多万摄氏度,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到达日冕只有300万度左右,这并不违反热力学基本原理。是吧?至于光球层、色球层与日冕的温度差异则应考虑热源以及热的传递方式和传递通道问题。
先说说热源。太阳内部核聚变,从外向里依次为氢聚变、氦聚变、锂聚变……直至放射性元素。说明太阳内部的温度越向内越热,能量越向内越大。根据分子热运动定律,分子平均运动速度达到7×105m/s就可以产生氢聚变。再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越向里太阳圈层的轨道速度越大,分子平均运动速度也越大,完全可以达到这个速度。太阳风的速度达到106m/s,就证明了这一点。重核聚变在生成重元素的同时都产生大量等离子体以及质子、中子、电子、光子、中微子等粒子。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8-5-17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吉尔吉斯斯坦
再说说太阳能量的释放。一般来讲,太阳内部的热量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的方式向外传递。光球层和色球层就是这些方式传递的结果,是太阳的真实表面。问题是,太阳内部积聚的核聚变能量太多,不能都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的方式向外传递。就像地球上有火山喷发一样,太阳上也有。耀斑就是一种火山喷发,伴随着电闪雷鸣,高温物质呼啸着、旋转着直冲云天。不,直冲霄汉。
如果太阳核心的核聚变能量还释放不完,就只有憋着,憋着。但早晚有一天会喷薄而出。这就是两极大喷发。天文学家们观测到的太阳风就是一种两极大喷发。在大部分时间里,太阳可以控制自己的核聚变,这就是递次聚变、定期喷射。这是由太阳的圈层结构决定了的。
递次聚变是指太阳从外向里分级聚变,即氢聚变、氦聚变、碳聚变和氧聚变,直至生成铁等重元素。定期喷射是指太阳周期性的喷发。耀斑、太阳风都是太阳定期喷射的现象。大型喷射22年一次,小型喷射时间间隔较短。
有时,两极大喷发是失控的,就像氢弹的爆炸。这种爆炸就会诞生超新星。
太阳定期喷射要受热源和通道的影响。太阳浅层的定期喷射象喷泉一样比较频繁,但能量较小,只能突破表层,形成太阳整个表面的气体流动。太阳深层的定期喷射象火山一样次数较少,但能量较大,能够形成太阳表面的耀斑和日珥。太阳核心的定期喷射次数更少,但能量特大,能够形成太阳风。太阳的自转轴是核心物质喷射的通道,所以,太阳风主要发生在两极。
科学家们发现,日冕局部区域的温度高达1000万度。如此高的温度只有和太阳核心直接连通才能获得。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8-5-21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吉尔吉斯斯坦
热源和通道问题解决了。还有环境问题。太阳两极的喷射能量特大,理应一直沿着自转轴一边前进,一边发散,形成两个耳状高温气体球。但是,由于受到太阳系旋涡力的制约,绝大部分喷射物质要落向赤道面,从而形成日冕。
两极的喷射物质温度特高,日冕的温度当然要比光球层和色球层的温度高得多。就象焰火,中心的温度应该最高。
日冕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是因为核心物质要喷射到一定高度,然后发散,向外传递热量。
好了,答案出来了。太阳浅层核聚变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的方式向外传递,形成太阳的光球层和部分色球层。核心核聚变或核裂变产生的热量不容易传递出去,就会沿自转轴从两极定期喷射。由于受太阳系旋涡力的制约,喷射物质要落向赤道,从而形成日冕。从两极喷射出来的核心重核聚变产生的物质温度比浅层氢聚变传递出来的温度高得多,所以,日冕的温度就比光球层和色球层的温度高得多。
轩辕十四是一颗快速自转的恒星。其两极的温度达到15100摄氏度,比赤道高5100摄氏度,因而也比赤道亮了5倍。织女星两极的温度比赤道高2300K。这足以证明恒星冕的高温是因为两极喷发物质向赤道降落的缘故。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8-5-23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吉尔吉斯斯坦
太阳
174279871977608464.jpg
344855742469813332.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8-5-30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吉尔吉斯斯坦
我的模型已经为部分人接受。至少说明我的模型独具一格。就像磁场中心的磁力线最密,向外扩张最厉害一样。太阳中心的温度最高,从两极喷发出来,再落向赤道。刚好包住了太阳。所以日冕温度高于光球、色球。只是很多人无法理解而已。这也难怪。探索就要走在别人前面。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8-6-1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吉尔吉斯斯坦
韩雪松引用了我的一段文字,却没有写上我的名字。无所谓。我仍然感谢他,引为知己。知音难觅么。毕竟。他发现了中国这块土地上,还是有思想者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8-6-4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吉尔吉斯斯坦
2、太阳黑子的问题
