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到唐代的奇冷冬天,貌似现在
无聊翻《辞海》,见“树介”条目,说到唐朝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长安冷得下冻雨。
上网一找,真的有记录,在《旧唐书》里面,就是不知道那个“宪”到底说谁人。
旧唐书 卷九十九
......
宪,开元九年兼太常卿。十四年,停太常卿,依旧为开府仪同三司。二十一年,复拜太尉。二十八年冬,宪寝疾,上令中使送医药及珍膳,相望于路,僧崇一疗宪稍瘳,上大悦,特赐绯袍鱼袋,以赏异崇一。时申王等皆先薨,唯宪独在,上尤加恩贷。每年至宪生日,必幸其宅,移时宴乐。居常无日不赐酒酪及异馔等,尚食总监及四方有所进献,食之稍甘,即皆分以赐之。宪尝奏请年终录付史馆每年至数百纸。
二十九年冬,京城寒甚,凝霜封树,时学者以为《春秋》“雨木冰”即此是,亦名树介,言其象介胄也。宪见而叹曰:“此俗谓树稼者也。谚曰:‘树稼,达官怕。’必有大臣当之,吾其死矣。”十一月薨,时年六十三。上闻之,号叫失声,左右皆掩涕。
....... 在去查查《旧唐书》里面提到的——时学者以为《春秋》雨木冰即此是。查查《春秋》里哪里讲到雨木冰吧!::070821_13.jpg:: 《春秋》者,中国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也。
所谓“春秋”,中国东周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自记国史之通称。至战国时代末期,征战离乱故,各国之史书多失传,唯鲁国之《春秋》得存焉,以鲁之纪年而录诸国军政外交大事,实乃通史。
此《春秋》,为鲁国历代史官所著,后历孔子编修,其记事年代上启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至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计242年,凡记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后,儒家尊《春秋》为 “经”,入“五经”中,谓《春秋经》。
《春秋》传至现计3版本:
《左传》——传乃鲁史官左丘明著(或有谓其他,存争议),以秦前古文书就。记事年代下至鲁哀公十六年。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谓《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全书约18万字,以鲁国隐公至哀公共12国君顺序,有纪年而无篇目,记春秋时代254年间诸国重要史实,并述著者评论,行文带艺术性,用文学手法,当属原诸侯国史书之编修稿也。此书,唐代列入“十二经”,而宋代列人“十三经”,并传至今。
《公羊传》——传乃战国齐人公羊高著,汉代谓属春秋之注解,以汉代文法书就,体裁乃问答形式解经,持论较偏峭。记事年代下至鲁哀公十四年。较之《左传》特异于多书鲁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2年)“孔子生”。
《谷梁传》——传乃记战国鲁人谷梁赤之,汉代谓属春秋注解。其说初唯口传,至西汉方成书,谓《春秋谷梁传》,亦称《谷梁春秋》、《谷梁传》。以汉代文法书就,体裁乃问答形式解经,持论较平正,重于《春秋》义理。记事年代下至鲁哀公十四年。较之《左传》特异于多书鲁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2年)“孔子生”。
至西晋,杜预编《春秋》与《左传》为一书,附前人注释,谓《春秋经传集解》。
至唐代,孔颖达为杜预之注作疏并附陆德明之《左传音义》,谓《春秋左传正义》(清代阮元编入《十三经注疏》)。
========
《春秋》载:成公十六年,十有六年春、王正月、雨木冰。
其意: 公元前575年(鲁国纪年之成公十六年春、周朝纪年之简王十一年正月),发生事件“雨,木冰”。是年时人关注之其他大事还有“成公十六年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是岁晋有鄢陵之战,楚王伤目而败。”[按: 据时人谓,刘向云:“冰者阴之盛,木者少阳,卿大夫之象。”于是木冰之象成大家伙有麻烦的征兆,所以附列某家伙倒霉故事来证明因果关系也。]
========
附类似历史气候事件:
《旧唐书》记公元741年“......(开元)二十九年冬,京城寒甚,凝霜封树,时学者以为《春秋》“雨木冰”即此是,亦名树介,言其象介胄也。”
《新唐书·五行志一》记公元733年“﹝开元二十一年﹞是年十一月己巳,寒甚,雨木冰,数日不解。”
明 陶宗仪《辍耕录·木冰》记(不知何年,貌似元朝至正年间的事件)“﹝至正 乙巳﹞二月十三日……又十日,雨木冰,状如楼阁、人物、冠带、鸟兽、卉木,百态具备,殆非人工。”
《清史稿·灾异志三》记公元1649年“顺治六年十二月,咸宁木冰。” 、公元1653年“﹝顺治﹞十年十月,当涂雨木冰。十一月,江阴木冰,潜山木冰,宿州雨木冰。十二月,海宁木冰。” 、公元1662年“康熙元年十二月,嘉定木介。”、公元1681年“(康熙)二十年正月朔,仪徵木冰。” ......
乱翻一下历史,还挺有意思::05:: 原帖由 千眼观音 于 2008-2-11 13:03 发表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六鹢退飞,过宋都。
这个东东,我猜貌似在说当时风好大吧,鸟儿都被吹得看起来是跳霹雳舞的样子了
::luguo:: ...........
::00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