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和温总理一起仰望星空
2007-9-4 19:13:29红网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题为《仰望星空》的诗作,希望学生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人。在诗中,温总理表达了对真理的求索、对正义的敬畏……其关注国家命运的宽广胸怀、其忧国忧民的炽热之心跃然纸上。
温总理寄语学生的诗作是有深意的。事实上,随着高校的扩招,当越来越重的就业压力摆在面前时,现在的学生往往会为工作、事业和前途等束缚,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对普罗大众的疾苦常常会忽视。谈起诗作的缘起,温总理说,“2007年5月14日,我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钟厅向师生们作了一个即席演讲,其中讲到: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学生们是最应该仰望星空的人。
古往今来,仰望星空的人却常会受到别人的嘲笑。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一天晚上一边走一边观察天空气象,不料一脚踏空,掉进了水坑里。被人救出后,泰勒斯抚摸着摔痛的身体,对救他的人说:“明天会下雨”。救他的人看着朗朗星空,并不相信,但第二天果真下起了雨。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讥笑说:“泰勒斯知道天上的事,但却不知道眼前会发生什么。”这则轶事一直被人们当作笑话流传了两千多年。当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听到这个故事时,用其铿锵有力的口吻说:“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底从不仰望天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黑格尔的回答不只给了泰勒斯一个公道,更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仍然这样一批人。他们怀抱着共产主义的理想,相信前途的光明,直面道路的曲折;他们相信真理,相信真理迟早会被自己掌握;他们坚持正义,相信正义早晚会战胜邪恶;他们维护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愿意为国家利益牺牲自己的一切……当他们胸怀远大的理想,抱定崇高的志向,专心致志地向前奋进的时候,即使被脚下的石块绊倒,或被荆棘剐伤,他们都不以为忤。
这样一批仰望星空的人,他们应该是学生,也应该是政府官员,还应该是经济学家,甚至应该是我们普通老百姓。体现在行动上,那些仰望星空的政府官员们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而不会用手中的权力谋一己之私利;那些仰望星空的经济学家会“为穷人说话、为穷人办事”,而不会成为个别利益集团的代言人;那些仰望星空的先富者会接济穷人、“为穷人盖房”,而不会以穷人作为牟取暴利的工具;那些仰望星空的普通人会在他人困难时伸出援手,而不是报之以冷漠……仰望星空是一种理想,是一种信念,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让我们和温总理一起仰望星空,那里不仅有灿烂的繁星,还有人类崇高的道德律令。>>>>>温家宝:仰望星空
[稿源:红网]
[作者:刘义昆]
[编辑:潇湘行]
[ 本帖最后由 meteorobs 于 2007-9-9 15:24 编辑 ]
温家宝总理《仰望星空》释放的信号
2007-9-8 0:09:552007年9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温家宝总理的诗《仰望星空》。人民日报同时重提了2007年5月14日温家宝在同济大学的即席演讲中的一段话: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在新学年开学之即,也是即将召开党的十七大之即,《人民日报》发表温总理的诗,并重提同济大学的演讲,到底要表达什么呢?
长期以来,不少地方领导人对青年学子的讲话强调的是要爱国,青年爱国这是当然没有问题的,甚至于比任何年龄的人更加爱国,但是,爱国一词,在很多庸俗政客的口中简单地等同于“维护稳定、专心读书”,媒体挑选的青年学子的发言往往是千篇一律:“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踏踏实实地做事,要把爱国热情化为行动。现在的任务是好好读书,将来报效祖国”,仿佛思考问题、谈论国是,特别是批评政府和社会就是不踏实、尚空谈。
他们的潜在前提是青年学子思想简单、容易冲动,所以容易出事、容易被坏人所利用,在这些人的心中,青年学子是对付的对象、是教育的对象,而不是可以信任、可以依靠的人。他们“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也只有一股热情而已。
而温家宝的诗歌和演讲,让人想起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温家宝的诗歌和演讲,也让人想起了毛泽东主席的期望:“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青年不是用来教育和教训的,青年代表了时代的方向,他们“仰望星空”,最有勇气摆脱世俗,去追寻“那无穷的真理”、青年学子的赤子童心最有可能表现出“那凛然的正义”和“博大的胸怀”,因为他们的血液里有星空一样“永恒的炽热”。
温家宝总理满腔热情的期望,不是一个诗人的一时冲动,正如鄢烈山先生所言,温总理“不过是赋诗明志、以诗寄情而已。”那么,在十七大召开前夕,温家宝总理的诗到底想向我们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呢?
