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zhangshihan 于 2018-10-16 09:32 编辑
接着上次为一同好的星特朗C8主镜清洁全部镜片。他的那台8SE以极低的价格购入,上一个主家是属于三分钟热度型的,购买了器材放置了几年没有动过,导致所有光学镜片全部严重霉变。仔细清洁后,因时间不够草草安装就让其带回东莞了。 其实,我早就料到,镜子会有光轴问题,经过他的实际检验,那种担心毫无悬念的变为了现实。好吧,问题依然存在,那就要努力解决——6月30日夜,他又抽空带着他的镜子,来到深圳,连同另外几名同好,进行了一夜的小聚。
说实话,施卡调整光轴我也是第一次。查了一下百度的相关资料,脑子里也有了一个大概思路。改正镜当时被我拆下来做过整体清洁,那么边缘调整其中心位置的四颗机米螺丝肯定是有装配问题了,需要重新校准;另外就是副镜也需要一并调整。 经过现场的实际观测,发现光轴的确非常歪。镜筒对正织女一,虚焦后副镜阴影完全偏移到一边。我用PL25目镜,首先做的就是尝试调节改正镜周围的四颗内六角螺丝。反复尝试后,发现其对光轴有一定的影响,虚焦成像慢慢变为同心圆,但是并不能调整为绝对完美的正圆。 遂锁紧全部改正镜固定螺丝,转为对副镜的三颗校准螺丝进行调节。开始时,我做的十分小心,因为我不太清楚调节这三颗螺丝力道大小会对副镜造成一个什么样的影响。拧动螺丝幅度比较小,得到的结果是成像毫无变化。慢慢的加大调节行程,不停地反复尝试锁死和放松三颗螺丝,终于将其调整为正同心圆。 此时,我马上将镜子移动到木星进行目视测试,三百倍到五百多倍的木星,其依然有重影存在,木卫也是几个小小的扇形般的存在,这代表光轴还是不正。看来想偷点懒是不行的,光轴还是需要高倍调整,手头上却仅仅只有PL目镜。在C8上,使用10MM的PL目镜,其视野已经极为狭窄了。施卡调整副镜,存在的问题就是随着大幅度拧动螺丝,在光轴修正的同时,星点也不会好好的呆在固定的位置上,它会乱跑。这样的话,对于PL这类表观视场不是很大的入门级别目镜来说就变得十分困难了。我又要对星点进行跟踪,又要不停拧动调节螺丝,又要左右进行对正,还有无数次跟丢。尝试了一两个小时,还是失败了。此时此刻,我想着如果能有一台人工星点就好了。这时,同好提醒我,是否可以对远处灯光进行调节,我顿时豁然开朗——只要距离够远,那么这不就是一大堆人工星点吗。 马上把想法付出于实践,将主镜对准几个十多公里远的灯光。说实在,那效果真是不错,虚焦后和观测行星没什么两样,亮度不错,并且克服了地球自转的影响。就这样,又过了一段时间,光轴调整完毕了。 调好光轴后的施卡,又一次对准了木星,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了8寸施卡的实力。其亮度要超越127马卡十分多的,使用PL10目镜可以看到大约5条云带和大红斑,也没有了之前因为光轴不正所造成的重影和扇形。后又对准了火星,200多倍的火星观测直径感受上大概为6到8MM宽,因为现在正在刮全球性尘暴,所以一片朦胧,无任何表面细节,仅仅是个橘红色的光球了。 说一说我这次总结的一些对于施卡光轴的感受,如果有错误还需大家指正。 1. 传统的星点调节法,真的是一种低成本高可靠性的施卡光轴调节方式。但是,要想抵消副镜调节所带来的星点移动,还需要使用广角目镜(即使是人工星点,广角目镜一样十分好用)。 2. 光轴调节,比如这次的C8,其使用目镜焦段不能高于10MM,倍数越高调节越精确。不过,倍数高了,所带来的视野狭窄问题也就越发明显。这样又回归第一点,广角目镜非常重要! 3. 光轴调整完毕的测试目标——对于木星,火星,金星这类高亮度、小圆面、高边缘反差目标的观测,是对光轴的良好测试手段。我实际观测感受,对于光轴的细微差距,普通恒星星点合焦后,也是针尖状。但是在观测以上这类行星目标时,其各种细微的光轴校准偏差都会显露无疑。这些差距往往会表现为行星的边缘成像上‘模糊与重影以及细微拖尾或者扇形的卫星’。(注解:这个方法我也运用到我所拥有的双筒上,都有很好的效果。可以检测其加工精度,好镜赖镜一试便知。) 4. 对于星点法,最好还是使用人工星点为优!这样会最少省一半的力,我这里指的力不是体力,而是精力与耐心。如果没有人工星点,那就像我上文提到的,使用尽可能远的高亮度灯光。记住,能多远就多远,目标亮度要尽可能高一些。 5. 无关紧要且显而易见的一点,施卡对于光轴精准度的要求,远比牛反要高的多。细微的光轴误差会使得成像几乎崩溃,十分影响细节捕捉。所以对于施卡的光轴,还是要细心加细心!
