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牧夫天文网 首页 天文書庫 天文摄影 查看内容

深空摄影全攻略——NINA 前期拍摄 2/5

2021-7-13 21:55| 发布者: xxxxxxxxx| 查看: 37771| 评论: 0

摘要: 基础软件设置在上一个部分,我们已经完成了基本的程序和驱动安装,接下来,我们将进入软件基础设置环节。在这里,我们将对N.I.N.A.进行一些基础的设置,同时确保两大外围程序之一的ASTAP能被N.I.N.A.正确识别和调用 ...
基础软件设置

在上一个部分,我们已经完成了基本的程序和驱动安装,接下来,我们将进入软件基础设置环节。

在这里,我们将对N.I.N.A.进行一些基础的设置,同时确保两大外围程序之一的ASTAP能被N.I.N.A.正确识别和调用,换言之,我们将在这一步检查第一部分工作的成果。

强烈建议在此之前的步骤都在室内进行,而非实际出摊——这将大大降低检测排查故障的难度,如果这个检测通过,我们就可以顺利进入到拍摄的阶段了。



 初次完成N.I.N.A.安装后的界面 让我们再回到这个界面,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将要开始N.I.N.A.的奇幻之旅了。



基础设置

首先,我们对软件进行一些基础的设置,比如语言、提示更新和UI布局等。




 选项-通用菜单页面

①   点击左侧齿轮“Options”的标签,进入选项页面,从现在起,我们将这一列所有的图标都叫做标签。
②   选中“General(通用)”选项卡。在这里,我们对程序的总体概况进行一些设置。
③   在“Language(语言)”这里,切换成“Chinese(Simplified PRC)”,也就是简体中文,目前的版本中,汉化程度已经非常完整,但是新出的功能和词条汉化进度依然与版本发布有一定延迟的。
④   在“Name(名称)”这里,可以设置当前配置文件的名称。配置文件是可以保存的,包括相机、焦距等,因此,我们建议在这里,给每一套不同的系统单独命名,例如FSQ106-Asi2600mc、200f4-Asi294mm等。命名我们可以在左侧点击“+-”或复制图标增减配置文件。
⑤   将“Auto update source(自动更新版本)”进行设置,默认是Release(正式版),我们推荐使用“Beta(测试版)”。
⑥   在UI颜色方案的这两个框可以套用预设,或使用自己喜欢的颜色,而最右上的眼睛图标可以在两个UI方案中来回切换。
⑦   最后,在这里需要设置自己的经纬度。大部分时候,N.I.N.A.在连接赤道仪时,可以从ASCOM中读取,使用带有GPS的赤道仪(例如cem60)则可以完全略过此步骤。




接下来进入到设备标签:





 选项-设备菜单页面

这部分里面我们将对一些需要调用的软硬件进行初步设置,没有特殊注明的,维持原先设置即可,或者参照图中的参数进行设置。
①   从刚刚的通用标签切换到设备选项卡。
②   如果使用天文制冷相机,这里将在连接相机时自动读取参数,无需手动更改。如果使用单反,则需要查询一下相关的信息,重点需要更改的是“像素大小”和“位深度”这两个。
③   赤道仪部分中,赤道仪名称、焦距、焦比处输入对应的参数(赤道仪名称也可以填写望远镜主镜名称);移动后稳定时间部分,如果使用回差较大的信达赤道仪,建议填写5s以上,艾顿赤道仪3s足够。
④   电调部分我们在之后讲解拍摄的环节会重点讲解参数设置,在连接电调之前,建议先按照图片所示填好所有的参数。
⑤   滤镜轮同相机,连接上后N.I.N.A.会自动识别。如果使用手动滤镜轮,点击下方加减号添加减少滤镜。
⑥   设置好PHD2路径,如果没有使用默认安装路径,点击右侧“…”手动选择;注意:在“开始导星重试”的部分,默认是关闭的,在讲解拍摄环节时,我们会讲解这里可能存在的BUG,建议第一次使用时将这个功能关闭,校准导星后再开启。
⑦   第三方星图,我们将在高级功能中讲解。



随后是主控台标签:



