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夫天文网

 找回密码
 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牧夫天文网 首页 天文書庫 天文器材 查看内容

堆栈的介绍(上):如何使用赤道仪完成堆栈 | 《星野摄影不完全指南》

2021-5-26 15:16| 发布者: IMUFU-KANE| 查看: 6963| 评论: 0

摘要: 本来打算把如何在无赤道仪的情况下完成堆栈一起写进来,后来写出来发现太长了,有小一万字了。。索性分成上下两篇来发。这篇文章主要介绍赤道仪的前期拍摄方法、后期处理方式、注意事项以及优缺点。关于堆栈的介绍, ...
本来打算把如何在无赤道仪的情况下完成堆栈一起写进来,后来写出来发现太长了,有小一万字了。。索性分成上下两篇来发。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赤道仪的前期拍摄方法、后期处理方式、注意事项以及优缺点。

关于堆栈的介绍,为了节省篇幅,请移步Adobe的官方说明:



https://helpx.adobe.com/cn/photoshop/using/image-stacks.html

堆栈在星野摄影中的应用,主要为提升宽容度、去除随机噪点,以达到提升画质的目的。

其实在风光摄影中,堆栈算是最基本的操作了,在星野摄影中一直没流行起来的主要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原因,相对于相机,星空一直在运动,如果使用常规的堆栈手法,最后只能堆栈出一张星轨。

而由于广角镜头的畸变、边角慧差等原因,自动对齐成功率很低,手动对齐的工作量又非常巨大。

虽然可以使用赤道仪省去对齐这一步骤,但是前些年赤道仪也算是一个价格不菲的配件。而且赤道仪的工作原理是以地球自转的速度同步进行转动,达到长曝光的目的。所以相对于相机,虽然星空是不动了,但是地景在动。前期拍摄时,只能对星空、地景分开曝光,后期再分开堆栈,最后再使用蒙版将天地合成为一张照片。

所以虽然堆栈有各种神级buff,但是赤道仪的这些缺点,使得堆栈一直是星野摄影中的一个比较小众的玩法,网上关于这方面的资料也比较少。

之前有不少留言,让我写下堆栈的玩法,正好借如何提升画质这个主题,跟大家好好唠唠。

如何使用赤道仪完成堆栈

一、前期拍摄

赤道仪的前期,与常规的拍摄方法基本类似,主要区别基本可以总结为三点:

1、对极轴

在确定好机位、构图后,需要对好极轴才能开始拍摄。

对于新手来说,头几次使用赤道仪,会在对极轴这一步上耗费大量的时间(我记得我第一次使用赤道仪,一整晚大概有一半的时间在对极轴)。

解决方法其实挺简单,买一根指星笔。



对极轴前,先将极轴镜大概对准北极星,然后喊你的小伙伴用指星笔对准北极星,借助指星笔的辅助,在极轴镜中寻找到北极星,将北极星框入极轴镜的中心范围即可。

这个方法对出的极轴,不是那么精准,但是对于星野摄影来说足够了。

我个人实测,这个方法对出的极轴,200以下的焦距可以至少稳定跟踪3分钟(超广角至少可以稳定跟踪5分钟)。

2、天地分开曝光

为什么需要天地分开曝光,请看这个视频:



如果不天地分开曝光,堆栈出的图会是这个样子:



解决方法非常简单粗暴,先开赤道仪,对天空进行拍摄,一组拍摄完成后,再关闭赤道仪,对地景进行拍摄,也就是所谓的天地分开曝光。

至于先曝光天空还是先曝光地景,则需要分情况来讨论。

例如月升前后,想要拍金山似的地景,那么最好先曝光地景,因为当月亮完全升起或者落下后,月光的颜色就会比较平,地景不会有金山似的感觉。



如果想要拍无月光影响的银河,那么就要在月升前或者完全月落后完成星空的曝光。

如果照片的构图中,涉及到银河中的某一部分,例如夏季末尾想拍天蝎座,春末想拍猎户座,就需要入夜后立刻对星空进行曝光。

涉及到这种构图时,最好在开拍前使用星图APP进行提前规划,篇幅原因,这里就不详细展开说了。

(至于那个半速跟踪模式,大图100%放大的话,地景和星空都是糊的,并不能获得极限的画质,只能出小图。然而出小图的话,画质其实无所谓的,所以除了刚买赤道仪时用过一次,之后再也没用过。当然。。纯属个人观点。。。)

