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牧夫天文网 首页 天文書庫 天文知识 查看内容

天文科普 | 如何正经的用老婆的名字命名一颗星星

2021-10-13 15:54| 发布者: xxxxxxxxx| 查看: 43524| 评论: 0

摘要: 本文原写于2019年2月,发布于杭州市天文学会微信公众号。缘起为吉利汽车的那件事。昨日,一条消息在微信圈火了,吉利汽车宣布将其新车型FY11定名为“星越”,同时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申请,将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 ...
本文原写于2019年2月,发布于杭州市天文学会微信公众号。缘起为吉利汽车的那件事。

昨日,一条消息在微信圈火了,吉利汽车宣布将其新车型FY11定名为“星越”,同时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申请,将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星越”。



图片来自吉利汽车官方微信


吉利汽车还放出了申请文件:



图片来自吉利汽车官方微信

本来,说要为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小伙伴们就开始质疑了,然后还放出这个申请文件?小伙伴们这下开始笑了,这是啥?你是在逗我吗?


  1. 2月10日才发现,现在过去还不到两周,这个时间也就够IAU确认你的发现,给个临时编号而已,要命名?纯粹是在开玩笑!


  2. 给出的小行星信息虽然还比较专业,但问题是关键信息没有啊。要命名,必要有小行星的永久编号,永久编号前面还有临时编号,但大家通过吉利的员工问了,答复居然是编号保密!还说根据上面提供的信息就能找到小行星!小伙伴们傻眼了,难不成又有黑科技面世?


  3. 好吧,编号当成商业机密大家可以理解,但你向IAU申请命名,你不给关键信息,你让人家怎么找?就算你不给出赤经赤纬坐标,起码告知在那一片天区吧?


  4. 向IAU递交的申请书,就算想用中文,但起码也得中英文对照吧?


  5. 吉利的宣传中,还提到“IAU近地小行星监测研究员姜萌,接收星球命名申请”。小伙伴们查了,IAU根本就没有这个成员。IAU近地小天体工作组(Near Earth Objects)成员及小天体命名委员会(Small Bodies Nomenclature,简称SBN)成员都没有这个人。这两个工作组,都仅有一名中国人,是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博士。






朱进博士已经于2019年8月卸任北京天文馆馆长。——重发注


非专业人士真的可以给小行星命名吗?

非专业人士确实可以获得小行星的命名权,而且小行星是唯一的允许非专业人士命名的天体类型。

天体的命名均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简称IAU)负责,其中,可以由普通爱好者命名的只有两类天体。其一是彗星,不过彗星习惯上用发现者的名字命名(当然,彗星首先会有一个编号);其二是小行星,小行星是唯一的可以由发现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命名的天体,只要你有本事,你可以让自己全家的名字都变成小行星的名字。

杨光宇(William Kwong Yu Yeung)先生是一位出生于香港的加拿大天文爱好者,他是国际上最多产的小行星猎手之一,截止2018年,他发现的获得永久编号的小行星已经达2027颗,也具有这些小行星的命名权。迄今为止,他已经给数十个小行星命名,名字的来源涵盖广泛,包括他的父亲、母亲、妻子(命名为他妻子的小行星也是他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中学同学,当然,命名最多的是社会各界名人,比如多个娱乐圈明星。下表中的第5个,是用杨光宇先生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当然,这颗小行星不是他自己发现的,而是由其他人发现并命名的。所以,杨光宇先生基本上做到了用全家的名字给小行星命名!



如何给一颗小行星命名?

当前,IAU对小行星的命名有严格的规范,一颗小行星要获得命名,需要经过下述4个过程。


  1. 一颗新的小行星被发现,并获得一个临时编号。

    当任何机构或者个人,发现了一颗新的小行星,需要向IAU的小行星中心(Minor Planet Center,MPC)报备,当MPC确认这个发现(包括确认这个小行星不是任何已知天体),这时会给这颗小行星一个临时编号。临时编号的命名规则,首先是发现的年份四位数字,然后是两个字母,如有必要,后面还会有数字。比如1989 AC,2002 LM60.