太阳黑子是太阳光球上出现的暗黑斑点,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之一。几百年来,人们进行了大量观察和研究,留下了许多待解之谜。如:黑子为什么是黑的?成对黑子的磁极为什么相反?黑子为什么只向赤道移动?黑子究竟是怎样形成的?等等。作者根据旋涡论提出一种新的物理模型,以抛砖引玉。
1、黑子的特征
(1)黑子的结构
黑子由较暗的核心──本影和围绕着的较亮的晕环──半影构成。据最新观察,太阳黑子外围是明亮的丝状、低温等离子体气流旋涡,旋涡中心是一个黑色的洞。
(2)黑子具有较强的磁场
黑子的磁场强度一般为1000~4000高斯,由中心向边缘逐渐减小。磁场强度与黑子面积成正比。磁力线垂直穿过本影,与半影呈一水平夹角,而逐渐与太阳平面平行。磁力线的扭转和旋涡结构随深度的增加而加强。
(3)黑子磁场的极性不同
黑子磁场以双极为多。靠近赤道的叫前导黑子,紧随其后的叫后随黑子。在同一太阳活动周中,前导黑子的极性与后随黑子的极性相反,北半球的前导黑子的极性都相同并且与南半球的前导黑子的极性相反。
(4)黑子中有物质旋转流入流出
黑子具有埃费希德效应,高能粒子沿洞壁上及半影里的磁力线旋转流出或流入。据观察,粒子向太阳内部流动时,一开始速度较小,当到达距太阳表面4800公里处后,速度突然加快。粒子旋涡位于半影里,本影里物质比较稀薄且透明。前导黑子与后随黑子的旋转方向相反,南、北半球的前导黑子的自旋方向也相反。
(5)黑子周围的气体温度很高
2000年9月的太阳黑子群AR9169的黑子周围围绕着的气体温度高达100万度,而黑子的温度只有4000度。
(6)黑子主要在纬度30°附近出现,逐渐向赤道靠近并消失。黑子出现之前,光球上先出现光斑,色球上先出现谱斑。谱斑区出现局部磁场,可以看到一些微黑子。黑子刚刚出现时是一个小黑点,逐步发展成四周密布小黑子的极性相反的两个大黑子,较多的黑子组成黑子群。黑子群上空常常产生一些暗条、日冕凝聚和耀斑等太阳活动现象。黑子在分裂之前会出现跨越本影的亮桥。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8-6-7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吉尔吉斯斯坦
2、两个假设,
(1)磁力线呈螺旋状并且摆脱约束后自动发散。太阳内高能粒子沿磁力线运动形成高速旋转喷流。
(2)高速旋转致黑即高速旋转使物质旋涡中心出现一个没有任何物质的空洞。黑子之所以是黑色的,就源于此。
3、太阳黑子的物理模型
综合上述特征提出以下物理模型:
(1)黑子产生的原因
太阳内部氢、氦核聚变产生的一部分能量可以通过传导、对流、辐射的方式传递出来,形成太阳的真实表面──光球。然而太阳核心重核聚变以及核裂变产生的能量却无法通过上述方式向外传递,积聚的能量只能通过高能粒子的喷发来释放。耀斑、日珥、黑子和太阳风都是这种高能粒子的喷发现象。但黑子又与其它几种有所不同。就喷发速度和能量来说,黑子和耀斑相近而比日珥和太阳风小;就喷发方式来说,黑子的旋转速度比其它几种都大。正是这种高能粒子的高速旋转喷发和回落在太阳表面形成了黑子。所以,黑子具有较强的磁场。
(2)黑子的真实结构
这种旋转喷流从光球内喷出,又落回光球,在光球表面形成黑洞似的只有磁力线没有粒子的本影和洞边缘的既有磁力线又有粒子的半影。磁力线主要集中在本影里,粒子旋涡则位于半影里,高能粒子沿洞壁上及半影里的磁力线运动。旋转喷流离开光球表面后,立即扩散,与色球混为一体,因而表现不出温度的差异。2003年10月,太阳上的黑子发生日闪,随之出现了强烈的物质抛射事件。速度极大的粒子流扑向地球。证明黑子就是太阳表面上的旋转着的高速粒子喷流。
(3)黑子的类别
如果旋转喷流原地落回,就会形成单极黑子;如果旋转喷流落向异地,就会形成成对黑子;如果旋转喷流能量特大且落向异地,就会形成成对大黑子群,中心的黑子面积大,外围的黑子面积小。
在引力的作用下,旋转喷流重新落入靠近赤道的光球表面,形成极性相反的黑子。因为粒子从后随黑子旋转喷出,落向前导黑子,两者旋转方向相反,所以,前导黑子的极性一般和后随黑子的极性相反;由于太阳南、北两半球旋涡的旋向相反,粒子旋转喷流的磁性当然也相反,所以北半球的前导黑子的极性都相同并且与南半球的前导黑子的极性相反。而在随后的太阳活动周中,前导黑子的极性与前一周的刚好相反则可能是由于阶段划分的原因。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8-6-11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吉尔吉斯斯坦
4、有关现象释疑
(1)黑子为什么在纬度30°附近出现,在赤道附近消失?
黑子主要在太阳的两极或两极周边出现。由于角度的原因,人们在地球上看不到它。只有在30°附近,才能看清楚。以至于错误地认为黑子主要在纬度30°附近出现。两极太阳风以极高的速度从两极向赤道推进,从而推动已形成的黑子沿外磁力线向赤道靠近。在赤道附近,太阳的磁场强度最小,两极太阳风会合后沿赤道径向扩散,高能粒子的高速旋转消失,黑子就消失了。
(2)成对黑子的磁轴为什么与赤道夹角30°?
因为粒子喷流落向日面时,在空中的东向运动的速度比向赤道移动的速度大一些,而成对黑子的磁轴方向正是这两个方向运动的合成。所以,与赤道呈一定的夹角,就象舟楫横渡河流,航线总与河岸呈一定的夹角一样。
(3)南、北半球前导黑子的极性为什么相反?
因为喷发物从两极喷出,向赤道下落。从地球看太阳。北半球的后随黑子是左旋喷发旋涡,喷出后落向赤道,形成前导黑子。因为前导黑子是左旋喷发旋涡物质下落形成的旋涡,所以是右旋。同样的道理,南半球的后随黑子是右旋喷发旋涡,喷出后落向赤道,形成前导黑子。因为前导黑子是右旋喷发旋涡物质下落形成的旋涡,所以是左旋。这就是在南半球会形成左旋前导黑子;在北半球会形成右旋前导黑子,南、北半球前导黑子的极性相反的原因。
(4)黑子的活动周期为什么是22年?
因为黑子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之一。太阳的活动周期是11年。在高峰年,太阳内部积聚了10年的核反应能量突然大喷发,黑子就特别多。在平稳年,太阳核裂变能量已经释放,黑子当然就少了。
5、结论
太阳黑子是太阳内高速粒子旋转喷发和回落造成的一种致黑现象。