3、参数上的区别

常规的拍摄,要使用大光圈来增加进光量,提升画质、降低噪点。

为什么需要增加进光量,请见上一篇文章:噪点的去除与画质的提升: 噪点的种类 | 《星野摄影不完全指南》

大光圈会带来星点肥大、边角慧差、对焦困难等副作用,但这是对于500法则以及照片画质综合考虑之后不得不做出的妥协。





(可以看到,收一丁点儿的光圈,边缘画质就改善了很多)

不过有了赤道仪之后,就不需要考虑这些,所以在参数上通常选择会收光圈来获得比较完美的星点和边缘画质。

感光度通常也会适当降低,非iso-invariance的相机这么操作是为了进一步降低噪点以提升画质。而iso-invariance的相机,则是因为延长快门时间后,进光量增加,所以会降低一些ISO来保留更多的高光细节。

另外还有一种使用高ISO,短快门时间的拍摄方法。

这么拍的主要目的是出于构图的考虑,例如8月份的天蝎座,入夜后没多久三体星就落到地平线后了。如果使用长曝光,可能拍不了几张就拍不了了,无法获得堆栈的最大收益。

这两种方法,我使用较多的是第二种。

放出我使用的参数,供各位参考:

(1)、f4/1600iso/180s

(2)、f4/8000iso/60s或f2.8/6400iso/60s

另外有的时候比较懒,或者拍一些打卡片儿时,前期不想太麻烦,懒得天地分开曝光,会使用f2.8/6400iso/30s的参数。

后期单独扣出地景,使用PS自动对齐后,堆栈地景,再进行天地合成。

当然这个参数仅限16mm以内的超广角,因为这么操作其实还是受限于400/500法则,只不过对象从星空变成了地景。

我这么玩的原因,除了懒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获得比较高质量的星点。其他的焦段这么玩也OK,不过意义不大,实在要玩儿,快门时间根据400/500法则计算一下,单独设置就好。

二、前期拍摄的注意事项

1、对极轴

赤道仪的工作原理是确认一个轴心,然后以地球自转的速度同步旋转,来抵消地球自转对于星空长曝光的影响。

这个轴心就是天空中位置不动的那颗星,北半球就是北极星。对极轴其实就是对轴心,对好之后,赤道仪就不能移动了。

这也是赤道仪比较烦的一点,每换一次机位,甚至碰到一次脚架,都需要重新对一次极轴,前期的拍摄效率比较低。

所以一定要确认好机位、构图之后,再对极轴,否则能烦死你。

另外如果你使用的是比较便宜的脚架,最好使用低机位,否则一阵强风,或者周边的小伙伴不小心碰到脚架,都要重新对一次极轴。

个人实测,目前市场上2000以上的碳架,基本可以保证完全升高后的稳定性。低于这个价位的。。。还是老老实实用低机位吧(不过低机位对极轴会比较伤腰)。。。

2、云台调平

如果你不拍拱桥或者拼全景,那这条就可以略过不看了。

赤道仪诞生之初就不是为了星野摄影,而是用于天文观测。加上深空摄影也不需要考虑地景,所以在设计上就压根儿没考虑地景调平这个问题。

对好极轴之后,相机的状态是这样儿的。



看起来似乎没什么问题,但如果拍摄拱桥的话,会有两种情况:

使用球台可以保证相机水平,但是球台的工作原理,在这个角度下做平移很难保证X轴是一条直线。后期拼接不仅成功率较低,还会因为裁图的原因损失大量的构图。

使用三维云台,虽然平移可以保证X轴是一条直线,但是通常会转着转着发现镜头的角度越来越低或者越来越高。



解决方法非常简单粗暴,购买一颗1/4转3/8的转接螺丝,在球形云台的基础上转接一个三维云台,球形云台连接赤道仪,三维云台连接相机。

球形云台在调平上非常有优势,但不适合做俯仰,三维云台正好反过来,调平比较麻烦,但非常适合做平移、俯仰等动作。

由于我之前买的脚架比较多,家里闲着一堆多余的云台,所以一直用这个方案。

网上貌似也有类似的全景云台,不过家里比较穷,加上看卖家秀结构和原理差不多,也就没有买。





(话说能领个广告费吗?)

3、天地分开曝光

其实这个应该算不上注意事项,更像是一条tips。

既然赤道仪的前期拍摄必然需要使用天地分开曝光,那么何不利用这一点,将这个缺点变为优点呢?

