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边蓝字关注我们, 带给您不一样的宇宙奇观! 由于太懒最近期末刚过,加之在忙活远程天文台的事,这个公众号似乎已经咕了很久了.这次给大家带来的是我们的队长——刘卓楷同学的天文摄影故事。 本篇文章原载于知乎“谈谈天文摄影党都是怎么炼成的”问题下,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 以下是正文。 天文摄影党是怎么炼成的? 这就是我的故事。 我是一名天文爱好者,一名深空天体摄影师。今年是我入坑天文摄影的第5年。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的作品当选astrobin.com每日一图,并多次入选top picks榜单。在今年2月,也完全依靠天文摄影作品成为了视觉中国500px签约摄影师。 五年了,其实自己感觉过的真是很快。这期间也确实没写过什么总结性的文字,也该写写了。 我是2014年9月正式入坑天文摄影的。其实,我系统的学习天文知识也只是在2014年暑假,并没有多早。我爸是个天文爱好者,当年差点去了北师大天文系。小时候受我爸感染,也一直对天文感兴趣,但也一直没怎么培养。 到了14年夏天,我初二的时候,成天打游戏,学习成绩特别差。我的学校北京汇文中学,高中有个直升班,根据初中的成绩签人。我爸妈一直希望我能考上这个直升班,但是按照我当时的成绩,不用说直升班了,连能不能考上我们学校的高中都是问题。 我爸为了让我好好学习,不让我打游戏了。我同意了,但是吧,也不能光学习,得劳逸结合啊。恰好学校里有位负责管科技方面的关老师,也正好就是北师大天文系毕业的。我爸妈听说中考有科技特长生可以加分,天文恰好也属于里面的一种,我又对天文一直感兴趣,就让我跟着关老师学天文。 我的入门书籍和很多人一样,著名的《夜观星空》。这本书写的真好啊,我越看越对天文感兴趣,越看越觉得,星空、天文这东西,真是太神秘、太引人入胜了。 《夜观星空》里专门有一章讲天文摄影(虽然现在看起来那一章很多内容都有问题)。我其实从小到大,一直不喜欢别人给我拍照,更不用说让我给别人拍照。但在看那一章时,我真心被天文摄影的魅力所吸引了。我想大概是因为,我之前很喜欢那些漂亮的星空图,但我一直以为那些都是哈勃拍的,普通人根本不可能拍出来。看了书我才知道,原来我自己就可以尝试。 我爸在我学天文之前就买过一台望远镜,星特朗的127slt,一款带goto功能的经纬仪马卡。我妈为了平时旅游拍照用,也在之前就买了一台微单,索尼的NEX-5N.这两样东西就成了我的入门装备,估计和很多人都不太一样。 2014年9月30号那天,我兴奋地接上我新买的接环,隔着家里的玻璃,对着月亮,完成了我人生中第一幅天文摄影作品。 我在相机屏幕上看着月球表面那一个个环形山,给我激动的呀,这可是我自己拍出来的!(但其实虚焦很严重) 我当时也知道虚焦很严重,不过马上我就又有了机会。十一期间我去密云的家里复习,晚上休息时,就把望远镜和相机拿出来拍照。这回我啥都调好了,照片也是相当的清晰。在我看来没有任何的瑕疵。我马上发给了关老师,并且也得到了他的认可。得到别人的认可总是很开心的,但有时也不一定那么好,这个问题之后说。 但是吧,这些拍来拍去,都是拍月亮。我是不满足于只用微单拍拍月亮的。我更喜欢深空天体。在2014年10月18日凌晨,我又是隔着玻璃,对着M42,完成了我第一张深空摄影作品。 ISO12800,曝光时间1秒。快门声响起,相机的屏幕上出现了一个蓝蓝的云团,我当时哇的一声就叫出来了,在那一刻我完全不敢相信,这居然是我自己拍的。重点是,我当时惊诧于,这玩意真能拍出来。 我把这张图发到了天文吧上。不得不说四五年前的天文吧帖子的质量还是很高的,大神也很多。我发到贴吧上才知道,原来我拍的效果还不如用一个口径大点的望远镜的目视效果好。 不过好消息是,贴吧大神的冷水并没有让我的兴趣有任何缩减。我知道,127slt+NEX-5N这套设备很难拍好深空。焦比太大了,也没法跟踪,有场旋。我必须得换新设备。 我爸答应我,如果我的考试成绩达到年级前10,就给我买新设备。 于是,我此后学习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新设备的诱惑。