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多业余怎能国际拿诺奖
作者:张结海2008-10-12广州日报
中国奥运代表团为什么能够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第一?是因为奥运会是一个
业余比赛,而我们派出的是清一色的专业运动员;中国的学者为什么至今也没能
获得一枚诺贝尔奖的金牌?是因为学术研究是一个专业比赛,而我们的学者队伍
中业余选手太多,甚至夸张一点都可以说,有些学科的科研队伍整个就是一支业
余队伍。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有个传统,退休的教授在退休前要做一次“最后的演
讲”。被意外发现罹患晚期胰脏癌的兰迪·鲍什教授在住院治疗之前应邀做了一
次真正的最后的演讲,演讲打动了无数人。不过,令我印象最深却是这样一句话:
如果你想知道我成功的秘诀,请你于任何一个星期五的晚上9点到我办公室里找
我(大意)。
实际上,就我遇到的欧美学者而言,周五晚上9点还在工作并不是个案。他
们的工作状态总让我想到一个词——封闭性训练,众所周知,这正是中国运动员
取得世界冠军的秘诀。
反过来看中国的学者队伍,也许有人要问,你称之为“业余选手”的学者难
道他们也像外国的业余运动员一样都同时还有另外一份职业吗?那倒不是。我说
他们是业余的,是因为总体而言,他们的主要心思并不在学术研究上。比如,周
五晚9点他们可能也在忙,但是忙的是和学术研究毫无关系的事情。
那么,他们的主要心思都放到哪里去了呢?
这个答案其实很简单,第一是升官、第二是发财、第三是既升官又发财。您
可能听说过前不久深圳某大学一个处长的位置引来40个教授争抢的事,为什么一
个小处长的吸引力能够40倍大于教授,个中的原因想必不用我多介绍了。
相比而言,学术界中的向钱看的现象更加突出。一个有趣的观察点是国内学
术会议的晚餐宴,哪怕一桌人之前从来没有见过面、互不相识,饭局后半段的话
题十有八九会聚焦到钱:你那里工资奖金福利如何,课题多不多,关键是从中能
拿多少到自己口袋等等。
如果说在中国当官对学术的影响还只是间接的(至少看上去是这样),那么,
钱的影响却是相当直接,甚至是赤裸裸的。许多学术单位把申请到的经费直接纳
入科研评价体系。这种做法在逻辑上是完全不通的,你申请到多少钱我可以不管
你,关键是要看你最终做出了什么成果。
比如,两个科研人员做出了同样的科研成果,一个人是申请了大笔经费做出
来的,一个人是很少的经费获得的。按道理第二个人应该得到嘉奖,因为他花钱
少办的事是一样的,可是在中国的实际中,却是第一个人得分高,原因是他赚到
钱了。
今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已经有两位日本学者了,这让我想起了2001年3
月日本出台的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该计划雄心勃勃地表示,要在50年内拿
下30个诺贝尔奖。就在同一年,中国体育总局也制定了一项计划,争取在2008年
的北京奥运会上获得30枚以上的金牌。
这两个计划除了都是在2001年制定的、都有30这个数字,它还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都建立在对专业选手的信心上
转自新雨丝 奥运会貌似不是业余的.....菲尔普斯是业余的?他是属鱼的我信... 个人认为某些瑞典人比较偏好某些国家的科学家
得诺贝尔奖的唯一中国人 中国government都不愿意承认丫是中国人 你想想诺贝尔评审委员会能不混么?能好得了么?
日瓦戈医生的作者怎么获得奖?有人知道么? 中国除非跟欧美一式一样了,才有可能混个诺,不然就是寡妇死了儿子没得指望了。 再转一篇。
中国在60年代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研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真正原因
陈江 (Jiang “John” Chen)
美国佐治亚大学(University of Georgia)细胞生物学系(Department of
Cellular Biology) 博士后
最近几天是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的颁奖日,中国籍科学家再次与诺奖无缘。
在不少网站上都提到了中国人曾数次与诺奖“擦肩而过”的事例,但其中最让国
人遗憾的还是60年代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研究成果。对于没有拿到诺奖的原因,
在众多说法中颇有影响力的是:每次诺奖最多只能授予3人,但中国一下子报了
10几个,平衡了半天至少也得上4人,所以就没有得上奖。于是多少年来国人对
此“痛心疾首”。但是,这项工作真的有资格拿到诺贝尔生理奖或者化学奖吗?
