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缘起 草爬子侠,行者轩辕,羊牧东岭——我们三个是因共同的天文爱好而走到一起的老友。在通常的观赏之外,我们会对一些天文话题产生扎实探究的兴趣——不论其复杂或简单、热门或冷门,即使在别人眼中“没什么用”,但我们认为是兴趣之所系,确实是个值得搞清楚的东西,便想要加以探究。 在繁忙的工作、距离的阻隔之下,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断续的、渺小的。因此我们希望将自身的想法组织起来,也把自身的力量整合起来。相比于零散的努力,我们相信组织之后的力量比个人更为强大和有序。 羊牧东岭在大学天文社期间发起了一个松散自由的兴趣小组。它是一个“两面派”的存在(借用官话说: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对内作为“学术组”,对外作为“北林天文后花园”。它创始于2012年12月12日,一个因突发暴雪而取消了双子座流星雨观测的日子。 随着岁月流逝,大家毕业或成家,小组成为行尸走肉,于2020年2月29日正式终结。选在这个日子,是之前约定逢闰日进行重大调整,因此它的青春记忆在这个疫情年的闰日走到了尽头。 和后花园一样,羊牧东岭也是个两面派——除了天文,还有方言民俗也是一大爱好,设有“新宾方言整理月报”(BXD)。自然观察是其“非核心业务之一”,因此接手了后花园,将这颗沉睡的种子草草作为“天文组”而锁进记忆深处。 如今,三位老友想要重新利用这份联结,认真整理一下想做的事情,拉张单子。这不意味着真能很快实行。但理清目标,本身也是件有意义的事。作为一份长远的打算,也是对我们的一种策动。而且,有些较容易的任务,已经可以在闲暇时做起来了。 如果将来能成气候,真的积累下来不少成果,我们会谋求一个合适的名号,“重出江湖”。而现在,就挂靠在(不伦不类的)“月报”下面,作为“天文工作组”。 2021年12月11日,是下次金星凌日的96周年倒计时,我们以这天作为“天文工作组”确立的日子,这份项目提纲就作为开张献礼。 三个老友不分次序,共同作为这个小组的主持者。 下面是我们各自提起的探究项目。当然,这里的“提起”仅就提出而言,作为一个小组,我们的想法和努力是互相交织的。 第一组 由行者轩辕提起 1.天象分级评价标准 不同的天象之间,在罕见程度、观赏性、观测难度等方面各有差别。我们试图归纳出一个评价体系,通过一些必要指标来大致地分级,帮助爱好者进行一些取舍和优先级方面的决策。 不同类别的天象,其评价方式也有差别,因此我们先区分天象大类,再分别拟定标准。 进行中:月掩星 计划中:包括但不限于日月食 2.天文学家生卒年信息整理 中外历史上,众多天文学家为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我们对他们的生平与背后的故事怀有浓厚兴趣和深深敬意,首先想到要整理的是最基本的生卒年信息。 这类信息大多可以查到,但缺乏这方面的总结归纳。我们要做的是搬运和整理,把这类信息梳理出来,方便大家查看。 几点需注意的问题: 信息来源:确保准确性,注明来源。 人物选取:需讨论详略取舍。 3.天文学家关系组图 在我们掌握了天文学家的更详细信息后,就可以着手梳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联。作为个体的天文学家之间,一定有着出乎意料的交往关系和内在联系,这是从人物角度深入挖掘天文学史的一个有趣话题。 可使用的形式是网络关系图,用箭头指明相关性,通过生卒年份以及重要事件的时间地点来梳理时空交叉关系。 4.著名天文学家轶事 天文学家们并不是只有枯燥的学术成就,他们也有自己的个性和风度。他们也创造和参与了许多学术史上的多彩瞬间。我们想要写作一些科普闲谈的系列小文章,为大家带来一点丰富有趣的闲暇谈资。 5.天文观测记录模板 许多爱好者都有做观测记录的好习惯。我们尝试为各类天象拟定相应的模板,目的是帮助大家进一步制定最适合自己的模板,从而快速地上手记录。 