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太阳光在望远镜后形成的焦点温度不高?
我试过了几次,温度和室温一样::070821_17.jpg::[ 本帖最后由 牧场·波特 于 2008-10-11 10:51 编辑 ] 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目镜的口径小,聚合的光线少嘛。 不是说望远镜聚光比放大镜强吗? 请研究“光圈”的意思 楼主的测试方法不科学吧。
首先,望远镜对阳光有汇聚作用。经过望远镜后可以比正常阳光强10倍以上。
其次,望远镜由于焦距比较长,所以太阳的像也比较大,不会成为一个光点。
最后,温度计吸收阳光的能力不会是100%,甚至还很低。而且温度计会散热。 原帖由 wlbx 于 2008-10-11 11:37 发表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楼主的测试方法不科学吧。
首先,望远镜对阳光有汇聚作用。经过望远镜后可以比正常阳光强10倍以上。
其次,望远镜由于焦距比较长,所以太阳的像也比较大,不会成为一个光点。
最后,温度计吸收阳光的能力不会是100%,甚至还很低 ...
有焦点的,我用手也不觉得热啊::070821_17.jpg:: 你的测试方法肯定有问题,你怎么测试的?我曾做过试验,将火柴放在目镜后的焦点处,不到一秒钟火柴就烧着了。 物镜是否过滤了红外成份(这东西兜着绝大部分能量喔)?
如果没有过滤,光路是啥样的? 另外,镜子数量越多,越中途打劫吸收能量,如果刚好是设计上故意要强烈衰减红外波段的(很怀疑这个,肉眼对II红外没有视觉感受,却容易发热受伤,有良的镜子制造商应该故意过滤红外的吧),那么红外的残余能量在目镜后方不剩多少了,热效应不明显。
这样子对人很好,只要望远镜光学观测效果不差就行。::070821_01.jpg::
[ 本帖最后由 千眼观音 于 2008-10-11 15:54 编辑 ] 看过一位同好自己制作的镜子 上面还带散热器呢。。。 我也试过啊,物镜后的焦点确实不像放大镜那样热。我的观点和wlbx差不多,我主要是认为“望远镜由于焦距比较长,所以太阳的像也比较大,不会成为一个光点”。但加上目镜后,在目镜后的温度非常高 嗯,温度计测的?水银的?
夏天用老人看报的放大镜聚焦在水银温度计上好久,反射太强烈,经常只是勉强摸出有点暖的感觉。
把温度计要照的地方涂黑试一试吧。 实际测量中往往会遇到某些条件没有被关注到,也可能测量时无法获得精确值.希望lz能把具体条件和测量得方法、器材详尽描述一下,大家一起看看是否哪些出了问题。
镜子直扫太阳,不用说就知道是很危险的事情,尤其注意要加滤光膜。谢谢楼上用亲身经历来说话,就是过去的天文学家,观测太阳时都需要特别保护,估计伽利略肯定有保护,只是保护不好吧。(个人观点)不然眼睛直观太阳就受不了。
另外,这几天不用放大镜在太阳底下也热的不行了。 原帖由 michaelfans 于 2008-10-11 21:59 发表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谁说的,我强烈反对!
我亲身经历,对这事付出了血的代价!
我观测太阳的时候不小心来了阵风,就把滤光膜给刮掉了
光的强度不用说,但我感肯定很热
因为我的睫毛都被烧了....
现在眼睛确定已经是永久的色觉损伤了
我当时还记着那 ...
这个经历非常值得提醒同好们注意!我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金星凌日的时候。好在快飞起来的瞬间,我用手按住了,否则我同事就麻烦了。 用望远镜观测太阳的话,物端遮光或者过滤装置必须可靠固定。
固定的牢固程度应该使破坏减光功能的干扰足以彻底破坏观测条件。应该这样设计,避免一个微小的力学因素突然把遮挡物去除了,而人没有注意,望远镜也保持在可观测状态,眼睛就很可能受伤,而且是严重的伤害。
建议不搞那种风吹就揭掉的膜和易掉落的简单遮盖物,要用也得拿胶布等完全紧固,狂风把镜子吹翻了也破坏不了,震动把瞄准线扭反了方向也不松脱,这样才安全。
如果特殊用途(比如快速改变通光量拍日食),最好设计个能够快速主动去除的牢固装置(还挺难设计,主要是干扰瞄准的问题,不接触又难屏蔽杂散光,有类似核爆观察镜的东西么?或者激光器开关似的电控快门?)。
实在要冒险求实用性,估计必须模仿修电路的办法,必须让个人专盯遮光装置及时应付突发异常,但是观测太阳如无必要建议还是走投影思路,太危险了。 我想大家可能都没理解LZ的意思,我觉得LZ说的是不加目镜,直接是主镜的焦点,而大家说的都是光线经过物镜和目镜等整个光学系统后在目镜后形成的焦点,也许我理解错了::070821_02.jpg:: ::070821_02.jp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