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夫天文网

 找回密码
 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套书让我们跟上快速发展的世界

2022-1-19 08:49| 发布者: imufu| 查看: 61075| 评论: 0

摘要: 周一·知古通今 | 周二·牧夫专栏周三· 视频天象 | 周四·观测指南 周五· 深空探测| 周六 · 茶余星话| 周日 ·太空探索荐书时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常被用来形容为一个人学识渊博、无所不知,也被用来表达家长 ...


周一 · 知古通今   |   周二 · 牧夫专栏

 周三 · 视频天象   |   周四 · 观测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测  |  周六 · 茶余星话  |   周日 · 太空探索

荐书时刻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常被用来形容为一个人学识渊博、无所不知,也被用来表达家长对孩子的希冀。“天文”和“地理”这两门学科,从古至今对人类而言都极为重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更是日新月异。

在我们头顶的天穹之上,马斯克实施星链计划,不断抢夺轨道空间资源。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等四人完成了一场持续11分钟的太空旅行。俄罗斯试验反卫星武器,造成的太空碎片引起美国的抗议。中国也独自建设属于自己的空间站。对太空,人类已不单是要理解宇宙怎样运转,而且已步入实质性的开发阶段。



图注:用于海军导弹瞄准的俄罗斯卫星

从太空回到地球上。受拉尼娜影响,这个冬天可能是20年来最寒冷的冬天。拉尼娜现象简单来说就是太平洋地区海水温度变低,从而导致整个全球气候的反常变化。我们国家在今年还发布了一个对未来影响深远的“双碳”战略。2030年要“碳达峰”,2060年要“碳中和”。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所造成的全球升温的后果,可能给人类自身造成严重的灾难,那么人类逐渐意识到要约束自己的活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不仅自然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系统,人与自然也是一个相互交互的系统。

要跟上不断发展的世界,就要用一个系统、动态、前沿的视角来认识它。为此,我们推荐这套由硅谷工程师撰写,立足前沿、面向未来的《认识太空:从大爆炸到行星工程》和《认识地理:探索变化的世界》。



01

硅谷工程师撰写,面向实践,详解原理和发现过程!

我们知道硅谷像谷歌、微软等这些企业的CEO是印裔工程师。工程师的思维是面向实践,去发现规律和解决问题,它更贴近真实的世界。而孩子们使用的课本有时是简化了的,跟实际是不完全相符的。但要是在工作和实践中,还是得要考虑真实世界的所有因素。举个例子,我们通常看到的太阳系运转是这样的:



但其实这忽略了太阳也是在运动的,它在银河系的旋臂上绕着银心运动。拉长了时间来看,太阳系的运动其实是呈螺旋状的运动:



打开《认识太空:从大爆炸到行星工程》和《认识地理:探索变化的世界》这两本书,内文以每个主题词条按对页展开,以地核为例:



我们可以看到左手页,先对词条有个概述,然后是面向实际,讲解了地核分为两层的发现过程,并且形象地解释了为什么地核不在地球中心。这跟我们的传统的认知不太一样。我们再来看右手页,同样有一个突破传统的认知:地球的磁场其实是由多个独立的磁场合并而成的。还解释了地核是运动的,是怎么发现的。另外下面还有一个最新研究发现:地球的内核中还有一个内核。

02

立足研究前沿与未来,从理论到应用,刷新认知!

上面所讲的《认识地理:探索变化的世界》里单炽热的地核这一主题,就给我们带来新鲜、不一样的认知了。我们再来看《认识太空:从大爆炸到行星工程》,同样也是立足于一系列新近的研究成果,包含很多天文方面的热点议题,未来感十足。曾经出现在科幻作品中的幻想——无论是在小行星上采矿,还是移民到火星生活,甚至完成一场时空旅行,正逐步成为现实。



