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引力之谜 诠释宇宙膨胀 重构压力体系
破解引力之谜诠释宇宙膨胀重构压力体系【摘要】有史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宇宙充满一种气态物质,笛卡尔叫它以太,现在人们叫它暗能量。大气就是密度较大的以太或暗能量。它有一个守恒的特征,就是必须相对平衡,有一个常量。物质的运动都会打破这个均衡的常量,多、厚、密、热、亮等以太或暗能量总是向少、薄、疏、冷、暗等的地方做守恒运动,运动受阻,力就会凸显。这个力就是“大气压”,也就是所谓的“引力”。宇宙的运动,力,质量都与以太或暗能量守恒密切相关!
个体物质内部以太或暗能量都少于外部,都有大气压;恒星、 行星的高速运转打破以太或暗能量的平衡,使内部的以太或暗能量少于外部,就有了大气压,质量和重力。确切的说万有引力,即万有压力。建立在宇宙真空基础上的,固有的,神创的引力是不存在的。
天体高速运转,冷热以太或暗能量对流产生漩涡,漩涡中心高度真空,就是黑洞!
水蒸气、气流可以屏蔽大气压,月球也能挡住大气压,使海水上溢成为潮汐!
能量是物质,占据空间。能源转化为能量,体积、温度是原能源的上万倍。恒星发出的看得见的光和热,量子密度大,叫明能量;散发到了宇宙空间密度变小,温度降低,看不见摸不着,叫暗能量;密度较大的暗能量叫大气或空气。能量守恒,自宇宙大爆炸第一次将能源转化为能量,到亿万恒星亿万年来制造的能量的不断蓄积,形成暗能量的气态海洋。
恒星能量源源不断的加入,导致宇宙光速膨胀。暗能量海洋守恒,产生了万有压力!
宇宙空间70%的暗能量,都是恒星制造出来的;空气也是恒星的产物!
【关键词】以太守恒引力 压力黑洞潮汐恒星 明能量 暗能量 膨胀
1.万有引力之谜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但引力是怎么产生的,至今是个谜。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2008年10月7日称,究竟是什么引起引力,这个问题“对当今物理学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万有引力成因之谜至今未能破解,源于一个致命错误:
1.1.以太的否定
以太,在古希腊指的是青天或上层大气,即空气。在宇宙学中,有时用以太来表示占据空间的物质。
17世纪的哲学家迪卡儿最先将以太引入科学,并赋予他某种力学性质。他认为,空间不可能是空无所有的,它被以太这种媒介物质所充满。物体之间的作用力都必须通过以太物质来传递,不存在任何超距离作用。
“以太说”曾一度被科学界认同,并盛行几个世纪:牛顿承认以太媒质的存在,他说,以太极似空气无处不在,只是远为稀薄、微细,而且具有强有力的弹性。爱因斯坦认为,引力源于以太的挤压。质量越大的物体周围以太的挤压力越强。
以太被否定源于1887年,迈克耳孙和莫雷的著名实验。
19世纪末,有人认为光是靠以太来传播的,而且把这种“以太”选作绝对静止的参考系,凡是相对于这个绝对参考系的运动叫做绝对运动。 1887年,迈克耳孙和莫雷根据他们的设想,如果存在以太,而且以太相对地球是静止的。那么,地球对于以太的运动速度就是地球的绝对速度。 迈克耳孙和莫雷在不同地理条件、不同季节条件下多次进行实验,却始终看不到地球运动拖拽以太条纹的移动。从而否定以太的存在,即宇宙真空!并被整个物理学领域接受至今。
牛顿万有引力就是建立在真空基础上的,与介质无关的力。
问题是,谁证明了“以太相对地球是静止的”?如果以太与地球是同向同步运动的,又如何能看到“地球运动拖拽以太条纹的移动”?
