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万象素天文CCD照相机实验样片
今天终于回到北京了。现在上传几张实验过程中的样片由于CCD传输到计算机中的图象是非压缩的原始数据,这样能够避免压缩成JPG后产生的图象损失(特别是对图象细节以及细腻程度的影响)。但由于浏览器不支持BMP格式,因此采用最好的压缩效果,因此JPG图片比较大,全图大约有600多K
彩色的合成方式采用RGB象素直接叠加的形式,因此这种方式下输出的分辨率为1024*768。要达到2048*1536的分辨率,要采用BAYER色彩过滤器排列的相应算法,目前还没有编制算法的处理软件(算法只是后期数据的处理,与硬件无关)
首先上一张大家最关心的。在很暗环境下拍摄(全黑,只有电路板上的一个很弱的红色发光管有点光),曝光300秒,并且加致冷,室温度20度,致冷效果为0度。
http://qhy.lamost.org/3megaccd/300s-2cool.jpg
MY GOD!!
天那!真棒!:cool: 上图的局部。1:1可以看到,图象还是非常细腻的。而且能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左边的电烙铁的铁芯显示出了浅蓝色的图象。由于当时除了CCD电路板上的很微弱的红色发光管外,没有别的光源。大家猜猜为什么有这个浅蓝色呢
http://qhy.lamost.org/3megaccd/300s-2cool-part.jpg 这是同样曝光时间和条件下,300秒曝光未加致冷的效果。可以看到,背景的热噪点非常多
http://qhy.lamost.org/3megaccd/300s-2.jpg 这是曝光100秒并加致冷的照片。拍摄时另外一间屋的灯开了。散射过来的光使拍摄的屋子稍微亮了一点点
另外。目前实验用的镜头是一个很便宜的电脑摄象头的镜头,由于不是这个镜头是给1/3英寸的CCD用的,因此用于1/1。8的CCD上,就只有一部分图象是清楚的,周围的一些比较模糊。
http://qhy.lamost.org/3megaccd/100s-2cool.jpg 上图的局部
http://qhy.lamost.org/3megaccd/100s-2cool-part.jpg 这张是在晚上,日光灯环境下拍摄。未加致冷。曝光时间大约几分之一秒
http://qhy.lamost.org/3megaccd/light.jpg 最初由 qhyphoto 发表
上图的局部。1:1
可以看到,图象还是非常细腻的。而且能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左边的电烙铁的铁芯显示出了浅蓝色的图象。由于当时除了CCD电路板上的很微弱的红色发光管外,没有别的光源。大家猜猜为什么有这?..
浅蓝色是否因为红外线的缘故?你的CCD应该没有加滤镜吧,一般的成品数码相机CCD芯片前据说都有一片滤镜,如果没有滤镜,可感光的波段应该更宽吧。
什么时候有成品出来啊,期待..... 为你的工作欢呼!
那个蓝色莫非是焰色反应? :) 好呀!成功后我要一个! 不用说,浅蓝色应该是红外线。
沒加ICF,日光灯下色彩还原算准确,如果是日光下会怎样呢? qhyphoto:你好!
请给我短消息发你的电话,我到京后与你联系。 怎么什么都看不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