我们认为观测记录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记录,我们的行为就从漫漫的“观赏”上升到了认真的“观察”。严谨的记录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而且在关键时刻可以具有科学价值。 这项工作的重点有: ① 划定天象种类。 ② 为各类天象分别制定模板。 ③ 不仅包括过去天象的记录,也包括对未来天象的观测准备记录。 6.番外+有趣的天象 在“常规”天象之外,还有很多天象,更多地表现出一种趣味、观赏性,可以作为天象观测的“番外篇”。它们可能不具备科学价值,不过却具有观赏趣味和科普意义,是大众科普的重要素材。 我们最先想到的是笑脸天象:行星+恒星伴月,或双行星伴月,或三行星伴月。 7.各类凌星掩星天象 凌星、掩星是科学价值较高、富有挑战性的天象,在国内相对比较冷门。我们想要对各类掩星天象进行整理,指导我们的实际观测。 8.外行星合恒星事件整理 我们关注着地球以外的几大行星产生的与明亮恒星的相合事件。着重讨论因行星逆行过程而产生的三次合。 9.大合天象的整理 关注行星之间或行星与恒星之间的大合,以及这类天象在9mm/6mm目镜下的观测效果。 10.半影月食的拓展探究 我们发现半影月食话题有许多细节值得深入讨论。尤其是对特殊条件的半影月食事件的整理,比如半影月全食(包括单独的半影全食事件和本影食过程中的半影全食阶段)。 11.星官体系整理 中国古代的星官体系是我们想要学习和发扬的,这需要做出一定的整理: ① 梳理现有的权威资料来源。(星官体系有漫长的发展过程,也有许多不同的研究,首先我们要梳理总结现有的主要资料源) ② 星官体系在当代的完善,尝试提出原则和方案。 ③ 针对现有系统分别作资料整理。 ④ 形成某种通用的对照表。 12.金星凌日观测史话 金星凌日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重大珍稀天象,它留下了许多史话。我们想把这些史话整理出来介绍给大家,让这些惊心动魄的故事流传开来。 13.水星凌日的沙罗周期 和日月食一样,水星凌日也有它的沙罗周期规律。我们想探究其中的诸多细节问题。 14.日食的沙罗周期 日食的沙罗周期虽然是广为人知的规律,但有一些有趣的细节问题,还没有见到很多介绍或讨论。 15.月食的沙罗周期 相比于日食,月食的沙罗周期规律受到的关注要小很多,其中的许多细节也是我们想详细讨论的。 16.历史上的著名超新星事件 超新星爆发是壮观的天文事件。我们想把它做成一个小专题,介绍历史上著名超新星的基本情况、历史记载、当今研究等信息,方便对此话题感兴趣的同好进行初步了解。 17.月相和月食话题:番外+有趣的天象 对月亮的观察是一个古老又常新的话题。在常规内容外,我们想挖掘一些“番外”的有趣的课题,比如: ① 满月话题 梳理农历十四和十七的满月。可拓展到:为所有的满月做梳理,统计落在农历各日的满月。 ② 娥眉月/残月话题 观测到最早的娥眉月/最晚的残月。 ③ 在 元宵节/中元节/中秋节/下元节 发生月食的情况。 ④月全食或月偏食期间恰逢三大流星雨极大期间的情况。(经查,我们这代人赶不上了) 18.历史上的今天/未来的今天 从天文史、过去发生的天象、未来发生的天象中,选取重大或特殊的事件作为“历史上的今天/未来的今天”,通过“纪念日”和“倒计时日”加以纪念和期待。 19.可被月掩的恒星的整理 结合月掩星表、白道范围,划定被掩星的星等范围,据此列出可观测的被掩星列表。 要注意考虑月面范围、天平动、地球观测者位置等细节因素。可备用的拓展项:在绕地人造卫星上可观测的月掩星。 20.时评类 社会媒体是天文科普的一个渠道,但因为种种原因,媒体的许多天文报道存在误区甚至很不负责任的错误,以及素材侵权问题。 强调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开拓眼界,客观对待已知和未知现象。 第二组 由羊牧东岭提起 1.