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夫天文网

 找回密码
 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牧夫天文网 首页 天文書庫 天文知识 查看内容

从天文角度和练气角度来解读阴虚、阳虚

2022-7-21 14:08| 发布者: imufu| 查看: 45821| 评论: 0

摘要: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 ...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今天花点时间讲讲阴阳虚吧,是从天文角度和练气角度来看的。阴虚阳虚来自《黄帝内经》: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五脏是一个封闭系统,里面充满了精气,满而不实。六腑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里面充满了食物,实而不满。打太极拳姿势不对,一个是出大汗,一个就是肌肉酸胀。很多人还以为很勤奋,效果很好。那么舒服的东西,怎么会成了煎熬呢?我去看一些培训班,教练都在旁边说:再坚持五分钟就好了,需要坚持吗?练气的人一做就停不下来了,很舒服的,因为没有练气就直接练姿势了,姿势是被气带动的。你的姿势如何,不是你要摆出什么样子,而是你的气如何行走,每个人的气行走的方式不同,所以每个人打出来的方式不同,因人而异千人千面。



我师父的太极,每天每个时间段打的都不同,而且从来不重复,叫我们的也是,他只传授气,姿势是被气带着走的,顺其自然,不需要刻意去摆拍,凹造型,气随意走,行随气走这样就 意-气-行合一了。



      这个难度太大,我就简单说下,站桩时候,膝盖上面的肌肉群都是松弛状态的,而不是紧绷的,紧绷就是肌肉和筋骨在发力,是会损害关节的,所以很多人搞出来关节炎。是应该气和劲在发力的,通过经络在传播力道,所以真的太极高手,浑身没有一块硬的肌肉,都是软绵绵的。真的高手,摸一摸他的肩膀和手,如果发现松的和面包一样,就可能是高手。如果硬邦邦的,那就是停留在肌肉训练的层面,活不久,比如李小龙。体内的元气都搬运到了体表,形成了肌肉。



阳虚,即是五脏系统内精气太少,从而导致五脏之间的气压过低;阳盛,即是五脏系统内精气过多,从而导致五脏之间的气压过高。

阴虚,即是六腑系统消化和排泄功能太弱,从而造成食物堆积;阴盛,即是六腑系统消化和排泄功能太强,从而造成食物难以在肠胃中停留。

一切都是气,这样说就好理解了吧,本质是脾胃不行。无法吸收更多的精气。五脏内精气过少容易外感风寒,六腑消化能力太弱容易体内生热;五脏内精气过多容易外感风热,六腑消化功能太强容易体内生寒。



      如果要进一步了解,那就要理解三焦和营气卫气。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以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所以,你只要说一个信息,很多信息就自然出来了,因为气就是同一个。

      解释下这段话:人存活的精气来源于谷物,种子是生发能力最强的,所以我们要吃五谷杂粮,很多减肥的人不吃米饭,这就是找死。升发之气都没有了,人怎么会健康?谷物进入胃,产生精气传给肺,肺在传送到五脏六腑。清薄的那部分精气变为营气,混浊的那部分精气变为卫气。营气在血管里面,卫气在血管外面。营气来自中焦,卫气来自下焦。



       “三焦”把胃肠里的水和精气传递到全身的三个器官,上焦在胃上面,中焦和胃挨着,下焦在大肠下面。那么什么是三焦呢?

谁知道?这个又是个常识问题,但是大部分中医都搞错了。大家都应该了解中医,但是这个就是最最基础的,却很少有人说得清,焦是什么?



      这个是焦的甲骨人,上面是鸟,下面是火焰,是鸟遇见了火,赶紧逃跑的姿势,两只脚和翅膀都张开,微微翘起了。关键词:翘。翅膀、尾巴、头和脚丫都是上翘,我们烧菜、烧饭、纸张被烧焦了,会怎么样?是不是也微微翘起来。




三焦是什么呢?

香蕉,本源还是焦,微微翘起。樵夫,也是操作微微翘起的刀来砍柴的人。这么就容易理解了,所以,我们回顾头来看看,什么是三焦,人体哪些是微微翘起来的?



