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我的天文观测摄影历程
本帖最后由 山人 于 2019-7-3 17:16 编辑天文作为终生的爱好,要说的东西太多,我将选取各阶段有代表性的照片,依次展开,这些图片散布在无忌等论坛里,现在把它们聚合起来,回顾自己在天体摄影这一块所做的各种技术尝试,来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供各年龄段的同好们参考,绝大多数照片都超过了本版半年的时间限制,我想只要是原创,并且在牧夫第一次贴,应该可以得到理解吧{:5_281:}
2001年狮子座流星雨火流星,与北京天文同好会的朋友们一起摄于箭扣,时间是11月19日, 海鸥DF-100相机,海鸥28~70/28镜头, f3.5或减一档光圈,福士800胶卷,曝光10分钟
2002年英仙座流星雨火流星(左下角),与解仁江及北京巡天会的同好们于兴隆国家天文台,拍摄时间8月13日凌晨2时左右,海鸥4A机身,使用最大光圈3.5,曝光半小时以上,富士100 120负片C41手工自冲扫底
以上都是胶片时代的摄影,接着就要进入数码时代了。
2010年在白草畔拍摄的马头星云:
主镜:裕众102ed
减焦平场镜:裕众0.8x
赤道仪:信达EQ3Pro
相机:自改450d裸奔机
感光度:1600
曝光时间:300秒x2
导星:无导星
拍摄地:白草畔
拍摄时间:2010年9月11日4时14分
温度:8摄氏度
风力:5级
相对湿度:80%
使用普消折射镜在自家天台拍摄的螺旋星云:
镜身: 晶华152mm普消
焦距: 1200毫米
焦比: f/8
曝光时间: 11 x 240秒UHC+3×240秒Hα = 56分钟总曝光
赤道仪: 信达NEQ6PRO
导星: 无导星
相机: 450d自改裸奔版
模式: RAW
曝光度: 1600
白平衡: 自定义
机内降噪: 关
滤镜: 开信两寸UHC+文佳7nm Hα
日期: 2010年11月7日21-23点
拍摄地: 自家天台
观测条件:透明度6/10 视宁度5/10 温度6摄氏度
剪裁: 有
处理软件: MDL5 DSS CS4 NEATIMAGE
以及猎户座大星云:
详细参数:
镜身: 晶华152mm普消
焦距: 1200毫米×0.8
焦比: f/8×0.8
减焦镜:裕众0.8减焦平场
曝光时间: 9 x60秒UHC + 19×240秒UHC = 85分钟总曝光
赤道仪: 信达NEQ6PRO
导星: 无导星
相机: 450d自改裸奔版
模式: RAW
曝光度: 1600
白平衡: 自定义
机内降噪: 关
滤镜: 开信两寸UHC
日期: 2010年12月3日0-3时(240秒曝光) 12月3日23时(60秒曝光)
拍摄地: 自家天台
观测条件:透明度5/10 视宁度6/10 温度-3摄氏度 北风1到2级
剪裁: 裁掉了叠加后的边缘偏移部分
图像获取及后期处理软件: MDL5 DSS CS5
此后,进行了偏轴导星的试制和测试,不谦虚的说,国内第一批偏轴导星装置就是我和隔壁迪肯版主一起做出来的{:5_283:}
使用偏轴导星拍摄的蟹状星云:
镜身: 信达SC11
焦距: 2800毫米
焦比: f/10
曝光时间: 11×600秒 = 1小时50分钟总曝光
赤道仪: 信达NEQ6PRO
导星: 自制偏轴导星+二手星光级摄像头+3demon USB电视盒(2002年购入)+PHD软件
相机: 450d自改裸奔版
模式: RAW
感光度: 1600
白平衡: 自定义
机内降噪: 关
滤镜: 开信两寸UHC
日期: 2010年12月25日21-23时
拍摄地: 自家天台
观测条件:月龄21 透明度5/10 视宁度4/10 温度-10摄氏度 西北风2到3级
剪裁: 无
图像获取及后期处理软件: MDL5 DSS CS5 DENOISE5
以及只做了样品未能大批量生产的同轴导星装置,使用同轴导星拍摄的大犬座Z星喷流:
镜身: 信达SC11
焦距: 2800毫米
焦比: f/10
曝光时间: 31×300秒 = 2小时35分总曝光(自动拍摄)
赤道仪: 信达NEQ6PRO
导星: 自制同轴导星+二手星光级摄像头+3demon USB电视盒(2002年购入)+PHD软件
相机: 450d自改裸奔版
模式: RAW
感光度: 1600
白平衡: 自定义
机内降噪: 关
滤镜: 无
日期: 2011年1月29日20时至23时
观测条件:月龄26 透明度6/10 视宁度2/10 温度-6摄氏度 西北风1到2级
剪裁: 有
图像获取及后期处理软件: MDL5 DSS CS5 DENOISE5
2011年由于长期在离老家很近的地方出差,顺便将老家的房子重建成了标准的四合院,在四合院的最高处,建成了自己的私人远程天文台,并且在2012年获得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正式编号,G26.