其实,宇宙是以太海洋。鸟类、飞行器自身有动力,在以太中自由运动,可以把以太作为参考系;星体自身没有生命和动力,只能依赖以太的运动随波逐流,它们的运动实际上就是以太运动。若是把同向同步运动的以太作为地球的运动参考系,自然看不到被地球拖拽的条纹。如此,以太被否定,岂不是天大的错误?
1.2.以太守恒——引力的成因
以太不仅存在,而且是宇宙的主宰。守恒是以太固有的本质特征!宇宙的一切运动,一切力和质量都与以太守恒特征密切相关!
以太守恒是引力产生的根本原因!
拉长橡皮,一撒手它就会自动缩回原状;用石子冲击平静的池水,停止冲击池水就会自动恢复平静;抽走房间里的污浊空气,就会自动的补充等量的清新空气;烟花把空气炸了一个洞,空气会自动填补均衡等。它们的自动缩回、恢复、补充、填补都说明该物质都具有弹性。它们具有的“弹性”,也就是守恒性。拉长橡皮,冲击池水,抽走污浊空气,炸开空气的力与恢复原状的力,不用计算,完全相等,因为它是一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宇宙95%的物质是以太,这个以太海洋是相对平衡的,有一个常量。物质的运动和物质的增多或减少,都会打破这个均衡的常量,多、厚、密、热、亮等物质,总是向以太少、薄、疏、冷、暗等地方做守恒运动,运动受阻,力就会凸显。我们把打破以太平衡、主动发出的外力叫斥力,把恢复以太平衡的反作用力叫引力,这也是一组完全相等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宇宙以太守恒,绝不允许真空存在。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然界厌恶真空”, 迪卡儿、牛顿认为“以太具有强有力的弹性”,就道出了以太的守恒性。马德堡半球实验如果再向前一步,即为什么抽走半球大气,大气就会自动压住半球?稍作研究,就不难发现以太的守恒这一本质特征,也正是这种守恒性,导致了引力的产生!
1.3.引力即大气压力
爱因斯坦说,引力源于以太的挤压。以太为什么要挤压?挤压的前提是减少该物质内部的以太,使之内外形成以太差量,差量越多,挤压的力就越大,以太“强有力的弹性”也就充分凸显。这就是奥托.冯.里格克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原理,抽出马德堡半球里的以太,使内外以太失去平衡,以太守恒,自动向球內运动受阻,力就产生了!如果把马德堡半球里的以太抽取更彻底,内外以太差量更大,再多的马也是拉不开的!
马德保半球内部以太多于外部,半球就会被推开(爆炸),即产生斥力;马德保半球内部以太少于外部,半球就会被挤压(相吸),即“引力”; 马德保半球内外以太相等,即平衡,半球会自然分开,斥力引力都会相对消失。因此,引力的本质是以太失衡产生的压力!
马德堡半球实验,是一个大气压力实验,实质就是一个以太守恒实验和引力成因实验;同时也为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界厌恶真空”,迪卡儿、牛顿的“以太具有强有力的弹性”,爱因斯坦所的“引力源于以太挤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654年,马德堡市长奥托•冯•格里克的马德保实验,证明了大气、大气压的存在,而且压力无穷大!然而,1666年,牛顿由一个苹果落地发现了地球引力。值得思考的是,地球外面也有厚厚的大气,为什么苹果不是被大气压在地球上,而必须是被吸到地球上的呢?
通常我们把外部的压力误认为是内部吸引,如用吸盘“吸”住墙壁,吸管“吸”入牛奶,龙卷风“吸”起海水等,事实上都是内部“真空”引起的外部压力。人们不会相信马德保半球的引力来自球心,因为人们看到球心什么也没有;人们相信地球的引力来自球心,因为人们无法看到地球球心,幻想球心有一个巨大的固有的引力源。
半球实验还告诉我们:大气压都源于内部以太的缺失。引力,实则是大气压力。与生俱来的,固有的,神创的引力是不存在的!
