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 论坛评论员文章:天文爱好者可以施展才华的几个领域。
很多天文爱好者写信问我,天文爱好者都可以为天文事业做哪些事情,这个问题问得很好,经过许久的思索,我想大概是这样的。业余天文有别于专业天文的根本地方是,业余天文是自己花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今综观我国业余天文圈基本上可以看出天文爱好者可以在以下方面努力,如果在这些领域你做出了成绩那么你就对我国的天文事业起到了推进的作用。
天文摄影:
大陆在这方面相对于港澳台要落后很多,原因很简单,要拍摄出好的照片离不开好的器材,香港天文学会的朋友们和台湾林启生先生等业余天文学家在这个领域就很有成就。但令我欣慰的是大陆的天文爱好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会购买上好的器材,到时候我们大陆的天文爱好者在这个领域上一样可以大显身手。北京巡天会的朋友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天文器材制做:
大陆天文爱好者在这个领域起步于80年代,以张国新、张大庆、腾曾奎、廖维玉、李岩、王国胜先生等人为首我们业余天文界在此领域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在这个领域我们和西方国家的天文爱好者比较有如下差距:
1从事的人数少得多。西方国家的天文爱好者有5成人涉足过此领域。
2技术还有差距。西方国家天文爱好者现在制做的反射镜口径一般在40cm以上,而我们还在20-30cm徘徊。
3赤道仪和其他部件制做上还基本空白。据我所知,大陆制做赤道仪的组织有北京天文同好会的高松青、陈永明先生等人,北京清华大学目前有朋友在制作CCD相机。苏州和其他几个城市也有人在尝试自己制作跟踪器材。
天文写作和翻译
这是天文爱好者可以有所作为的一个领域。我国老一辈天文爱好者陈栋华、钱汝虎、欧阳天晶、张国新等人在此方面堪称典范。高级天文爱好者通过在天文杂志和报刊上发表文章翻译国外天文文章都可以对天文科普工作起到推动作用。
天文发现和理论
寻彗、寻新星等工作是高水平天文爱好者可以取得成绩的另外一个领域,在这方面张大庆和周兴明无疑是我国天文爱好者的典范。另外一些天文爱好者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和探索结合观测发现一些新的天文现象和规律或者在理论上取得成绩也是这个领域可以取得成绩的课题。
天文观测
流星雨观测是需要特别提出的一个所有爱好者都可以参与并取得成绩的领域。另外对某项天象长期的监测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天文科普
天文爱好者是我国天文科普事业的生力军。创办民间天文刊物、天文论坛、组织天文组织和活动都是高级天文爱好者可以有所作为的领域。天文科普的意义绝对不比天文发现低,卡尔萨根、阿西莫夫、帕特里克摩尔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大陆卞德培、李元等前辈的贡献有目共睹。陈栋华先生最早创办了大陆的民间天文刊物《业余天文快讯》,堪称此领域的元老。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天文论坛作为快捷覆盖面大的网络交流平台,是天文爱好者为天文科普事业做贡献的最好阵地。在这个方面我们牧夫天文论坛当仁不让,成立于1999年的牧夫天文论坛目前是互联网上最大的天文交流讨论论坛。会员4000人以上,发表的文章多达5万,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的华人天文爱好者和部分西方天文爱好者每日在该论坛交流,日访问量高达1万次。上海网上天文台在上海天文学会的领导下成为了上海地区和全国各地天文爱好者另外一个天文爱好者喜爱的交流场所。另外很多天文爱好者和青年学生制作的天文网站也都很不错,比如说覃育的谈天和广州叶泉志的中国彗星网等等。
天文活动组织协调
天文是观测的科学,尤其对于业余天文更是如此,Star Party是最好的交流方式,众多天文爱好者来自四面八方携带自己的器材和朋友们一起观测一起分享星空的美丽。国外天文爱好者经常聚集起来搞Star Party等活动,就拿美国为例每年各种形式的全国性和区域性Star Party多达500次以上。日本在Star Party组织上更是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每年举办的胎内Star Party吸引了全世界2万多天文界人士前来参加。我国的香港和台湾这样的Star Party也很多。欣慰的是我们论坛今年起将在大陆首先举办自己的Star Party,相信我们会取得成功。
朋友们,衡量下你自己,看看你的兴趣和特长,您是否选择好了适合你努力的方向?
最后要说的是天文爱好者从事业余天文的目的不是获取功利,有句话说的好“淡薄名利,静心搜天”。当然谁都想为天文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你有能力就要去努力,取得了成绩就是为大陆天文爱好者争光大家都会为你喝彩!但无论到什么时候,天文爱好者都不应该以自己的成绩和名望自居而蔑视和压制其他人,只要大家都将心比心把对方视为朋友我们大陆的天文爱好者队伍就会越来越强大。
祝你成功!
牧夫天文论坛
2003年2月13日 哈哈……竟然有我。这篇文章是要发表的吧?
突破点
就中国的天文爱好者而言,业余天文学主要分成两块:器材和观测。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本人对器材方面的了解比较浅显,着重谈一下观测。毕竟衡量一个国家的业余天文学的水平,主要看爱好者的观测水平如何,而且事实也已经证明,国外有成就的爱好者他们所使用的设备也并非都是大型的望远镜。但是不可否认,设备是观测的前提,所以在下面的论述中我列出了观测所需要的设备。对于天文观测,我国的天文爱好者可以在以下面几个方面作为突破点:
1.SOHO彗星发现
当然,你也可以认为这不能成为观测,是的,也许称之为“后期数据处理”比较合适。通过下载SOHO彗星的C2和C3日冕仪的照片,来寻找彗星。相关的报道已经很多了,具体细节不再赘述。除了常规的寻找工作之外,我们可以做的进一步工作是开发一个相应的软件来提高寻找彗星的效率。
要求:计算机、网络、耐心、细致和时间。
2.流星雨的联合观测
我们的爱好者不应该只满足于“观看”流星雨了,我们更需要观测数据。我国地跨多个时区,如果各地的爱好者能够联合起来,对流星雨进行联合观测,必将取得很好的科学成果。当然这需要有关的协调组织以及专业的后期数据处理系统,相信这些都不是难事。关键在于全国的爱好者能否联合起来,相应的协调组织能否落到实处。
要求:协调组织、数据处理系统。
3.变星的观测
当美国的天文爱好者为哈勃空间望远镜的观测提供意见时,我们明白了,这叫做成就。事实上国外有一大批的变星观测者,长期的变星观测绝对是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的,而且可能是最接近天文科研的业余天文观测活动。
要求:一般的双筒镜、详尽的星图。
4.新星的观测
通过照相来发现新星,日本的爱好者在这方面是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
要求:照相机、时间。
以上的观测项目可以说对设备的要求并不高,但是对观测者本身的素质要求比较高,这个素质不仅包括了天文知识水平,更是指其自身的心理素质,是否能坚持不懈。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
我对你的看法表示赞成。
只要大家努力,就会取得成功。但无论是我提及的哪个方面你能够作出成绩就值得称赞。 星图不错!!!我已不客气的收下
新来的,多多照顾啊
欢迎你leakey !
多联系。 我的一点看法:国内天文爱好者大有所为的几个领域:软件编写,变星观测,寻找新彗星
还有一些,暂时看来还不行,就不写出来啦. 除了流星雨观测之外,其他都太难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