徒手测角 徒手测量角距离是天文爱好者的一项实用基本功。它本身是一项有趣的实践,但也可成为人工测量的误差问题的研究素材。 我们可以制定实践规则,多多发起试验,形成统一记录(数据库),从而归纳误差规律。这项活动我们前些年小范围开展过。今后可形成一项固定活动。 借助简单的器材,也可以粗略地测量天体位置,绘制在坐标纸上,探索周日视运动、周年视运动的规律。这很适合低龄科普,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热情。 2.统一的流星观测数据记录格式 制定一项模板,力求能够用于各种情境的流星观测记录。包括非专业目击者的、不完善的、模糊的、久远回忆的记录。这旨在最大化地收纳原始记录,供进一步筛选研究。否则,很多“非优质”的目击将成为未经科学审视的无效数据。 3.部分天文事件的简报 对部分我们所特别关注的、小众领域的天文事件和资讯动态,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出简明快捷的简报。 可以有:小天体掠过地球事件,太阳黑子活动,小天体资讯。 4.个人天象榜 制定一些模板或(在线/离线)工具,帮助个人整理自己的各种天象观测事件,形成榜单,并可筛选、分析、统计。可以考虑在线账号存储。 5.日食观测条件和时间参数的简记法 羊牧东岭曾拟定一种对于日食观测条件的简记法,可以简短快速地传递信息。其基本形式形如: SE A 2020-06-21 ; P->A× 表示这是一次日环食,发生在2020-06-21,观测者居住地可见偏食,他转移到了环食带,但没看到。 对这种简记法,我们已经讨论了更丰富的细节,并拓展到月食。我们希望它能满足或简或繁的各类情境,帮助日月食爱好者们快速地交流自己的辉煌战绩或观测计划。 6.面向民间(民众)的重大天象(或拓展)查证服务 民众的生活记忆中也会涉及到一些特殊天象,如日月食、流星暴。我们可提供一项服务,帮助民众确认记忆中的天象。还可拓展到地震、气象灾害等重大事件。 7.面向民众的火流星观测报告收集 接受爱好者和普通民众的火流星目击报告(含监控所拍的),加以规范化记录,并可提供力所能及的分析。 8.业余天文基础数据与基础计算 将众多轻量级的基础数据、基础计算,做成在线资料页或小工具,方便大家查阅和探索。 9.业余天文网站 协助有需求的同好建设小型的业余天文网站。 10.标观的细化拓展 流星雨标准观测(标观)是IMO(国际流星组织)制定的观测方法。这个方法意在基于时间段来分析流星活动,而不关注每颗流星。 我们想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细化到每颗流星的记录,意在保留完整的细节数据,以供未来可能的单颗流星级别的研究使用。 第三组 由草爬子侠提起 1.上饶流星监测网 用于流星监测的摄像头及配套设备已经比较成熟,成本也降低了许多。计划在上饶地区布设若干监测摄像头,目前已在市区试运行第一处摄像头。 日后除正常运维、分享有价值数据之外,还计划运营自己的小网站,发布更详细的数据,自行做一些探索。 2.探索天文知识与小学课程实践的结合 天文科普要想走进校园,在单独的科普活动以外,与课程的结合也是重要的途径。而这需要精心编排,将适于学校课程的天文知识点编入教学,既能普及天文知识,又有助于正常教学。 3.中国星官文化 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话题,大体而言,是用灵活轻松的方式,对古代天文文化、星官文化进行科普。可以通过公众号、自建网站等途径,配合插画、资料图表等形象的方式,进行科普传播。 这需要持之以恒,以一定频率来更新。限于我们自身条件,可以积攒一定素材后再实现定期发布。 ![]() |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7 04:14 , Processed in 0.048130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