1.4.引力形式
1.4.1.个体物质引力
任何个体物质,大至星球,小至微生物等,内部以太都少于外部,不论差量多少都会受到以太的挤压,这就是万有引力(即万有压力)。
以太可以被比它密度大的物质挤压、隔绝屏蔽,如固态物质塑料、玻璃、木板、皮肤、岩石等;液态物质水、胶水、脂肪等;气态物质,尘埃、气团、气流等。碰撞挤压抽取,高温冷却,排出隔绝屏蔽以太,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个体物质。如种子,石块、真空包装等等。高密度以太总是向低密度以太运动,可以渗透到高密度物质内部。
构成生命的物质密度比以太大,在生长过程中,对以太具有挤压隔绝屏蔽作用,使内部以太少于外部,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命个体。如草木、种子,动物、人的躯体等。
1.4.2.运动物质引力
平静的宇宙中星体能量的聚集、爆炸、释放、运转都会打破以太平衡,以太恢复平衡的力就是星体的引力。太阳爆炸产生巨大的斥力,使它本身和近围的以太瞬间减少,以太自动回流填补,就会产生相应的引力;太阳释放的热能流向周围空间,周围空间的以太就会把冷能源送向太阳,这热冷对流也会产生斥力、引力;太阳的旋转,产生离心力,即斥力,会将它内部及周围的以太甩向宇宙空间,使它本身及近围的以太减少甚至成为真空,以太自动回流填补,又产生向心力,即引力。
由于太阳的体积、能量之大,逆时针旋转的离心力,搅动了太阳系里的以太,使以太逆时针旋转起来,形成了以太漩涡。悬浮在太阳系以太漩涡中的星星、陨石、尘埃等,便随波逐流绕太阳作逆时针公转。在爆炸回流、冷热对流、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左右下,星体因自身的体积、质量不同,既不能接近太阳,又不能脱离太阳远去,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轨道。
星体在近乎圆形的轨道上高速运转,由于内侧受到太阳爆炸、热浪冲击力的摩擦阻碍,行星便自转起来。卫星运转时没有爆炸和热浪冲击的摩擦,所以,卫星一般不自转。
做一个小实验:盛一盆水,里面放上大小不等、质量不同的8个球。代表8大行星;盆水相当宇宙里的以太。盆水平静(平衡),8个球无规律的悬浮于水面上。然后逆时针搅动盆水,相当于太阳自转;这时大小球体会随水做逆时针有规律的运动,这些球因体积大小、质地重量不同转动的轨道也各不相同;盆水搅动越快,各个球体公转越快,越靠近盆沿,漩涡中心的水变得少而薄;搅动减慢,各个球体公转速度减慢,渐渐接近漩涡中心,盆中心的水也越来越厚,直至恢复平衡。离心力作用于水,水连同它承载的球体被甩出去,即斥力;水恢复平衡而回流,形成向心力,即引力。
太阳搅动以太逆时针运转,悬浮在这以太漩涡中的行星及其他物质,也随之逆时针运转,这就是太阳系行星公转运动的同向性,轨迹的近圆性;由于太阳赤道半径最大,自转时离心力也就最大,质量较大的行星都统一在与赤道齐平的平面上,这就是太阳系行星运转的共面性。
恒星旋转形成的以太旋涡的涟漪,应该就是所谓的引力波;光的传播以以太为载体,经过以太旋涡自然被扭曲,即“时空弯曲”!
宇宙虽然浩渺无边,但是构造却简单有序:小至地月系,大至银河系或者比银河系更大的星系,都上演着太阳系同样的故事。
抽走半球里面的大气,大气就把半球压在一起;地球也有大气压,是谁抽走了地球内部的大气呢?
是地球的运动!