解决了眼前的资源问题,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件事:地球环境在若干年后是否依然适合人类生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对地球做出了不可逆的损伤。如果地球的环境条件变得过于极端,我们在未来有可能需要把家搬到其他星球上。综合各项数据来看,火星最适合被改造成“下一个地球”。对此,科学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确定了通过改变大气层或加热的方式就能将火星改造为类似地球的环境。人类有望在火星建立定居点,有关生命保障的技术正在取得快速突破。



图注:虫洞传输的抽象示意图

当我们跳出地球,面向星辰大海,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可能存在一个平行宇宙,我们可以到另一个时空去看看呢?从我们的传统认知来看,时空旅行似乎是天方夜谭。但是这本书却给出了最新的研究:我们或许可以通过虫洞来进行时空旅行。虫洞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通道。它可以被视为穿越宇宙的快速通道,目前只在理论上成立。为实现时空旅行,科学家们正试图创造一种可为人类所用的虫洞。

03

梳理完善的知识谱系,打破碎片化阅读,强调整体性!

《认识太空:从大爆炸到行星工程》这本书首先介绍了宇宙诞生理论、星系、星云,由银河系,接着是太阳系中的行星、矮行星、卫星,以及太阳系小天体,包括恒星的演化,还有一些著名和恒星和星座,然后开始讲述人类对宇宙的观测与探索,还讲了伽利略、哥白尼、哈勃等杰出天文学家以及主要的著名空间研究组织,从宏观到微观,从认知到实践,逻辑非常地清晰,也全景式再现了人类认识太空的辛路历程。



我们再来看看《认识地理:探索变化的世界》的目录。这本书先回顾了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接着以宏观视角,概述了宇宙的诞生、太阳系,直到地球,然后再重点讲述地球的大陆、岩石与矿物、地貌、植物、水体、大气、气候、生命,自然奇观与灾难,还特别专门有一章讲述人与自然的互动,其中也聚焦当下最关注的新能源问题。



对每个主题都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讲述,比如以地图为例,不仅讲述了地图的发展沿革、用途,还阐明了地图的基本要素、制图技艺,以及地图的载体地球仪等,非常地全面。让读者不仅从纵向上了解它的历史,也在横向上理解地图的各个功能模块。



04

打破静态思维,以系统、动态的视角看待世界!

《认识太空:从大爆炸到行星工程》让我们了解到,随着航天技术的广泛运用,人类发射的空间探测器越来越多,为我们揭开宇宙神秘面纱的同时,产生的太空垃圾也十分令人困扰。由于这些太空垃圾围绕地球运转,轨道与后来发射的航天器重叠,碎片可能会与正在运行的航天器相撞,造成严重威胁。

不只是在太空,人类的活动也为地球带来了一些不可逆转的影响。正如前文提到的,如果最终地球资源耗尽、气候异常,我们就不得不去寻找第二个家园。地球化改造不失为一种良策。我们需要用这样一种变化的眼光来认识太空,为人类的未来谋求出路。

地球上的一切也在以其特有的规律发生着变化。《认识地理:探索变化的世界》打破静态的思考模式,以动态、变化的视角诠释自然,引导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不断变化的世界。无论是水圈、岩石圈,还是海洋的生物圈,都是一个不断循环的体系。



水圈中的水处于一种不断运动的状态。大气中的水以雨或雪等的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在太阳热量的作用下,这些水蒸发成水汽,再次返回大气。水汽又在空中发生凝结,形成云,并再次以降水的形式回到地表。如此循环。



不仅是水是一个不断循环的系统,拉长时间,地球上的岩石也是如此。地球上的岩石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即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它们在各种力量的作用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也就形成了地壳物质的循环。



同样,平原与山地、高原也是相互转化的。河流从山地或高原的山谷中流淌而下,在这个过程中,水中的泥沙渐渐沉积下来,河流下游终成一片平原。平原在时间的长河中,由于地壳板块的作用力,也可能会被隆起,成为山地或高原。

05

融合自然、人文和经济元素,全方位认识世界!

