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一 · 知古通今 | 周二 · 牧夫专栏 周三 · 风月同天 | 周四 · 观测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测 | 周六 · 茶余星话 | 周日 · 太空探索 牧夫荐书时刻——《懒惰脑科学》 全人类都有一个共同的偏好——立flag。 每到岁末年初,朋友圈里必然会涌出一帮“有志之士”,争先恐后地贡献出自己的新年flag:瘦10斤;今年要读完12本书;从下个月开始就要认真起来;买了运动装备,我总会运动的吧;再放纵一个月,一定开始复习…… 然而口号喊得多响,打脸就来得多快。上一秒还沉浸在如同开挂中的快感中,下一秒就不得不垂头丧气地向现实低头。 心态积极向上,行动却宛如“废人”。不断立flag,不断被打脸的我,究竟是怎么了? ![]() 01 能躺着就不坐着?我的老老老老祖宗就这样! 科学研究表明,懒惰其实不是你的错!懒惰是根植于人类基因组和神经元的自然性状选择。简单地说,我们天生都是懒人,这是由基因决定的。 在人类千百年的生存进化过程中,你的大脑慢慢发现——少瞎搞多休息,日子才能过得去。在进化过程中,我们的身体变得越来越适合运动。与此同时,在进行每一项运动时,我们都会倾向于减少能量消耗。这种“天赋”让我们的祖先能够以最小的成本完成目标。在闲暇的时候多休息,避免浪费精力和体力,他们才可以跑得更远,在捕猎、寻找水源、躲避捕猎者、繁衍后代的竞赛中打败竞争对手。对于我们的老老老老祖宗来说,要想不被卷出局,就必须妥善安排好每一点精力。 02 被“设定”的大脑 为了搞清楚大脑对“活动”和“休息”的态度,瑞士日内瓦大学的鲍里斯·薛瓦勒德(Boris Cheval)和渥太华大学的马修·博伊斯冈蒂埃(Matthieu Boisgontier)开启了一项实验。 这个研究团队招募了29名年轻人,请他们移动屏幕上的小人儿,并把自己代入小人儿的角色。受试者的任务是将屏幕中的“自己”,用最快的速度移向活动着的和休息的人物图片。研究人员在电脑上操纵活动的和休息的人物图片,同时采集受试者的脑电。 结果显示,受试者通常能让小人儿快速地挪向活动着的人物图片,但脑电图却显示,要想让小人儿远离休息着的小人儿,受试者的大脑必需运转得更快。避免懒惰,需要花费更多的大脑资源。 简单来说,你的大脑天生就被懒惰的行为吸引。 躺着刷手机,你的大脑会觉得这事儿完全OK,什么也不用说,就这么定了; 起来锻炼、学习、做PPT,大脑就要开始挣扎了,我凭啥要去做这些呀?它要先高速运转一番,告诉自己这件事是正确的,对我有好处的,必需去做的,然后才会去做。 03 人类懒惰是天性,大脑活跃有妙招 为什么我们天生对世界好奇,却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为什么我们树立目标时踌躇满志,一旦开始努力,就立马进入“玩——看手机——玩”的无限循环? 怎样才能从一个空有上进心的人,变成行动上的巨人?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鲍里斯·薛瓦勒德和马修·博伊斯冈蒂埃合著了一本著作——《懒惰脑科学》。在这本书里,他们结合脑科学的前沿研究成果,用浅显易懂的大众化表述和贴近生活的案例,帮助我们战胜内在的健忘、焦虑、混乱、拖延,快速行动,高效学习。 ![]() 对抗懒惰就像负重爬坡,只有了解大脑思考、记忆、行动时的工作原理,我们才能从科学的角度,找到提高行动力的方法。 这里简单列举几个提高行动力的小方法 强化情感关联 辛苦工作或者学习一天后,我们的大脑资源已经枯竭,改由自动系统驱动。大脑的自动化过程以联想记忆为基础,会把我们的感知与日常生活的经历相关联。举个例子,假设你这时候决定去慢跑,第一次跑步时,你的大脑会在记忆中建立与“跑步”这一行为相关的情感反应。这种反应可能是积极的(跑步时听的音乐、路上的风景),也可能是消极的(疲惫和不适感)。跑得越多,这种情感关联就越深。 换句话说,你越是享受跑步,你的大脑越能将跑步和“快乐”关联起来。在跑步过程中,你体验到的负面情感越多,大脑就越有可能把跑步和“不适”关联在一起。“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这句话非但不好使,反而会阻碍你的行动。把行动和积极的情感关联起来,将帮助我们更好地行动。 学会拆解目标 开头充满热情,结果半途而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习惯于把目标定得太大、太模糊。 举个例子,当我们下定决心学一门外语的时候,也许会给自己设定一个笼统的目标,比如“一年半以后通过日语n1考试”。背了几天单词,装模作样地买回一堆工具书后,这些书大概率会被放在书架上落灰。当我们被单词语法虐得体无完肤,做题的正确率却一点也没有提升,就会产生失落和焦虑感,最终放弃学习。 ![]() 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没有愉悦感,也无法得到即时回报,大多数人会选择放弃。 我们不妨将目标分解成几个小阶段。动机不够强的时候,可以想一想你的最终目标,以及完成目标时的愉悦感和满足感。 预估外部障碍 天气不好、今晚约了别人、公司要加班……计划做得再细,也可能在任何一个瞬间被打乱。 对于阻碍我们行动的事件,提前做好专门的应对策略,这种方法被称作“因应策略”。 识别行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提前做好相应的解决措施,能让我们形成自动保护机制,增加达成目标的可能性。 懒非我所愿,大脑天生爱偷懒。无意识的懒惰选择,是自然进化的结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懒病”无药可医。从空有上进心的矮子,到行动上的巨人,你必须先了解你的大脑! ![]() 书名:《懒惰脑科学》 作者:(法)鲍里斯·薛瓦勒 (法)马修·博伊斯冈蒂埃 著 付孟含 译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购买链接 谢谢阅读 |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4-4 04:27 , Processed in 0.042275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