太阳系绕银河系以250千米/秒公转,同时太阳系的以太漩涡,载着地球以约30千米/秒的速度绕太阳公转,由于贯力,地球速度快于承载它的以太,地球迎风面的以太,多于背风面;由于速度快,占据过的空间来不及补充,始终处于以太缺失境地,地球自身以太严重流失,造成内外以太差量,外部产生巨大均衡的以太压力,把地球物质聚合于一体,这是地球大气压(引力)成因之一。
体积庞大的地球,自转产生巨大的离心力,使地球内部和近围的以太被甩了出去,旋转的速度快(每小时1700千米),甩出的以太量就大;旋转持续不停,回流的以太没有机会进入地球内部,内部以太缺失,始终少于外部,从而形成聚合力,这是地球大气压(引力)形成的又一重要因素。
体积庞大的地球在宇宙运动的速度=太阳公转速度250千米/秒+地球公转速度30千米/秒=280千米/秒(忽略地球自转速度),这个速度足以让地球及地球上的万物凝聚在一起。物体体积越大,向前运动速度越快,内部的以太流失的就越多,压力、重力、质量就越大。“当物体运动接近光速时,质量就会无穷大”。
恒星,如太阳绕银河系公转,速度250千米/秒,同时自转,体积庞大,产生的大气压、重力和质量的原理同地球一样。所以,物质运动产生了压力、重力和质量!
地球上物质的质量与地球运行的速度成正比:速度快,物质重;速度慢,物质轻。比方说,你的现在的体重是60千克;如果地球速度加快一倍,公转一周是183天,自转一周是12小时,你的体重可能是120千克,地球、人的体积可能会缩小二分之一;如果地球公转一周是732天,自转一周是48小时,你的体重可能是30千克,地球和人的体积也会增大一倍;如果地球停止运行,地球内外以太相等,地球就会瞬间垮塌、分解、消散,成为大大小小的陨石和太空垃圾,因为现在的地球是一个破碎的球体。
1.4.3.环境引力
物质自身引力大小与其所处的环境也密切相关。
水星与其他七大行星相比,距太阳最近,处于太阳系以太最为稀薄的地带,所以它内部的以太也很少,这就是它虽然体积小、运转速度慢,却引力大,质量大的主要原因。
月球的以太量同样也受到地球以太环境的影响。
从水星到海王星,以太的密度,厚度依次增加,太阳运转造成的以太环境影响依次减小,天体的速度、体积、质量因素对行星的大气压力影响则更加突出。地球的高速运转,对以太的影响达150万公里。越往球心以太越少,压力越大;球心以太最少,压力最大(这与大气压强一致)。
综上所述,引力是以太守恒的结果,实质是大气压力。我们常说的引力是宇宙的第二力,是自动的力,即反作用力。
万有引力定律可以更名为万有引力定律:宇宙存在以太,以太相对守恒,它是物质的载体和介质;物体压力大小与他们中间以太的少多成反比;运动物体的压力、重力、质量与它的体积、运动速度成正比。
2.黑洞之谜
2.1.黑洞源于庞大天体的高速旋转
迪卡尔解释了太阳、行星、卫星、慧星等形成过程。他认为以太旋涡对天体的压力,在各种大小不同的旋涡的中心必有某一天体(如太阳),以这种假说来解释天体间的相互作用。 庞大天体的高速旋转,速度越快,甩出的以太越多,内部以太就越少;引力就越大。当它旋转速度达到光速时,真空程度达到极限,它的质量就会无穷大。以至于把以太连同星云全部挤压到高度真空的黑洞中。
2.2.黑洞源于宇宙龙卷风地球上的冷热空气对流,形成龙卷风。龙卷风中心高度真空,所到之处,地表物质被吸纳。宇宙中冷热以太在对流过程中形成以太漩涡,即宇宙龙卷风。宇宙龙卷风的中心高度真空,成为黑洞,所到之处以太连同它承载的星云被“吸引”进去,连光也无法逃离。
3.潮汐之谜
月亮屏蔽大气压力引起潮汐
