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SO 人类已经发现了几千个系外行星,但是对它们的身世知之甚少。行星是从环绕恒星的尘埃盘中诞生的,在那里,寒冷的气体和尘埃会慢慢凝聚在一起变成行星。但是一直以来,天文学家都没有直接看到过这一过程。 幸运的一天终于来到。最近天文学家通过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在恒星“御夫座AB”周围的尘埃盘中,直接看到了行星的诞生过程。有史以来人类第一次看到尘埃盘中的物质,是如何扭曲缠绕在一起,变成行星胚胎的。 “御夫座AB”距离地球大约520光年,在这颗恒星周围的尘埃盘中,出现了一个旋涡状的“结点”,如湖中之船的航迹般,搅动着尘埃盘中的物质。它还有两条“触手”,朝着尘埃盘内外两个方向伸展着。“结点”与中央恒星“御夫座AB”的距离,大约和海王星与太阳的距离相当。 这个“结点”就是行星的胚胎,它正通过两条“触手”,从尘埃盘汲取物质,逐渐长大。 ![]() ESO 欧洲南方天文台阿塔卡马毫米/亚毫米射电望远镜曾经拍摄过“御夫座AB”,当时人们就发现它身边存在这样一个奇妙的“旋涡”。这次则是人们第一次拍到这个“旋涡”的清晰照片。 ![]() “御夫座AB”。ESO 那么行星是如何诞生的呢? 行星系统的形成机制 主流观点认为,行星是由小行星通过碰撞、融合缓慢形成的。但该理论有一个明显缺乏说服力的地方,即:两块石头相撞,我们看到的总是它们裂成更小的碎块,从没看到过融合成一块更大的石头。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行星是由密度较大的尘埃云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坍塌形成的。这种观点虽更具说服力,可惜一直缺乏证据。 现在,证人终于找到了。它们是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的一群非常原始的小行星。这群小行星位于小行星带的内侧,即靠近火星的一侧。说它们“原始”是因为自诞生以来,它们就远离其他行星、小行星,没跟它们发生过任何碰撞,原始特征保存完好。而其他的小行星因为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发生碰撞,它们的原始特征早已面目全非了。 科学家首先通过电脑模拟,看看小行星带上的哪些小行星不易与其他小行星相撞,然后再通过观测确定其身份。他们在小行星带内侧发现了17颗原始小行星。最重要的是,这些原始小行星没有一颗的直径是小于35千米的! 如果说行星是由小行星碰撞、融合而成的,那么这些原始小行星也应该是由更小的原始小行星碰撞、融合而来的,但现在能找到的原始小行星直径都不小于35千米,没有找到更小的原始小行星。这个发现有力地反驳了行星形成的主流观点。 “尘埃云坍塌”理论倒是能解释这一现象: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尘埃云都能坍塌的,只有那些质量足够大,从而自身引力足够大的尘埃云才能坍塌,所以原始小行星的块头不会低于某个值。 当然,也不要把尘埃云狭隘地理解成里面只有尘埃,事实上也可能含有一些小石头,当尘埃云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坍塌时,所有这一切都挤在了一起,变作一颗行星。 ![]() ![]() |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8 19:05 , Processed in 0.736734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