* * *
以上的文是我对此次调整的一点点过程与感悟,下面我还想再说下这次聚会所看到的器材。此次加上我为四人,带来的镜子是127马卡,80EQ以及那台问题C8,我仅仅带来了一对ES24,想试一试在双目头上的效果。 说实话,这次根本没顾得上看几眼,几乎整夜都在忙着琢磨那个施卡的光轴问题。不过趁着空挡,还是瞄了两眼大家的镜子的。关于127,我也不再多说什么,之前拥有过一台,对其性能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个之前我也写过很多的观测报告。我想重点说说星特朗80EQ,星特朗的低端双目头以及裕众的UF18目镜这些设备。
首先说说这台号称神镜的80EQ吧,‘烂大街’的入门器材,圈子中对其评价褒贬不一。 惭愧的是玩了几年的天文目视与器材,这台设备我竟然第一次看到实物。此次聚会之前,同好阿勇就一直说80EQ其实还可以,实际观测后,我觉得作为一台一等一的入门镜,它做的其实很不错了。先说说缺点,就如同网上流传的,塑料件的确是多。即使是使用了金属,基本上用料也很薄,很节省。EQ1赤道仪,调焦会抖动,微动也不顺滑,皱巴巴的。或许锁死还有问题,仅仅是将将能够胜任架起一台80主镜吧。 但是,这台镜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当其冲的是轻便。全套镜子,一个袋子就全部装下了。再加一个双肩包装些目镜之类的配件,一次轻松的观测之旅。再说说光学上,很多人说普消色差大,80口径小,倍数低。但是,通过我的观测,我发现作为一个普消镜,80EQ的表现,可以说是十分超常了。百倍内色差都十分细微,或者说是压根不可见。使用质量比较一般的PL目镜(忘记焦段了)观测了土星,色差不可见。得意与其F11的焦比,锐利的成像我觉得不输给127马卡。虽然目标小一些,但是土星环分离很完美,卡缝忘记有没有看到,等下次观测再看一下。 后又尝试用ES24观测了一下月球,37.5倍的月球,在细微调整角度时候会溢出一些蓝色色差,但是对于锐度来讲并没有什么大碍。 在这里,我想说一说我的看法。新人在使用80EQ时,做的都是在单单一味的去增加观测倍数。‘看的越大越好’这句话似乎洗脑了很多人,这也就是这台镜为何褒贬不一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倍数不是判断一台镜好坏的标准,如果说单单追求倍数,那么目视观测也是变得毫无意义所在。打个比方,当时我有127马卡的时候,尝试过很多不同的倍率。甚至是3倍口径(375倍)下,得益于深圳良好的视宁度,观测行星127马卡依然可以获得不错的细节表现。但是,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我用ED21目镜(71.4倍)观测的木星。其锐度,细节,色彩对于我来说都是很棒的。橘红色的大红斑,咖啡色的几条主要云带,有这些效果,看大看小又有什么所谓。 其实,我认为,新人完全可以买一台二手80EQ作为入门使用。然后如果有条件,可以使用天狼的TJ2微动经纬仪,稳定性和操作便携性会得到很大提升,重量上也不会增加太多。在寻星上,或许80EQ配合一个指星笔也会有不错的效果。 接下来我想说一说星特朗的初级双目头。当时,同好看了我的ES24,就也想收一个使用。我强烈制止,推荐他买了这个双目。这次使用双目观测土星,仅仅只抽空看了20秒钟左右,说实话时间太短了。但是又一次给了我震撼。127马卡加装3X增倍镜以及双目头,配合PL40下的土星,其双目下的空灵感又一次感动了我。话说距离我出手我的那台星特朗高级双目已经快2年了,这次看到了入门级别的双目,我更加坚定了我之前的想法。如果一个爱好者想体验双目的魅力,又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那么这台最低端的双目头是完全可以胜任日常观测的。要么就直接投入足够金钱购入像是蛋壳MARK V这类高级双目,或者另类一些改造显微双目。其八九百块或者千元左右的双目头,就变得比较鸡肋了。光学上没有突飞猛进的效果,只是做工及用料上加强一些罢了。 同样的,这款双目的问题也很明显。第一,同光口径小,目镜端仅仅有18左右吧。除了PL目镜,好像所有的稍微广角的目镜都存在切边现象。第二,目镜端锁死机构不好用,目镜无法完全紧固,只能说是做到不掉下来,用手可以使目镜上下活动,这样带来的问题是无法承载一些重量较高的目镜了。第三,瞳距调节的铰链太松,使用感官触觉上的体验不是很好。总的来说,这台双目还是优势大于劣势,十分值得初级爱好者购入与使用。 UF18目镜,这次也是第一次看到。聚会末尾,突然想到它了,赶紧拿出来安装在C8上实验了一下。112倍的木星,在这个目镜中成像干净透彻明亮且锐利,丝毫无拖泥带水,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在这个价位的目镜中,感觉也没啥特别明显的缺点可言了。唯一的就是眼罩和出瞳距离上配合不是很好,目视过程中眼睛高低位置把握不好会呈现黑眼,但是这个影响也是忽略不计了。有条件我也想收藏一对儿给我的双筒使用。 短短的几小时聚会,我的体会也颇多。通过对一些无论是入门级别还是中档器材的使用,发觉各种器材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天文观测,本是一个实践性很高,考研细心、耐性与动手能力的爱好。挖掘一台简单器材的潜力,使之不断的刷新其使用的极限记录,或者说是发明它更多的创新玩法,我认为才是真正的趣味所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