有“引力”的物质外面都有大气层,大气层是该物质内部排除的以太与外部以太的叠加,质量越大的物体大气密度越大,挤压力越强。方向都指向物质中心。
大气压强可以被屏蔽。
尘埃、水蒸等可以屏蔽压力,使地面压强减小。所以,空气质量好压强大;空气质量差压强小。晴朗天气压强大;阴雨天气压强小。
运动可以屏蔽大气压力,使压强减小。陀螺旋转甩开了大气的压力,旋转越快立得越稳,停止运转,又会被大气压倒;人和动物的行走、奔跑,自行车、摩托车的运动,飞机、火箭的飞行等,都可以在运动中减小大气的压力,运动越快重量越轻,行得越稳。 气流动可以屏蔽以太压力,使压强减小。所以,有风的压强比无风的压强小。微风抚过海面,会起细小的波浪;大风吹过海面,就会波浪滔天;微风吹过地面,鸡毛蒜皮会飞上天空,狂风吹过地面定然飞沙走石,树木连根拔起;向硬币上猛吹一口气,硬币就会跳起来等等,都是气流屏蔽大气,使压强减弱的缘故。
地球运动对以太的作用范围是150万千米(地球引力范围,也是大气压力范围),由于地球自转离心力和回流以太的向心力左右了月球,直径3500千米的月球,在约38万千米的地带找到了自己的轨道,它就像一堵挡风墙,阻挡了回流的以太,屏蔽了部分大气压力,使相应的陆地、海洋的压强减小,陆地上重力丢失,海洋上海水上溢,出现潮汐。
科学家观测到日全食时,出现重力异常、重力丢失现现象,其实与日全食无关:凡是月亮经过的地方,该地都会出现重力丢失现象。所以,潮汐是月球屏蔽大压力的结果,并非月球引力所致。这一点是完全可以通过观测实验来证明。
4.宇宙为什么会膨胀
4.1宇宙膨胀理论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根据“所有星云都在彼此互相远离,而且离得越远,离去的速度越快”这样一个天文观测结果,得出结论认为:整个宇宙在不断膨胀,星系彼此之间的分离运动也是膨胀的一部分,而不是由于任何斥力的作用。但什么原因造成宇宙膨胀,至今仍是一个谜。要解开膨胀之谜,还得重新认识“热”这一物质。
4.2.人们对“热”的认知
热,究竟是什么,历史上对此有过长期的争论。观点一:热质说和量热学古代原子论者相信热是一种物质的。
热质说的观点认为,热是一种自相排斥的、无重量的流质,称作热质。它不生不灭,可透入一切物体之中。一个物体是“热”还是“冷”,由它所含热质的多少决定。较热的物体含有较多的热质,冷热不同的两个物体接触时,热质便从较热的物体排入较冷的物体,直到两者的温度相同为止。
热质说确实可以解释当时碰到的大部分热学现象:物体温度的变化可以看成是吸收或放出热质造成的,热传导是热质的流动,物体受热膨胀是因为热质粒子相互排斥,潜热是物质粒子与热质粒子产生化学反应的结果。由于热质是一种物质;一个物体所减少的热质,恰好等于另一物体所增加的热质;从而热质在传递过程中是守恒的;即遵从物质守恒定律。热质说的这些优点,能比较直观地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和实验结果,所以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观点二:即热之唯动说十七世纪以后,很多人根据摩擦生热的现象,认为热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培根、笛卡尔、胡克、牛顿等都认可这一观点。但它也有一个弱点,即人们不能肯定热质是否也像所有其它物质一样拥有质量。