温总理的诗,实际上是对胡锦涛同志四个坚定不移的诗化表达。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四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回顾党的奋斗历程,我们党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坚持解放思想的结果。解放思想,在四个坚定不移中是排在第一位的。
解放思想不是某一个人的独家演讲,必须要集中全民族的智慧。这要求包括青年人在内的所有中国人勇于思考、善于思考,对党和国家的事业献计献策。因此,温家宝总理的诗,是在为解放思想摇旗呐喊,是鼓励青年学子敢于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扬优良传统,继续成为时代先锋、担负起应当担负的历史责任。
让我们和温总理一起仰望星空,期待党的十七大成为执政党“新的历史起点”,成为“国家命运”的“新的历史起点”。
[稿源:红网]
[作者:高一飞]
[编辑:潇湘行]
仰望“星空”,需要价值肯定和制
2007-9-5 14:22:58南方报业网今年5月,温家宝在同济大学发表演讲时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日前,温家宝寄语大学生,以诗文阐释自己对“星空”的理解:“星空”意味着“无穷的真理”、“凛然的正义”、“博大的胸怀”和“永恒的炽热”;温总理对大学生的期望则是,要“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一书的最后说:“有两种事物,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惊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星空”这个词具有某种符号性质,它代表宇宙中那些令人敬畏的、超越俗世的、神秘而高蹈的命题,远及生命与宇宙的神秘,近关人类的道德与社会的秩序。模糊一点讲,“星空”是指那些与个人社会生活不直接相关的内容,仰望“星空”指的是更纯粹的灵魂生活,这种灵魂生活几乎完全属于个人内心的范畴。但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这样微妙,个人最隐秘的灵魂生活却是人类集体意识的源泉,而且也是社会文化演进与制度变革的内在要素。就是说,只有个人的灵魂生活趋于纯粹、真诚、深入,整个民族才有持续进步的可能,才可能有长远健康的前景--“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温家宝对大学生的寄望,几个月之内重申了两次,它不是风花雪月,而是有针对性的。它所针对的是当下中国的“星空冷漠”。如今的大学生、年轻一代甚至整个民族,都表现出对宏大与抽象命题的冷漠:不论是国家的民主进程,还是世界和平的局势;不论是大自然的奥秘、还是人的深邃内心,都被认为与己无干,不值得关心。这些话题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甚至也被人们谈论,但是多半那些信息都被八卦化,成为人们娱乐消遣的一部分。这个判断可能有些笼统,中国当然有人在仰望“星空”,只是数量可能太少了,而且这些人几乎一定是这个社会的边缘人,他们自动沉默、很难被识别,甚嚣尘上的都是功利而“务实”的声音。
不久前,美国《时代》周刊做了一个专题描述当下中国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并将他们称为“我一代”。在杂志封面上有这样一行字:“忘记民主。中国二十多岁的人忙着享受生活,无暇顾及政治。”这个结论出自美国人的视角,中国人可能无法完全认同。比如说,许多中国的年轻人,实际上是在忙着经营自己的生活,还无法从容地享受生活。但是另外一半结论,忘记民主以及无暇顾及政治,却是中国人的普遍状态,我们自己也深有同感。很多人将这种普遍的政治冷漠归结为历史的创伤,但其实历史的伤痛记忆并没有传递下来,新一代年轻人的政治冷漠,更主要的原因是环境不鼓励。一个几乎不需要论证的事实是,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年轻人对政治的正常热情,严肃诚恳地关心政治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由于现实规则的阻碍,人们的激情不能有效地转换为理性的思考与行动,而被扭曲为愤怒和仇恨的空洞发泄。
上世纪80年代,龙应台说,台湾的年轻人是“不会闹事的一代”,因为当时台湾的教育强调的是“乖”,孩子们既不能独立思考,也没有价值判断,自然不会闹事。现在的中国社会,在学校教育中存在完全相同的问题。同时,社会作为一所更大的学校,它以自己严酷的奖惩机制分配了人们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它所塑造出来的便是这样的人群:专心赚钱、享受个人空间、回避面对或反抗环境的不合理束缚、不去处理内心对真理和正义的本能向往……“我一代”好像已经解决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烦恼,呈现出可疑的轻松、快乐甚至美好。