这是天文台还没正式启用前在云缝里拍摄的金星凌日:
主镜:裕众102ed+0.8减焦镜
赤道仪:信达eq3pro
相机:自改去滤镜裸奔450d
曝光:ISO400,1/500秒
此后除了遇到特别明亮的彗星,比如爱喜彗星(C/2014 Q2),会特别做一个任务拍摄彩色叠加:
使用远程台200F4信达牛反拍摄,10张两分钟曝光,ISO1600,DSS按彗核模式叠加,2015年1月19日
其它主要的拍摄格式转为黑白fits bin2,每天首先拍摄当时的几颗较亮彗星隔半小时以上两个点的图像,然后把选当日的20个较亮较大星系扫一遍,然后选几块天区拍摄马赛克,每个位置拍摄三遍,中间间隔半小时以上,尽管转为单个文件6M的黑白图像,在任务多的时候,一晚上也会产生上G的数据,第二天需要花不少时间处理归算测量上报位于哈佛的IAU小行星中心,就这样,一晃七年过去了。。。
贴一张现在平时主要面对的照片局部:
SC11F2盲跟一分钟曝光,ISO1600,1100d,拍摄于2019年6月3日
这应该就是所谓的返璞归真吧{:5_283:}
最近越来越觉得,独乐乐不如同乐乐,我决定开放自己的远程天文台供大家参观访问和体验,在自家的四合院里和同好们面对面交流,想起来应该也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前几天在陕西爱好者版发过一个帖子,链接如下:
欢迎同好老乡们来参观本人的远程私人天文台
后来回头一想,现在交通如此发达,自驾车五百公里不算事,高铁一千公里也就几个小时,不应该局限于一个小区域,欢迎全国的同好前来,不能当日来回的,我家四合院建筑面积六百平米,不加床也能住下11个人,除了天文的交流,跟前的华山少华山,以及大秦岭都是旅游的好去处,期待你们的到来!{:5_304:} 怒讚 我家四合院建筑面积六百平米~~~~~敲黑板划重点 愚乐世界 发表于 2019-7-3 13:38
我家四合院建筑面积六百平米~~~~~敲黑板划重点
{:5_299:}
顶乡党 有机会一定要去观摩一下{:3_208:} 照片总结非常好,是老司机了,从胶片时代开始,坚持这么多年不容易。为了天文,当然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老家的四合院天文台真好,羡慕但不嫉妒! 鬼星团 发表于 2019-7-3 13:56
顶乡党 有机会一定要去观摩一下
欢迎欢迎!{:5_277:}
文玩核桃 发表于 2019-7-3 14:09
照片总结非常好,是老司机了,从胶片时代开始,坚持这么多年不容易。为了天文,当然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老 ...
欣赏你的最后一句!{:5_296:}
厉害,膜拜 无比扎实的成长经历,佩服。 顶设备 这个是真同好,确实挺牛的。赞一个! 为了迎接访问的同好,演练试用场景,刚才在我的SC11F2拍摄马赛克的同时,用200F4牛反试拍了彩色哑铃星云,用光影魔术手将单帧原片直接转jpeg,未作任何处理,拍摄参数可以看exif,现场温度28度
这是现场监控两个望远镜的工作照
佩服哇!太厉害了! 顶裴兄,最专业的爱好者! DOB-YIN 发表于 2019-7-7 11:02
顶裴兄,最专业的爱好者!
尹兄过奖了{:5_281:},国内这样的爱好者还有不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