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周期和行星轨道关系
在之前的短文里,我讲过恒星是由原始星云发生引力坍缩形成的。我们太阳系也一样,当太阳形成之初也开启了行星产生的进程。如下图所示,太阳收缩时由形变引起的激波,规划了行星的位置和大小。我们来看一下行星形成的详细过程。在太阳发生引力坍缩时在自转轴形状是扁长的椭球形,随着太阳的形体收缩和内引力增大,自转轴两端急剧向中心收缩,当收缩成球形时,因为惯性会继续压缩直到变形成平放在黄道面的一个圆饼形才会停止,从横切面看上去,这个圆饼形,是一个平放的扁椭圆。这个圆饼形状也是不稳定状态,会在引力和表张力作用下回弹到接近原始状态。这就是太阳形变的一个振动周期。后来经计算可知,两个形变振动周期等于一个磁场周期。我们来看看太阳形变在黄道面的激发的振动波性质,它是机械波,振动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同,这不正是我们熟悉的声波么。对,他就是声波。不过频率非常低,应该叫超低频次声波,它的振动周期是11年,也就是太阳的磁周期一半。这个次声波在太阳周边沿着黄道平面向外传播,途经周围的物质都随着这个波动运动。因没有外力阻止这个波动,这个波动时间会很久,长时间振动会在途径的物质上产生谐振,根据谐振原理,振动波会在二分之一波长的物质上产生谐振,基于这个原理,最终在传播途径上生成了以二分之波长为一段的,一窜谐振区域。如下图所示。这些谐振区在波动作用下,聚集成环形带状物质环,最后物质环再收缩汇聚生成所在轨道的行星。至于小行星外的气态行星,为啥没安此规律排布,是因为波的传播过程在黄道面上下扩散,形成弯曲的类似瓦片的形状,这些瓦片的边缘运动半径是与太阳转轴的垂直距离,所以它们最后汇聚在黄道面时至少是在黄道面的投影点位置。距离越远瓦片效应就越严重。另外空间质量分布的改变,分布在黄道上下面外的物质,落到黄道面会受到更大的引力,所以当它们汇聚到黄道面时,应该落在偏离投影位置,偏向太阳的那个方向。因这两个原因,会造成气态行星多个轨道合并。
太阳系原始星云物质结构,主要以气体包含尘埃和雾状液体颗粒的混合物,气体所占体积比例应该较大,所以整个混合物的物理特性表现为气态。我们知道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用这个单位在计算天体时会觉得很小。我可以根据声速计算出声音在一年传播的距离,我们暂且把它简称声年。经计算声年是10722240千米。为了大家直观对比,我同时做了一个数据表格,见下面图片。
另外,根据上述的行星生成原理,我们还可以推导出,行星的质量关系,自转速度,当然这样推导出的数据是最原始的状态的理论数据,实际情况并不是那么完美,以及历史演变过程中还有外来天体的影响,会使数据偏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自行研究。太阳系是一个严格的系统,系统内每个成员的数据和性质都可能同其它成员有关。就像一个优秀的刑侦专家,只凭借一串脚印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的身高,年龄,体重,性别等等数据。
2024 11 20彭军
此贴是误发的,麻烦版主删除,本帖内容已发到https://bbs.imufu.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86207#pid486582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