政治冷漠只是“星空冷漠”的一部分。理想地说,一个时而仰望“星空”的人,一个留存一份灵魂生活的人,一个关注更广阔的人世和更深邃的宇宙的人,才算是一个完整、健康的人。这样的人的生活,才真正值得去过;这样的人组成的社会,才会持续地创造美好、拥有美好。但是,目前我们的社会将人塑造成了另一个样子。我们的民族当然需要一些仰望“星空”的人,而那些渴望灵魂自由的人,则需要这个民族的集体价值和这个国家的制度激励才能够拥抱“星空”。
总理赋诗《仰望星空》让我们想到……
2007-9-6 14:06:45人民网“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
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
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人民日报文艺副刊发表《仰望星空》一诗,全诗四节,上为开头二节。诗言志,歌咏言。从这首诗,我们可以读到一位大国总理的所思所想。全诗平白质朴而又意味深长,诗中所透露的对真理、正义、自由、博爱的思考,对国家民族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怀,令人动容,发人深省。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在为这首诗做介绍时,温总理引用了他在同济大学的演讲。笔者认为,在大学讲“关注天空”,是反对学术上的急功近利,反对校园内追名逐利的浮躁,提倡踏踏实实从事基础科学的研究,绝不是倡导人们关注虚无缥缈的事情,也不是倡导坐而论道的空谈清谈。一段时间以来,在我国大学和科研院所中,弥漫着一种浮躁的空气。搞科学、做研究不是为了追求真理,而是仅仅是为了眼前利益,为了出书、出名、职称晋升、职务提拔。大众学术明星层出不穷,而学术、科研的质量却没见同等质量的提高。
温总理的诗和演讲,也可以视作对社会短视心态的一种提醒和建议,特别是对领导干部做人为政的善意忠告。“仰望星空”,提醒领导干部在做决策时要有长远眼光,要正确对待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要做对整个国家民族整个人类长远利益有利的事情,要做对子孙后代有利的事情,而不仅仅是有利自己一隅、有利一时之需的事情。“关注天空”,提醒把政绩观要放在国家、民族利益更大的盘子里去衡量去秤度,而不是搞形象工程、出数字政绩,以破坏生态、危害环境的短期行为获得晋升资本。“关注天空”,同时也是在提醒领导干部跳出个人“小我”看问题,要有开阔心胸,有民胞物与之念,正确对待个人进退荣辱。《仰望星空》,诗短,话不长,意蕴深厚,表达总理对做人从政做事的价值思考和选择。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通读全诗,总理对国家民族人类命运深切关爱的“稚子之心”跃然纸上。且不说诗的内容,一个大国总理在日理万机的时候能够抽出时间写诗,这本身清晰地表明总理的爱好、志向。现在,有一些领导干部沉湎于迎来送往,迷失于酒色才气,不说写诗,让他读书也是难。当前,提倡领导干部多学习,多读书,多些书卷气,就是提倡领导干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陶冶情操,修养品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当然,实践中会作诗写文章的官员也不是没有,但有的人是说一套,做一套。难能可贵的是,温总理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从看望非典一线的医护人员、与煤矿工人在井下过年,到地震灾区慰问百姓,从领导政府取消农业税试点,到提出打造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效率政府……总理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表明他不仅“仰望星空”,而且脚踏实地,言行一致,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
“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朱子语,言犹在耳。读总理的诗,感慨良多。 支持楼主的感想,还是亲自仰望才更有味道 第三篇写的好
别的都是(论坛发贴,用语请注意文明!)文章,不足道也
[ 本帖最后由 九鼎国猫兵 于 2007-9-9 19:40 编辑 ] 温总是学地理的。::070821_06.jp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