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天文公众号:wxastro QQ群:106022094(理由:天文) ◎肉眼观看 月全食是所有壮观天象中最容易观察的,因为它发生时间预报误差小,不若太阳般刺眼而对眼睛有危险性,比彗星或行星等大许多而无需动用望远镜才能观察,变化缓慢而不需神经紧绷地深怕错过任何景象,所以观赏月全食很简单,仅需凭借双眼,以最舒服的姿势、轻松观看月亮即可。 由于本次月全食发生时,月球是从地影的北半部通过,故以肉眼观看时,月球南方边缘的明暗与颜色变化会比北方边缘大;对于面朝东方站立的观测者而言,则是在月亮的右半边的变化会比左半边大。 面朝东方观看时,月亮升起时,左下角已经变暗,地影逐渐向右上方遮蔽月亮,之后从月面右上角离开。在食既至生光共约59.9分钟的全食阶段,可见全部进入地球本影的月亮呈现红铜色外观。但因时值傍晚,月球于17:27东昇后几分钟的17:34太阳才西沉,此时天空背景光还很亮,全食的红色对比较差,至18:23前后航海暮光终之后,虽尚有残馀暮光,但背景已够昏暗,全食月球所呈现的红色才比较明显,如第5页洪景川先生于2007年8月28日所拍摄的「月全食间歇摄影」影像所示;2007年8月28日的月全食,台湾地区所见亦为月出带食。 ◎望远镜与描图观测 可利用双筒望远镜(7×35或7×50)或摄录影机观察月亮。面朝东方时,初亏开始前可先注意观看月亮左下方边缘的变化;若是利用可追踪的望远镜观察月亮的话,在望远镜的画面中,则需注意月亮的东北方边缘(风暴洋一带)的变化。 如果觉得只做目视观赏,没留下任何记录很可惜,但又不会或无器材进行摄影,那么可尝试用描图与计时的方式来观测。可多複印几张月球表面全图,每隔10~20分钟在图上依观察结果描下月亮被食的程度、位置与颜色变化、光度变化等,以此记录月食发生过程。
由于从偏食到全食的阶段中,月亮表面的颜色会不断地变化,可能溷杂着棕色、红色、粉红色甚至些许的蓝色,观察颜色变化时可以利用色笔将所见的颜色描绘在图上,尤其是月面中心和月亮边缘的部分要特别留意。
可利用20世纪初法国天文学家André-Louis Danjon制订的月食光度标准,如下表,估计月全食食甚时刻的月球亮度(L),L愈小代表食甚时的月球愈暗。若观察到的现象会介在某两个等级间,可记录成2.5或3.4等,只要据实记录即可。
测定月球边缘或表面环形山等可供辨识的地形,与地球本影接触或分离的时刻。以目视方式进行这项工作的挑战性很高,因为精确度必须达到0.1秒的资料才有实用价值。如果要进行这项观测工作,必须事先熟悉月球表面各个地形特徵,并瞭解地影扫过月面的方向,比判定各个地形进入或脱离地影的先后顺序。这些接触计时的观测资料可以用来验证月全食初亏、食既、生光、复圆的正确时刻。 ◎摄录影 月全食摄影基本配备是相机、三脚架与快门线,挑选视野辽阔、没有路灯等光害干扰的区域,摄影效果会比较好。由于月全食过程中,月亮明暗变化剧烈,摄影参数需随时视情况调整。无快门线者,可利用脚架或其他物品固定相机后,开启自拍功能来拍摄,以免因手按压快门,让影像晃动而显得模煳不清。所有摄影项目均请关闭闪光灯功能。
将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相机镜头挑选稍广者较佳,于全食阶段将月亮调整于视野中,焦距调好,开大光圈,快门打开曝光10~20秒即可;由于本次全食时间长达50几分钟,使用数位相机者不妨多试几种曝光参数(光圈、快门、感光度等),一定可以拍到不错的照片。若想拍出更多的星星,可调高感光度,或以赤道仪追踪后加长曝光时间;若无赤道仪追踪者,曝光时间过长容易使星点和月亮拖成椭圆形而不够美观。 ![]() 月全食星野摄影。2011/6/16月全食,王为豪摄于垦丁。感谢王为豪提供授权给台湾区教学使用。版权归王为豪先生所有,如有需求,请迳洽王为豪先生。 ![]() 月全食星野,2011/6/16,周银王摄于台南七股。感谢周银王提供授权给台湾区教学使用。版权归周银王先生所有,如有需求,请迳洽周银王先生。
从月食初亏前至复圆后约3.5小时,将快门一直打开曝光,可以记录月全食的光度连续变化。拍摄月流迹须用广角镜头,且需先事前估算月亮从开始到结束的位置,将镜头位置调整好,才能在同一影像内容下整个月食过程。 ![]() 月全食流迹摄影。2007/8/28。台北天文馆/吴昆臻摄于台北天文馆第二观测室。版权为台北天文馆所有。
类似月流迹摄影,相机与脚架位置固定不动,但快门每隔10~15分钟固定开启一次,所以相机必须具有重複曝光的功能或事后以电脑美工软体予以合成;此外,还必须随月亮的亮暗调整光圈大小与曝光时间,详细资料可参考下表。 ![]() 月全食间歇摄影,2007/8/28,台北天文馆/洪景川、赵瑞青摄于台北天文馆顶楼。版权为台北天文馆所有。
利用长镜头或天文望远镜,或是摄录相机本身具有缩放功能(zoom)、可将月亮尽可能放大者来拍摄。调整好焦距,按下表曝光值进行摄影即可。 ![]() 月全食扩大摄影。2007/8/28。台北天文馆/林琦峰、李瑾摄于台北天文馆顶楼。版权为台北天文馆所有。
使用长镜头(约200mm~500mm)的相机,将其装设在赤道仪或摄星仪上,利用仪器追踪抵销地球自转所造成的星月移动,并利用重复曝光方式将每隔20-30分钟曝光一次,将月亮拍摄在同一张底片上。这种方式可以拍到月亮进出地球因影的景象,并藉以显示地影的大小与位置。拍摄前需先估算好食甚时刻月球位置,以此位置为底片中心。 ![]() 地球影摄影。1997/9/17,王为豪、杨正裕摄。感谢王为豪提供授权给台湾区教学使用。版权归王为豪先生与杨正裕先生所有,如有需求,请迳洽王为豪先生。 原照片与摄影资料请参考 http://www3.asiaa.sinica.edu.tw/~whwang/gallery/picutres/earth-shadow.html ![]() 月全食地球影。1997/9/17,周银王摄于嘉义熬鼓。感谢周银王提供授权给台湾区教学使用。版权归周银王先生所有,如有需求,请迳洽周银王先生。
关注“微天文”公众号,可使用以下方法: 1、点击文章顶部蓝字“微天文”关注; 2、在通讯录->订阅号页面点击右上角【+】,然后输入“微天文”搜索添加; 3、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 |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9 04:06 , Processed in 0.040592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