  2.  确定小行星的轨道,并获得小行星的永久编号。

    当一颗小行星被发现以后,需要确定小行星的轨道,这样才能对这颗小行星未来的行为进行预测,并且避免发生过段时间就找不到这颗小行星的乌龙事件。一般情况下,确定小行星的轨道需要这颗小行星经过至少4次回归,也就是说需要这颗小行星围绕太阳转完4圈。这个时间是很长的,一般至少需要4年,距离太阳远的小行星可能需要几十年。


  3. 小行星的发现者向MPC递交命名建议。

    当小行星获得永久编号以后,一般MPC会邀请它的发现者对其进行命名。小行星的发现者,可以在小行星获得永久编号后的10年内享有这颗小行星的命名权。如果发现者想好了命名,需要向MPC递交命名建议,当然,必须解释自己命名的理由。


  4. IAU审议命名,并通过。

    发现者对小行星命名的建议,会递交给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然后一个由15个专业天文学家组成的工作组对命名进行审核,如果工作组觉得命名没有问题,符合小行星命名的惯例,命名就获得通过。


小行星的命名获得通过后,小行星中心会在其主办的月刊《Minor Planet Circulars》公布,这时,这颗小行星的命名就最终得到了确认。

由这个命名流程,我们看到,小行星的命名是非常严格的,其中的关键是确定小行星的轨道。由于需要小行星完成4个公转周期,所以,从一颗小行星被发现,到获得一个命名,一般所花的时间不会少于5年。

当然,给小行星取名字不能全凭个人的喜好,小行星的命名必须符合一定的规范。IAU的官方指导文件指出,小行星的名称必须满足下述5点要求:

  1. 不能超过16个字符;

  2. 最好只包含一个词语;

  3. 至少在部分语言中,这个名字是有确定发音的;

  4. 不得是带有攻击性的词语;

  5. 不得与已有的小行星或者卫星的名字太接近。


另外,下述三类名称一般也不会得到IAU的认可:

  1. 政治、军事人物或者事件,除非相关人物已经逝世超过100年,或相关事件已经过去超过100年。

  2. 宠物的名字;

  3. 商业性质的命名。


当然,对个人发现者,一般也不会允许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所以,杨光宇先生拥有2000多颗小行星的命名权,但没有一颗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对于天文机构发现的小行星,用自己机构的名字命名是允许的。比如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临时编号为1980 XW的小行星,紫金山天文台提议命名为紫金山天文台(Purple Mountain)并获得了通过,永久编号及名称为(3494) Purple Mountain。

小行星中心已经对上述命名规则进行了微调,其后果是业余天文台难以获得小行星的命名权。因此,虽然近年高兴先生的星明天文台发现了不少小行星,但获得命名权的很少。——重发注。

再议吉利这个事

了解了小行星的命名规则,很明显,吉利这事完全不靠谱。笔者猜测,可能有两种情况。其一,吉利在忽悠,这事纯属吉利搞出来的一个噱头营销,根本没有发现新的小行星这回事。其二,这事肯定是噱头营销,不过吉利自己可能也被忽悠了,或许真的有这么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或者疑似新发现的小行星,发现过程可能还真的和吉利有关系,但是可以申请命名这回事吉利也被忽悠了。

当然,就算真的有这么一颗小行星,而且还是获得永久编号的,这个命名申请也不大可能被IAU批准,因为这个命名明显违反IAU的规定。

顺便说一下,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买卖天体命名的商业活动,有卖恒星命名的,也有买卖小行星命名的,甚至还有买卖月球地产的。不管买卖哪个,购买者一般都可以得到一个证书。但是:所有的此类买卖行为都与IAU或者其他任何正规的科研机构无关,任何买卖行为都无法得到科学界的认可!

虽然对于小行星,有很多研究机构、个人有着对相当数量的小行星的命名权,但是,要想购买这些命名权也是被IAU规则所禁止的。同时,IAU也禁止任何个人或者机构,在两个月内提议超过两个以上的小行星命名。所以,即使像杨光宇先生这样的小行星猎手,虽然有大量小行星的命名权,实际上他只能命名其中的一小部分,其他小行星的命名权,只能等10年过期还给IAU。

最后,也借用IAU官方对个人命名小行星问题的答复:如果你想命名一颗小行星,那么就自己去发现一颗吧!只要你能发现一颗,并且这颗小行星在你可以接受的时间内获得永久编号,那么如果你想用你家人的名字命名,没问题!