1799年,伦福德回到英国并创办了皇家学院。摩擦生热的实验促使他得出了热是一种运动的结论,这个实验都证明了热之唯动说的观念是对的,但是由于这两个实验还比较粗糙,那时还没有找到机械运动转化为热运动的定量关系,所以还不足以击破人们头脑中的根深蒂固的热质说的。直到1842年,开始在实验中精确地测定了热功当量的数值后,热质说才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而宣告破产。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持“热质”观点者,认为热是一种物质,是一种物质(能源)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能量),热质的多少决定温度的高低。而“热之唯动说”根据摩擦生热的现象,认为热是一种特殊的运动。我们都知道能源在宇宙无处不在,它通过燃烧产生热能,摩擦运动是激发物质潜在能源的“点火”过程。如同“钻木取火”,与在燃煤、油气、炸药中放进火种一个道理。也就是说,摩擦生热中的热,仍然是由能源转化而来,运动不是热的本质,不能说热是运动。关于热的认知,绕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原点:“热质说”无疑是正确。而且热粒子极其细微,对于结构致密的物质也能自由出入,因此构成热的基本单位完全可以理解为普朗克的“量子”。量子的数量多少,密度大小,决定热的温度的高低,体积的大小。
4.3热胀冷缩
4.3.1热为什么会胀
4.3.1.1热是物质热,即能量,构成能量的基本单位是量子,它是物质,而不只是一种运动现象。量子客观存在,就像泥沙,水,尘埃、星球等一样占据空间。从这一点出发,它也是物质。
4.3.1.2能源转化为能量 ——首次膨胀
光子高密度聚集,如激光,温度极高,切削物质比刀还快;量子高密度聚集,温度升高,可以使钢铁雾化。量子进入物质内部,占据空间,使该物质分子间隙增大即热胀。
能源通过燃烧这一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量子和二氧化碳等,其中量子是最主要的物质,1毫升汽油燃烧的瞬间,释放的量子数以亿计,体积是该能源的上万倍。所以内燃机喷出1毫升汽油释放的量子充满气缸,可能推动活塞做功一次,假若这个气缸的容量是500毫升,那么,这1毫升汽油燃烧后体积至少膨胀500倍。这是第一次膨胀。
4.3.1.3宇宙守恒——再次膨胀
汽油燃烧释放的量子在气缸里,仍处于高温、高密度压缩状态,如果排放到气缸外,进入空间与低密度的量子均衡,所占的空间将会更大。这就是第二次膨胀。
4.3.2.冷缩——能量守恒热质说认为,由于热质是一种物质;一个物体所减少的热质,恰好等于另一物体所增加的热质;从而热质在传递过程中是守恒的;即遵从物质守恒定律。这足以证明构成热的量子诞生后不会增加或减少,更不会消亡。500毫升90℃热水装进塑料瓶密封冷却到30℃,瓶子会被压扁,把水倒进量杯,就只有480毫升了。说明500毫升热水,60℃的温度中,量子所占体积应该是20毫升,而这20毫升是纯净的的量子,它进入宇宙空间,始终占据着20毫升或者更大的空间。
经典物理认为,能量子是连续的。其根本观念在于:热是一种运动现象,而不是物质,即能源停止释放,能量子就会消失。这就否定了能量守恒定律,忽略甚至否定了恒星能量的永恒,认为宇宙真空,即便存在暗物质,也是外宇宙的馈赠,犯下了“骑驴找驴”的低级错误!事实上,普朗克的量子“离散”,科研中量子的捕捉,就颠覆了经典物理的对热的认知,足以证明量子是一种物质,遵循能量守恒定律,产生后便不会消失,冷却后依然存在。
热是物质,占据空间,能量守恒是打开宇宙大门的钥匙!