回复 顶~ 0 砸~ 1

使用道具 举报

tcjsjxx 发表于 2018-6-14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陕西–西安 电信
喜欢思考是好事,也是坏事。难就难在,如何知道自己不是错误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8-6-16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吉尔吉斯斯坦
太阳磁场

太阳磁场

太阳磁场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8-6-16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吉尔吉斯斯坦
这是地球磁场。太阳磁场与此类似。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8-6-16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吉尔吉斯斯坦
看看磁场图,就该明白为什么日冕温度异常高。那是核心喷发出来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bsese 发表于 2018-6-22 16: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电信
我看过袁玉刚的太阳模型构思,很敬佩。至少定性解释了太阳的很多观测现象。若能进一步建立数学模型,再定量验证,就更能有说服力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8-6-22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吉尔吉斯斯坦
谢谢鼓励!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8-6-22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吉尔吉斯斯坦
黑子是旋涡。
中心是个旋涡洞。洞中没有物质,只有磁力线。所以中心是黑的。周围是旋转上升或者下降着的粒子流。黑子的磁场强度一般为1000~4000高斯,由中心向边缘逐渐减小。磁场强度与黑子面积成正比。磁力线垂直穿过本影,与半影呈一水平夹角,而逐渐与太阳平面平行。黑子之所以具有磁场是因为它是高能粒子的高速喷发。
黑子是两极喷发形成的,只能沿力线从两极流向赤道。在太阳活动极小期,黑子数量少,主要在太阳的两极或两极周边出现。由于角度的原因,人们在地球上看不到它。只有在30度附近,才能看清楚。以至于错误地认为黑子主要在纬度30度附近出现。两极太阳风以极高的速度从两极向赤道推进,从而推动已形成的黑子沿外磁力线向赤道靠近。在赤道附近,太阳的磁场强度最小,两极太阳风会合后沿赤道径向扩散,高能粒子的高速旋转消失,黑子就消失了。随着太阳活动的加剧,黑子出现的位置越来越靠近赤道。在太阳活动极大期,黑子数量大,主要出现在15度附近。
冕洞是日冕上看起来辐射比较弱的区域,但实际上冕洞不仅和太阳一样旋转,而且向外喷发着太阳风。冕洞应该是最大的黑子。冕洞时大时小。在太阳活动极小时,极区冕洞小,黑子也少;在太阳活动极大时,极区冕洞大,黑子也多。两极冕洞的温度不同是正常现象,有时北极冕洞的温度高一些,有时南极冕洞的温度高一些,并且随着太阳活动周期的变化而变化。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11-21 21:59 , Processed in 0.037878 second(s), 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