与中国有关的小行星命名

1. 第一颗在中国发现的小行星:瑞华星,永久编号139

瑞华星由美籍加拿大天文学家詹姆斯·克雷格·沃森于1874年10月10日在北京发现,当时沃森带领一个观测团队来中国观测金星凌日,晚上在观测双鱼座附近星空时,发现一颗11等的未知天体,最后确认是一颗小行星。因为还在中国,沃森请当时管理钦天监和算学事务的恭亲王(道光帝第六子)为这颗星题名,恭亲王在11月2日将其命名为瑞华星,意为“中华吉祥之星”。事后,沃森将其译为Juewa,所以,这颗小行星的完整名称为:(139)Juewa。

BTW,沃森还将自己1895年发现的第150号小行星命名为女娲,(150)Nuwa。

2. 第一颗由中国人发现的小行星:中国,zhongguo

1928年10月25日,由在芝加哥学习的中国天文学家张钰哲先生发现于叶凯士天文台,一开始获得临时编号1928 UF。这颗小行星随后获得永久编号1125,并被张钰哲先生命名为中华(China)。但之后,因为没有精确测得这颗小行星的轨道,天文学家丢了这颗小行星。(当时小行星的命名还没有现在这样严格规范)

1957年,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一颗小行星(张钰哲先生时任台长),临时编号1957 UN1。根据张钰哲先生的意见,这颗小行星替代了丢失的1928 UF,获得永久编号1125,并被命名为中华(China)。

1986年,欧洲南方天文台发现一颗小行星,并获得临时编号1986 QK1,后被确认就是1928 UF(之前已经被观测到两次,有临时编号1975 VH1、 1981 WY6)。随后,1988年,这颗小行星获得永久编号3789,并被命名为中国(Zhongguo)。

1978年,为纪念张钰哲先生在天文学上的杰出贡献,哈佛大学天文台将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张”,编号为第2051号,即:2051 Chang.

3. 与中国有关的一些第一

a)第一颗用中国名人命名的小行星:1802 Zhang Heng,1964 TW1(张衡)

b)第一颗中国地名命名的小行星:2045 Peking,1964 TB1(北京)

c)第一颗中国县名命名的小行星:3611 Dabu,1981 YY1(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

d)第一颗由中国神话人物命名的小行星:4047 Chang'E,1964 TT2(嫦娥)

e)第一颗由中国学校命名的小行星:4073 Ruianzhongxue,1981 UE10(浙江瑞安中学)

f)第一颗由中国机构命名的小行星:4245 Nairc,1981 UC10(Nanjing Astronomical Instrument Research Center,南京天文仪器研究中心)

g)第一颗由中国天文爱好者名字命名的小行星:4730 Xingmingzhou,1980 XZ(已故中国天文爱好者周兴明)

h)新中国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3960) Chaliubieju,1955 BG(查刘璧如女士)

以上小行星全部由紫金山天文台发现。在张钰哲先生的领导下,紫台在1955年到1983年间,共发现了149颗小行星。紫台发现的小行星,有大约一半使用了中国的地名进行命名,我国大部分的省及省会都得到了命名。

4. 发现小行星的中国人及研究机构

下表汇总了IAU小行星中心(Minor Planet Center,MPC)记录的发现小行星的中国人及研究机构,表中仅记录了已经获得永久编号的数据,所以数据与大家印象中的数据相比偏少很多。同时,一些知名的个人或机构不在表中,比如发现了近百颗小行星的星明天文台。

机构



注:南川天文台为叶泉志博士(小龙 哈勃)中学时在楼顶建的简易天文台,发现了至少7颗小行星。一开始制上表时未查到准确数据。

个人



注1:Jun Chen,女,笔者未能查到她的中文名,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及夏威夷大学,10颗小行星均为她与其他人共同发现。可能已经加入美国国籍。

注2:第2和第4可能是香港或澳门人,第8到第13是台湾人(9除外,金彰伟为浙江宁波人)。部分人暂时未能查到其中文名。

5. 获得小行星命名的中国天文爱好者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19 13:52 , Processed in 0.044821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