内经:“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那么在这个部位微微翘起的是什么?食管。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这个是胰。胰呈长椭圆形,微微上翘,在人体中部,所以叫做中焦。

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这个是直肠,长得像香蕉的造型。

三焦是把胃肠里的水和精气传递到全身的三个系统。

懂了三焦,我们再来看看阳虚就好理解了,阳虚就是五脏内精气太少就容易外感风寒。因为五脏从食管获得精气,从而使皮肤肌肉之间保持一定的温度。如果外面比较冷,呼吸进的寒气会阻碍食管输送精气,这样进入五脏的只有寒气,所以会感到寒冷。所以,阳虚的人容易风寒(生内寒)。



阴虚呢,就是六腑劳累过度,消化不良,向上输送不出,向下也排泄不掉,上下不通,胃气郁热,热气在胸中散发,所以体内会生热。所以黄帝说阴虚生内热。



阳盛呢?五脏内精气太多,刚好天气又比较热,呼吸进的热气会导致食管拥堵,高气压会导致皮肤绷紧,五脏之间都被热气充满,毛孔关闭,热气散不掉,所以会感到比较热。

阴盛呢?六腑消化能力和排泄能力太强,腹中空空,脚下的寒气气就会向上逆行,寒气在胸中累积去除不掉,体内热气散尽,只剩下寒气了,血脉遇冷凝结,体现在脉搏上就是搏动艰涩较慢,所以体内会感到冷。这个就容易寒气凝聚,今天叫做癌症、肿瘤。

阳虚——外感风寒;

阳盛——外感风热;

阴虚——消化不良;

阴盛——排泄过度。

这就是常见疾病。

不同的气,导致不同的病症,也就是不同的性格。怕冷的人,也就比较保守和胆小,阳盛的人,容易亢奋,暴躁,发飙。本质都是气在体内的运行不通畅。所以,经络通畅,这个是中医对健康的一个标准。

健康,大家都很熟悉,那么健康是什么意思?我们会发现,我们觉得自己很有文化,但是,我们往往对最基层的知识都是不够了解,所以很多人做学问,容易走歪了,因为基础不扎实。不了解气,去学中医,就是很累,会背的很辛苦。如果打通了,理解了,根本不需要死记硬背。

什么是运动?健康、运动最常见的词,有几个人可以理解?

健,一气之周流,也就是气血的运转通畅。康:就是五条路都平衡,也就是五脏和谐。运,是体内的元气带动五脏六腑在动;动:更多指的是肢体;身体健康指的是:五脏和谐、气血通畅,用脏腑之气带动肢体的运动。

一切都归于气的层面。

运,是靠内在的脏腑之气带动的;动,是靠外在的肢体带动的。练过武术的都懂,内家拳的发力都是以气带肢体的动,都是内力驱动的。所以谁站桩很辛苦,那就先停下来,可能是你的方法都错了。道家是很会享受的,他们不是受虐狂,他们一站桩可以半天,如果那么难受,何必自讨苦吃呢?天人合一了,人是会觉得很舒服的,而不是很别扭。所以,练气的人学中医很快入手,因为他可以感受到气的走向和变化。中医,都是要练气的,所以,气是华夏文明的核心,也是中医的核心。庄子说对了:万物通一气儿。这些都是基础,入门的。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点击下方文章题目,更多精彩不见不散... ...

易如反掌的易学智慧

正本清源,易如反掌

学“易”真的很容易

从自卑走向自信,从根本上了解中华文化!

抗击疫情中看清楚“对立与分裂”的西方文化。

易学统摄四海八方之学,回归文化自信之根本!

从残缺走向完整,文化人格的完整在工业化教育中无法实现

中、西医的“三观”能和吗?

大难兴邦,这次疫情我们读懂了一体之仁

《传染病》的神预测一点也不神

大灾大难面前,正是修心时

心学传统是怎样对待瘟疫的

一名西医的视角,有关西医与中医的思考

司马昭之心 路人未必知

临大事而不乱,才能保护好自己的家园

人在大病时,人生观都要改变;社会大病一场,是否也会改变?

没有任何一场灾难可以打败中国!

真正的修行,是透过身边的人来觉察自己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