答案当然是“否”。其实,对于不可能拿到诺奖这件事情,北大化学系的张滂院
士以前曾在一次访谈中提到过,但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现在我借舟子的网站,
把中国在60年代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研究没有拿到诺贝尔奖这件事情的真实原因
再总结一下,供大家参考:
其一,从有机合成的角度上来讲,牛胰岛素是一种由5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
多肽。在中国化学家把它人工合成出来之前,美籍化学家Vincent du Vigneaud
已经在世界上第一个合成出了一种由8个残基组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
催产素。正是由于这项成果,Vincent du Vigneaud获得了1955年的诺贝尔化学
奖。在诺贝尔奖的主页(www.nobelprize.org)上也明确指出了他得奖的原因是
“for his work on biochemically important sulphur compounds,
especially for the first synthesis of a polypeptide hormone”。与
Vincent du Vigneaud相比,中国科学家在合成牛胰岛素的方法上并没有本质上
的突破和创新,所以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的工作是不可能被授予诺贝尔奖
的!反之,美国化学家Robert Bruce Merrifield由于发明了多肽的固相合成方
法,这在方法学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所以他获得了198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诺
奖主页上也指明其获奖原因是“for his development of methodology for
chemical synthesis on a solid matrix”。由此可见:诺奖最看重的是方法本
质上的突破和创新。
其二,从生理学的角度上来讲,牛胰岛素也不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物
活性的多肽或者蛋白。在它之前,介于牛胰岛素和催产素分子量大小之间的其它
多肽也已被合成出来;在它之后,分子量更大的多肽也陆续被人工合成出来了。
最小的多肽催产素已被授予了诺奖,“最大”的纪录还在被不断地刷新,所以居
中的“前纪录”—牛胰岛素也就不可能得到诺奖了。否则,在物理领域里,每一
次人工合成新的元素岂不都要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了?!
其实中国真正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还是要属王淦昌在40年代所做的探测中
微子的方法研究。关于这件事情,已经有不少人评述过了,我在此也就不多说什
么了。
归根结底,除了极个别的误评之外,被授予诺贝尔奖的还是那些在方法上有
本质性的突破和创新,并且能够在重大领域里产生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
转自新雨丝 (XYS20081012) 客观原因,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本质原因教育和体制问题......::hairsmile:: ::hairsmile:: 当然不能说的太直接了,某个关键字被看到,要螃蟹的.
我老家现在还是8年制教育.普及9年义务教育多少年了?虽然是小地方,但房子现在也最高卖到3千多一平米了.
就拿每天我们看的电视广告来看,为什么可口可乐类的广告都那么有意思?
同样的火箭外观.不说功能,我们和人家的差别.
为什么我们拍的电影现在都是说古代的,说以前.老外现在都是科幻?说未来?
虽然都是些小事情,但我个人感觉,间接代表老外从小接受的教育方向.开放的思维和想象力,能真实的体现在生活中.
而我们呢?父母文化高思想开放的有多少?念书时候运气好碰到位有远见的好老师,指引下发展方向.大部分不都是按步就般的过来了,都是自己摸索.
到了社会上还的学习各行各业里的潜规则!自己想改变点什么,还不能超出潜规则范围!!!! 压根就没有评审想让社会主义国家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不管你是专家还是菜鸟
诺贝尔奖是颁发给人类进步有贡献的人的.....这个理论袁隆平都可以获得和平奖 I agree almost every word benlinliu said in 10# and 11#.This is very rare 我觉得环境是主要原因,而这环境又是由两种因素决定,一种就是社会环境,另外一种则是自己创造的环境。这里,我说的社会环境,是一种小环境,主要体现就是拿项目,一个人不到教授,就很少能拿大项目,没有项目就没有资金,没有资金就没有自己的实验室,就注定要寄人篱下,在这个时间,又往往需要找项目,所以就把时间放在了其他事情上,这种目的或许是钱,或许是权,抑或是寻求一种独立自由的状态。当第一种环境出现某种与科研无关的目的时,第二种环境,自我创造的环境,是不是也就杂草丛生了?
身为一个实验室低级成员还好没有融入这种环境,因为没有任何资历去和别人比。只有呆着,靠边站了。呵呵。
希望潭子里大家只要专注自己的事情,不要为其他事情伤神,要坚守自己的心里的那份土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