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一 · 知古通今 | 周二 · 牧夫专栏 周三 · 风月同天 | 周四 · 观测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测 | 周六 · 茶余星话 | 周日 · 太空探索 编译:甘林 校译:遠山 真理 审阅:涂天宇 编排:张一帆 后台:李子琦 原文链接: https://www.nao.ac.jp/news/science/2023/20230302-alma.html 写在开头 最近微信推荐机制调整了,我们的推送时间改为每天上午的11:30,可能有些朋友会收不到我们的推送,大家伙儿别忘了给牧夫天文加上星标,以免错过更多精彩! ![]() 图片来源: 左图: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STScI/NASA)、太空望远镜欧洲协调设施(ST-ECF/ESA)和加拿大天文数据中心(CADC/NRC/CSA) 右图:ALMA (ESO/NAOJ/NRAO), K. Maeda et al. 通过ALMA望远镜的观测,发现在爆炸后一度变暗的超新星,现在在毫米波波长范围内再次增亮。这为理解双星系统中大质量恒星的演化提供了线索。 诞生时质量在太阳8倍以上的大质量恒星会在其生命的最后阶段经历超新星爆发。在经历超新星爆发之前,大质量恒星会因各种原因释放其包层。例如在双星系统中,受对方星体影响,其包层可在短时间内被剥离,从而被浓密的星际物质所包围。然而,由于这个时期非常短暂,因此直接观察包层的释放过程是困难的。 来自京都大学和日本国立天文台等机构的国际研究小组,关注了超新星2018ivc,这颗超新星被认为是在释放了一定程度的包层后爆发。从爆发后200天开始,该小组使用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望远镜(ALMA)对这颗超新星进行了多年的观测。结果,他们发现超新星在大约一年后的毫米波波长范围内再次增亮。研究人员认为,在爆发之前从大质量恒星释放出的星际物质环绕着这颗星,超新星在高速膨胀时与这些物质相撞,从而再次增亮。 通过将增亮程度和时间变化与理论模型进行比较,研究人员发现,大约在超新星爆发前1500年,从大质量恒星中剥离的包层部分分布在约0.1光年远的位置,形成了浓密的星际物质。这为了解大质量恒星在双星系统中如何放出包层部分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 这项研究成果以K. Maeda等人的论文“Resurrection of Type IIL Supernova 2018ivc: Implications for a Binary Evolution Sequence Connecting Hydrogen-rich and Hydrogen-poor Progenitors”的形式发表在美国天体物理学专业杂志《天体物理学快报》2023年3月1日的期刊上。 『天文湿刻』 牧夫出品 微信公众号:astronomycn ![]() M77的磁场 谢谢阅读 |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4-4 04:27 , Processed in 0.052883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