这一部分的设置主要影响到主控台选项卡和序列拍摄的一系列功能。
①   和之前一样,切换到主控台标签。
②   在这里,输入拍摄获得的文件存放位置,同样有“…”的地方,可以点击打开Windows资源管理器,手动选择位置;图片格式部分,是决定了序列拍摄的文件如何命名的,下方的表格中给出了每个参数应该输入什么样的字段。字段中间用什么符号分隔是完全自定义的,需要引用的字段,只需要按照下方给出的格式填写即可,例如“$$DATES$$”,就会在文件上添加拍摄“YYYY-MM-DD”格式的日期。而“Patter Preview”部分则是根据命名规则提供的示范。这里需要注意,如果在两个字段中间使用“\”,那么按照Windows资源管理器的规则,N.I.N.A.将建立一个文件夹。
③   中天翻转设置,是一个常见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打开中天翻转,中天前后的时间都设置4分钟,稳定时间可以参考设备标签中“移动望远镜后稳定时间”设置。如果使用一些比较大的设备,比如TOA150这样的长折射,搭配三脚架,那么就需要注意中天前后是否有“打腿”的风向。请时刻记住,天穹的移动速度是1°/4min,也就是说,如果距离5°左右的距离打腿,那么就请设置中天前后暂停/延迟的时间为20分钟。
④   图片选项部分是很容易忽略的。建议前两个数字使用默认值,后面四个选项都打开,如果使用黑白相机,转色可以关闭。最后两个灵敏度和降噪,选择使用正常(如果在解析、对焦时将太多噪点检测成了星点,适当降低灵敏度,提高降噪)。
⑤   序列部分,前三个框提供了加载序列时可以自动套用的模板选项,我们在讲拍摄时会详细讲解。在结束的三个选项中,可根据需要情况选择是否打开。
⑥   如果在主控台面板中,模块的位置混乱,找不到需要的功能了,可以使用这个按钮恢复预设。




最后来到解析选项卡:



这里,我们先完成解析软件的设置,之后我们将对“解析”这个功能做个详细介绍。
①   和之前一样,切换到解析标签。
②   在解析和盲解析这里都选择ASTAP作为解析软件,前一个指的是在图片文件中已有坐标,根据大致坐标进行解析;而盲解析是在没有任何坐标的情况下进行的。在官方说明文档中,首先推荐了这个软件作为解析软件,但是,任何一个解析软件都不是100%无误差的,如果一定要推荐第二解析软件,建议使用PlateSolver2。
③   解析是基于当前已经拍摄到的一张图进行的,所以这里需要设置拍摄图像的曝光参数,曝光时间选择2-5s;如果使用黑白相机,请选择L滤镜作为解析滤镜;增益可以使用相机提供的最高增益;如果天气情况不稳定,有云遮挡的情况,建议将解析重试次数增加,间隔时间延长。其余设置可根据需要修改。
④   在解析软件的设置中,左侧选中ASTAP,右侧选择软件目录,同时注意“降低采样系数”,打开ASTAP主程序,在之前我们确认数据库的地方,注意看“Downsample”后的系数,默认是0,如果解析出现异常,需要修改的和N.I.N.A.中一致。注意,降低采样系数的原则很简单,以相机长边为单位,保持1280<(长边像素数/降低采样系数)<3000。比如使用Asi2600相机,长边的像素数大约为6000,那么这时候适合的降低采样系数为2~3。 关于解析:
解析是自动化深空摄影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早期我们观测中使用三星校准的方法校准赤道仪,而现在,解析的基本原理和三星校准一致:让赤道仪指向某个目标,用人工或计算机识别当前赤道仪的指向,将误差或者正确的指向反馈给赤道仪,以此完成校准。



  ASTAP中解析一张M8 &M20同框的图片,图中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是在此次解析中用于比对数据库使用的恒星。
解析依据现有拍摄到的星点,对整张图片进行“求解计算”。
计算的原理并不复杂,在任意三个星点中,需要知道三个重要参数,星点X坐标、星点Y坐标以及这两颗星的亮度。
因为恒星在天穹中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因此只要根据已有的数据库(比如之前提及的H17、H18)进行比对穷举即可完成解析,官方推荐的星点使用数量不得低于30颗,最佳在几百颗这个水平。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也能推断:如果光学系统存在很大的畸变等缺陷,那么解析的难度将极大增加;同时,如果视场的大小也决定了需要使用什么样的数据库。ASTAP官方推荐使用H18作为通用数据库,如果视场大于20角分,且硬盘空间捉急,可以尝试较小的H17数据库;相反,如果视场非常大,达到了10°以上,可以使用V17数据库。最后,拉伸后的图片将破坏恒星亮度的线性度,因此解析需要使用的图像需要使用线性状态的文件。
经过解析后,我们得到了现在赤道仪正在指向的天区,将这个数据反馈给赤道仪,赤道仪修正(因为赤道仪有机械性误差,通常需要2~3轮反复修正),接下来就可以做到指哪打哪了。 值得一提的是,ASTAP不但提供了优秀快速准确的解析,还内置CCD INSPECTOR、Batch Preprocess、Annotation功能,第一个检测焦调整平面,第二个用于批量预处理,第三个可以快速将图片上的重要信息标注出来(例如深空天体、知名亮星、变星、未知星点)等。  —END—
作者 / 雅痞张    编辑 / 冬夏恒久


  关注小海豚,和我们一起看星空吧!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11-22 01:27 , Processed in 0.041613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