比如拍星空时,只带少许的地景,拍地景时,只带少许的星空。





这么拍的好处在于,在前期构图时不需要非常精确,可以后期进行二次构图,相当于变相的提高了前期的拍摄效率。

而且这样拼接出的照片,视角非常广,即便后期做裁图,也不会有太多构图上的损失。

即使后期不需要裁图,这样拍,在获得一个比较广、比较有冲击力的前景的同时,星空部分的占比也不会太少,成片会比较有冲击力。







这也是为什么我推荐使用球形云台转接三维云台再连接相机的原因(三维云台非常适合做俯仰动作,前期拍摄效率较高)。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仅供各位参考。

三、后期处理方法

后期处理方法其实跟单张拍摄差不多,只不过多了对齐 – 堆栈 – 选取蒙版– 天地合成这几个步骤。

1、预处理

后期处理的第一步还是预处理,预处理的方法参考之前的两篇文章:

用入门机拍摄你的第一张星空 I 星空如何拍 Vol.1

星空摄影的进阶之路 | 星空如何拍 Vol.2

在ACR中完成预处理后,点击完成。

2、载入文件

点击“文件 - 脚本 - 将文件载入堆栈”,再点击浏览,将预处理过的raw连同XMF文件一同载入,





载入文件后,勾选“尝试自动对齐源图像”。

选择自动对齐的原因是因为即使使用赤道仪,相机拍出来的同一星点,还是会有一些位移。





(注意看参考线交叉位置的那个星点)

如果是使用拼接的拍法,星空部分只有少许的地景,自动对齐我还没遇到过翻车的情况。如果是其他的拍法,可能成功率会有一些影响。

至于智能对象,看个人的后期习惯了。

勾选智能对象的话,载入完成后,鼠标左键选择智能对象图层。

点击“图层 – 智能对象 – 堆栈模式 – 平均值”,即可完成堆栈。



不过我个人不太喜欢用智能对象,所以一般是直接载入图层,使用雪人半岛或者其他的插件来完成堆栈。

直接载入图层,不勾选智能对象,在雪人半岛插件里的“堆栈”窗口中,点击“平均值 – 均衡”或者“平均值 – 优质”,完成堆栈后,关闭窗口即可。



当然这个完全是个人习惯,不存在谁优谁劣。

地景部分的堆栈,与星空部分的堆栈操作相同,就不重复了。

3、天地蒙版的选取

蒙版之于星野摄影的后期,可以说是灵魂一般的存在,绝对的重中之重。

详细展开讲的话,又是几千字,篇幅原因,这里只介绍一种适用范围最广,也是最简单的方法。

至于其他的方法,之后会单独写一篇文章来介绍。

堆栈完成后,首先将天、地两张图载入到同一个文档中。



地景图层置于星空图层之上。

选择“快速选择工具”,先沿着地景轮廓框一圈。





然后放大图层,缩小画笔尺寸,手动将没有自动选取上的部分框上就OK了。





对于一些轮廓不是特别清晰的地景,可以先使用这个方法将地景大概框选出来,然后再使用画笔或者橡皮擦进行手动擦除。



如果使用的是广角镜头,像这种只有很少一部分没有勾选上的,可以直接无视掉。不说缩图后发朋友圈、微博什么的,即使100%尺寸出大图,这种细节也不会被注意到,所以可以直接无视掉,没必要给自己增加后期的工作量。

除非你是个处女座。。。

这个方法适用于绝大部分地景,不过对于边缘比较复杂的地景(例如树枝)就无能无力了。

4、   天地合成

地景选取出来之后,星空部分无需再次选取,直接移动地景图层,将星空部分中的地景覆盖住即可完成天地合成。

这也是为啥我推荐前期拼接拍摄的原因,后期合成时比较简单。。。

完成天地合成后,剩余的后期步骤,与常规的星野后期无异。

具体的可以参考之前的文章:

 星空摄影的进阶之路 | 星空如何拍 Vol.2

无赤道仪的情况下,如何完成堆栈,篇幅原因,留到下篇讲。

就这样,peace!






  星空如何拍 

Vol.1 | 用入门机拍摄你的第一张星空

Vol.2 | 进阶之路

Vol.3  | 如何拍银河拱桥

  星野摄影不完全指南 

噪点的去除与提升 | 噪点的种类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