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学的一段满语……
看了好几个月才看懂这段诗经《关雎》::070821_01.jpg::
http://www.mapro.com.cn/attachments/month_0709/20070903_fe8b0c4848d072fdeafaj6JD3GllQwq7.gif lz和满族有什么关系?????? 原帖由 blve 于 2007-9-5 18:34 发表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lz和满族有什么关系??????
你猜呢::42:: 楼主好强悍哦::070821_12.jpg:: 原帖由 yanciling 于 2007-9-5 18:41 发表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楼主好强悍哦::070821_12.jpg::
算不上,只是很喜欢研究语言而已……语言学是我的第四爱好,前三个爱好是:天文、清史、柯南…… 蒙语你会吗?好象和满语很像::070821_13.jpg:: 原帖由 hamas 于 2007-9-5 18:46 发表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蒙语你会吗?好象和满语很像::070821_13.jpg::
::070821_07.jpg::
我不会…… 大三要学的。。。。。哎::070821_20.jpg:: 原帖由 wang8889116 于 2007-9-5 19:50 发表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大三要学的。。。。。哎::070821_20.jpg::
哟,不错,学会了教我啊,至少可以唱《吉祥三宝》::070821_01.jpg:: LZ应该是满族人吧。
在网络普及之前,据说全国能认得满文的人不超过一百个(包括满族人自己),但现在应该普及工作做的不错了。 原帖由 万紫千红 于 2007-9-5 20:06 发表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LZ应该是满族人吧。
在网络普及之前,据说全国能认得满文的人不超过一百个(包括满族人自己),但现在应该普及工作做的不错了。
真正会满语的现在不到20个(我不算,我只是皮毛的皮毛) 看来二十年来,又有不少老人过去了,很多满文的原始资料都没法见天日了::070821_07.jpg:: 原帖由 万紫千红 于 2007-9-5 20:06 发表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LZ应该是满族人吧。
在网络普及之前,据说全国能认得满文的人不超过一百个(包括满族人自己),但现在应该普及工作做的不错了。
忘了说了,我呢,如果生活在明末清初,我就是范文程啊,你明白我是哪个民族的了么? 原帖由 万紫千红 于 2007-9-5 20:23 发表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看来二十年来,又有不少老人过去了,很多满文的原始资料都没法见天日了::070821_07.jpg::
::070821_01.jpg::
全部扫描进电脑 前些日子刚发了一张帖子:满语消失的最后一瞬。很漂亮的文字,建议大家百度搜来看看 原帖由 世界首穷 于 2007-9-5 20:26 发表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忘了说了,我呢,如果生活在明末清初,我就是范文程啊,你明白我是哪个民族的了么?
范文程可是明朝的降将呀!汉人! 这是无圈点的老满文吧?我玩古钱币,能看懂清朝钱币后面的满文记局。 原帖由 我爱李姬珍 于 2007-9-6 01:51 发表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范文程可是明朝的降将呀!汉人!
我知道啊,你还不明白我的意思? 原帖由 Eldghost 于 2007-9-5 23:09 发表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前些日子刚发了一张帖子:满语消失的最后一瞬。很漂亮的文字,建议大家百度搜来看看
::070821_05.jpg::
哇,还要搜来看,不直接提供地址么?
满语消失的最后一瞬 作为满族文化的最后遗存地,黑龙江三家子屯真正在日常生活中仍以满语为首选语言的老人不过3位,他们去世之时也就是满语退出历史舞台之日。
http://cimg2.163.com/cnews/2007/7/27/2007072708380254b1d.jpg
最后的满语老人和年轻的满语教师石君广。 本报记者 王轶庶/图
http://cimg2.163.com/cnews/2007/7/27/2007072708381932fd1.jpg
15个满族老人之一陶云庆是乡村满语教师石君广的舅爷,“满族话打从咱这社会一来就不行了。老中华国那会儿的长辈翻得还行,还想捡?捡不回来啦。” 本报记者 王轶庶/图
http://cimg2.163.com/cnews/2007/7/27/200707270838423ce5a.jpg
7月的一个下午,屯子里的年轻人正在嫩江江汊上打鱼。屯中的老人们都记得,“以前鱼大”,如今,却只有一些竹签般的小鱼坚硬地钉在他们的渔网上。本报记者 王轶庶/图
http://cimg2.163.com/cnews/2007/7/27/20070727083853258ad.jpg
南方周末记者李海鹏听到的一堂满语课。本报记者 王轶庶/图
http://cimg2.163.com/cnews/2007/7/27/20070727083903d2e90.jpg
满语老师石君广所能够讲述出的快乐是在书写满族文字时手腕感受到那曲线的柔滑本报记者 王轶庶/图
南方周末报道,“满语它没了就没了呗!”孟宪连抱持着农民式的真理,“这世上啥玩意不得没呢?”
作为满族文化的最后遗存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三家子屯真正在日常生活中仍以满语为首选语言的老人不过3位,而且都已经年过八旬。他们去世之时也就是满语退出历史舞台之日。世界上将再没有活的满语存在。
1.伊兰包托克索——三家子
这样一个植根于满族传统的村屯如今并不多见,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其汉化的程度。
世界上最后15个以满语为母语的人都已经老了,住在齐齐哈尔市远郊的一个以玉米和奶牛为营生的屯子里。早年间它叫伊兰包托克索,现在叫三家子。
屯外沃野千里,并无山河阻隔,村民们的生活却闭塞孤独。通过仅能接收到的三个电视频道,老人们能看到《康熙大帝》和《雍正王朝》一类的清宫戏。这使得他们对于大清帝国往事的认识跟一般由电视机陪伴度过晚上的汉族人并无二致:净是些老早年儿的、皇上福晋的、可资消遣的传奇故事,跟咱自家扯不上什么关系。
我就是满族人
可惜根本就不会满语并且是完全不会::070821_13.jpg::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