4.4.宇宙膨胀——恒星的杰作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教授亚当.里斯在《宇宙为什么要膨胀》的演讲中说“宇宙不仅在扩张、在膨胀,而且扩张速度越来越快,而且加速膨胀,就是因为一种新的物质加入,这个新物质就是暗能量。”1毫升汽油燃烧的瞬间,释放的量子数以亿计,占据的空间是该能源的成千上万倍,温度是原能源的上千倍;成千上万吨柴禾,煤炭,石油,天然气,成千上万吨炸药爆炸,成千上万千瓦电源源不断释放出来的量子,要占据多大的空间,我们虽然难以精确计算,但它足以让地球升温、冰原融化。尽管如此,但对于广袤无边的宇宙空间的影响却微乎其微。
虽然宇宙空间很大,但是如果有20--40万亿亿个类似太阳甚至比太阳大万倍的恒星,亿万年来,每时每刻爆炸燃烧,量子源源不断的倾泻于宇宙,需要占据多大的空间?如此,宇宙怎能不升温、膨胀,星球怎能不光速远去呢?
所以,我们说恒星制造的大规模能量不断加入是宇宙膨胀的根本原因!在宇宙空间,我们看得见的光和能感受到它的高温灼热,如太阳,生活中的用火,光子、量子的密度大,温度高,我们叫它“明能量”;当它发散到宇宙空间,变得稀薄,温度下降,甚至渗透到物质内部,我们看不见,感受不到它的存在时,它就成为我们所说的“暗能量”(或以太)。而且,这个广袤的宇宙,少量的“新物质”加入,是微不足道的,只有超大量的“新物质”持续不断的加入,才能导致宇宙膨胀。放眼宇宙,只有亿万恒星才如此的担当和气概!自宇宙大爆炸,到138亿年亿万恒星每时每刻每秒释放能量的不断蓄积,占据了70%的宇宙空间,形成了气态的暗能量海洋。亿万恒星制造的能量就是注入这个暗能量气态海洋的大江大河!这个气态的暗能量海洋,也是守恒的,目标是大同(见前章节),它不允许厚薄、多少、高低、冷暖、明暗存在,更不允许真空存在。高密度的暗能量总是向低密度区域运动,低密度暗能量总是向宇宙边缘真空地带运动,以期达到平衡。差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快!所以悬浮在暗能量中的天体也随之光速流去!恒星由明能量发散为暗能量,量子的数量不仅没有减少,相反会占据更大的空间。假如,太阳表面温度5500℃,一立方厘米有量子1万亿个,当它冷却到人们舒适温度26℃时,每立方厘米有1亿个量子,占据的空间就应该是1万立方厘米;当它的达到-273.15℃(宇宙最低温)时,每立方厘米1万个量子,那么此时的太阳上的一立方厘米量子,占据的宇宙空间就应该是1亿立方厘米。从这个意义上讲,宇宙的光速膨胀就更加顺理成章了!能源通过燃烧转化为能量,是纯净的量子,是无色无味,无形无状,轻柔透明的质量极轻气态物质,它是宇宙一切物质的载体和介质,没有它就没有空气、空间,宇宙即是大爆炸前很小的奇点。
宇宙中大约70%是暗能量,它们是宇宙大爆炸,亿万恒星亿万年来的产物;大约23%是暗物质,暗物质中大约20%为暗能源。当暗能源完全转化为暗能量时,宇宙膨胀就达到极点! 人的肉眼和人制造的仪器无法看到量子,如果从高密度量子入手,去追踪捕捉量子,不失为探寻有暗能量的有效途径!
4.5.大道至简大道理(基本原理、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诸如,大气为什么会压住半球?能量守恒,亿万恒星亿万年来释放的能量哪里去了?这两个问题有了答案,宏观的宇宙世界将不会再有秘密!“
真传一句话,假传十卷书”,人类只有破除迷信,打破桎梏,发现自我,增强自信,返璞归真,未知世界的探索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声明:探索宇宙奥秘,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情。每一个人有生存的权利,也有探索改造宇宙世界的责任和义务。中国有句俗语: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在许多宇宙之谜尚未解开之际,希望本文能为天文科研工作者和天文爱好者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参考资料:本文属理论创新,引用文献少。文中“热质说”“热之唯动说”,亚当.里斯教授在《宇宙为什么要膨胀》的演讲引用,来源于百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