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时学习造船,志在抵御外侮 青年时投身天文,以期科学报国 中年时攻坚克难,为了科技强国 老年时倾情校园,意在培育新人 来源:综合央视科教(cctv10_kejiao)、人民日报报道 我国著名天文学家王绶琯先生 1月28日21点37分因病辞世 享年98岁 ![]() 他的一生 璀璨而充满理想色彩 他是中国射电天文学领域的奠基人 更为国家发现和培养了无数科学人才 ![]() 年轻时的他 曾留学英国皇家格林尼治海军学院 主攻航空母舰的设计 海军学院隔壁 就是著名的格林尼治天文台 漫天繁星吸引着他 投入天文学的怀抱 ![]() “浓浓的兴趣之火,在心中燃烧,坐立难安……” 27岁那年 王绶琯下定决心改学天文学 拥抱了自己真正的梦想 ![]() 1953年,王绶琯毅然归国 几十年间,他参与筹建北京天文台 提高中国授时精度 开创中国射电天文学领域 与其他学者共同倡议 建设LAMOST望远镜 带动了中国天文学界 几十年的跨越式发展 1993年10月 紫金山天文台将第3171号小行星 誉名为“王绶琯星” ![]()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 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钱学森曾提出的这个问题 一直牵动着王绶琯的心 “那些当年被寄予厚望的少年 有多少走上了科学的道路? 作为前辈的我们这一代人 反躬自问 是否也有失职之处?” 1999年起 他倡议并联合60位著名科学家 发起成立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 这是一项有关科学人才培养的实验 旨在从高中学生中 发现潜在的杰出科学人才 并引导他们“走进科学” ![]() 参与倡议的阵容堪称“豪华” 有“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有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有各个学科领域的泰斗 绝大多数都是两院院士…… 如今,俱乐部的一些早期会员 已成为国际科学前沿领军人物 入选“青年千人计划” “人一生要走很长的路 一路上就常常要有人拉一把 我自己年轻时候的路 就走得很艰难 是遇到了几双‘大手’才有幸‘走进科学’” 王绶琯生前曾感慨: “如今自己成了‘大手’ 也想拉起奋斗的‘小手’” ![]() “我们尽力根植一片深厚的土壤 让科学之树枝繁叶茂” ![]() “科学的启明星” 一路走好! ![]() 成风化人|送你一朵“小红花”,开在那692篇扶贫日记串起的山岭成风化人 | 返乡只为种好“一棵稻”,听这位90后“海归”说说种田那些事成风化人|陕西90后小伙手握8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全球最快”是如何练成的?成风化人|快递员工也能当“教授”,上海这个“首位”背后有何故事?成风化人|全国劳模拉齐尼:冰湖救落水儿童遇难,家族三代巡边成风化人|千万人核酸2天检完,得感谢这些人替我们冒险!成风化人|从汶川救灾到大连抗疫,同款背影,同款感动!成风化人|“管得最宽”的片警,每年走的路能绕赤道一圈半成风化人|倒在家门口的女法官:最后一条朋友圈是小女儿的笑脸成风化人|@“90后”,时代在召唤,你们该上场了!监制:姜锦铭、强晓玲 | 责编:刘小草、刘梦妮 | 校对:陈素芬 |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17 08:49 , Processed in 0.068488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