《认识太空:从大爆炸到行星工程》不仅展现了壮观的宇宙景象,也体现了人类与太空的密切联系,讲述了对太空的开发与利用。世界各国展开了广泛合作,国际空间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是一颗由多国合作研发的可居住的人造卫星。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宇航员齐聚国际空间站,协作完成了多项空间研究项目。不过,既然人类现在有能力进入和利用太空,那就有必要制定一些规则和法律来保护太空和人类自己,以免让核武器的威胁扩大到天基发射器,防止灾难的发生,《外层空间条约》就此出台。

让我们回到地球。《认识地理:探索变化的世界》除了讲述地球的形成、大气、地貌、植物、动物等自然元素外,还有城市文明、经济活动、人与自然的互动等,不仅带我们走进神奇瑰丽的自然世界,解释地理现象,分析其原因和规律,并且也融合了人文和经济元素,探讨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改造和利用。



早在1.1万年前,在两河流域及埃及等地,人类就已有计划地进行播种和收成。在大约5 000 年前,小麦传入中国。它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由西向东、由北而南的传播过程。



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引发的全球变暖问题,以及核能的不安全性,促使人们试图利用无所不在的可再生能源。它主要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

06

从认知到探索,全景式再现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

《认识太空:从大爆炸到行星工程》对人类认识太空的历程进行了简明梳理。在遥远的过去,人类只能靠肉眼观测天空。人们把不同的恒星聚在一起,将点与点之间连接起来,或用简笔画形式画成图案,形成了最早的星座。



17世纪初,伽利略对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进行了改良,并将这种工具用于天文观测,天文学从此进入了望远镜时代,人们逐渐对太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除了传统的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X射线望远镜等陆续出现,世界各地建起了装有望远镜及其辅助仪器的天文台。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类逐渐掌握了将物体送上太空的能力。1957年,斯普特尼克1号发射成功,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造物体。从此,人类进入太空时代。一架架航天器飞向月球、火星、海王星乃至更远的空间,向地球传回了珍贵的探索资料。



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航天器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绕地飞行,标志着人类成功进入太空。此后,载人航天事业稳步向前发展。



图注:登月第一人尼尔·阿姆斯特丹

人类发现了小行星富含各种矿产资源,火星上含有生命存在需要的水,能够通过发射空间卫星实现通信和军事等用途……我们与太空的关系日益紧密,太空将逐步成为人类的资源宝库。

《认识地理:探索变化的世界》同样也对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的实践历程予以介绍。这里以制图的历史为例。

地图浓缩了整个世界。最古老的(目前已知的)地图源自古巴比伦文明,可追溯至公元前2500 年。当时没有纸,因此它们被画在泥板上。尽管早期的地图在比例上不够准确,却依然呈现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出版于公元150年的地理学专著《地理学》收录了数十幅世界各地的地图,托勒密在制作这些地图时运用了两种特殊的技巧——数学计算以及纬线和经线。它们从此改变了人们制作地图的方式。此后,绘制地图的技艺不断精进。在文艺复兴时期,制图技艺出现了彻底的改变,地图中呈现的信息更加多元化,此时印刷机的出现使地图造价大幅降低,让一幅幅地图走进千家万户。如今,借助GPS等技术,地图已变得相当准确和详细,我们在手机上就能了解世界的每个角落。

07

首都师范大学地理学专业译者翻译、中国科学院天文学专家审定,精装典藏,全彩印刷!

《认识太空:从大爆炸到行星工程》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专家审校,对书中涉及的天体数据、运行原理等知识点进行了精心的核对,并根据天文学研究的新进展更新了部分内容。

同样,《认识地理:探索变化的世界》也有专家给知识点把关。译者分别具有植物学、地理学专业背景,在翻译过程中,对书中的专业知识和专有名词进行了精确的核对,并更新了相关数据。同时为了便于理解,对部分知识点进行了适当的补充。



两本书都配有600余幅实拍照片和示意图,并采用硬精装、双封设计,内文采用128g哑光铜版纸,全彩四色印刷。使用环保油墨,无异味,不伤眼!







购买链接





谢谢阅读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