那一段时间里,每天学习到晚上12点,就可以看到猎户座中天。在我家的阳台,打开窗子,恰好可以看见那一颗颗冬季亮星。每天晚上去看猎户座,感受着寒风拂面,就是我当时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光。 经过了大概一个多月这样的生活,我在那次决定能否进入直升班的重要考试中,考了年级第4。这个成绩意味着我100%会进入直升班,意味着我“保送”了,意味着我下个学期,都可以不用玩命复习了。我爸也如约给我买了新设备:信达小黑+heq5 在那以后,我基本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在了天文上。每天刷牧夫,看教程,鼓捣设备,看淘宝yy新设备,沉迷其中无法自拔。那时的我,一有机会就想观测,完全不顾什么光污染,视宁度,反正就是要拍,拍我就开心,虽然拍出来的图不怎么样,不过就是很开心。 寒假里爸妈又给我买了6d,彗差镜,导星器材。我也拍出了第一幅还行的照片: 拍这张照片的时候导星器材和彗差镜还没买 不仅仅是天文摄影,在整个天文上,我也是一路高歌猛进。我才学了半年的天文,就在2015年的CNAO拿了金牌。作为奖励,家长又给我买了信达星野赤道仪。后来收到高中录取通知书后,又奖励了我佳能爱死小白兔拍广域。写到这,我在天文摄影上就已经有了大几万的投入了,所以为什么说钱很重要呢。 倒腾设备绝不会到此为止。我发现我们学校真是个大宝库。关老师跟我说学校里有个素质特别棒的折射镜,说我想要用可以借走。我还在想是什么镜子,结果一看,是大名鼎鼎的超级摄星镜FSQ106ED. 圈内人士应该都知道FSQ106ED这台镜子是个什么水平。别看它口径只有106mm,但确是奇沉无比,算上铝箱得有十几公斤。记得当时我是冒着雨把它拿回家的,其实我有伞,但是怕箱子进水,伞给它打了,我自己淋了一身。 然而遗憾的是,这台镜子在我手里完全没出什么好片。我对这台106的使用,用暴殄天物来形容完全不过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当时每次出门观测,从来不在观测前,在家中先对器材进行测试,这直接导致我观测失败率很高,经常会出现到了观测地发现接环不合适没法合焦的尴尬情况,也会经常出现少带了什么东西的情况(因为没有在家里提前组装过,不很清楚哪些需要带哪些不用带),而且同样的错误还会经常犯。 106在我手中出过的最好的片也不过就这样 这里很有必要插播一个话题。2015年十一假期,是我给FSQ106ED这台镜子开光的一次观测。不过更重要的是,当时有好几个我的同学跟我一起去了延庆华海田园观测,而我们的天文摄影团队“昴星团摄星队”也就在那时正式成立了。 虽然有很多人喜欢美丽的星空照片,但天文摄影却毫无疑问是个十分小众的爱好。因此能找到朋友陪你一起玩,一定会给你很大动力去继续走下去。我的小学同学,摄星队的成员之一高绪博同学,我亲眼见证了他是如何从一个只有兴趣的小白,成长为能拍出这种照片的天文摄影师的。 不夸张的说这张图就是目前我见过的用650D+65Q拍出的最好的深空 因为天文摄影实在是太小众了,我一直怕我的这些队友只是因为跟我关系好,为了能和我玩到一块去,才玩的天文摄影,但自己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其实有一部分队友确实就是这样,我也完全能够理解,也特别不希望他们为了能和我聊得来而被迫干一些自己没啥兴趣的事,他们目前也离开了摄星队。 不过当我看到高同学积极地问我各种问题,认真地准备天文比赛,甚至自己创办了学校的天文社,自己说服学校领导买了锐星65Q的时候,我真的是特别欣慰,特别感动。因为这些让我知道他绝对不是为了和我玩一块去才学的天文摄影,他是真的有兴趣。 回到正题。由于我们中学天文社的经费实在是太充裕,这就让我不断地觊觎新器材,不断地想玩新领域。我的器材从heq5+小黑,到heq5+FSQ106ED+6D,后来学校又买了QHY22和信达F4大黑,还有CEM60-EC这种赤道仪。我的器材不断地变化,并且兴趣点也不断变化,一会想拍星系,一会又觉得窄带好看,一会又想搞便携设备拍广域,一会又觉得星野大片才是我要的东西。这就导致我其实哪个也没玩好,哪件器材也没调试到最佳状态,可以说完全就是在玩天文摄影器材,而不是玩天文摄影。 窄带,广域,星系,兴趣点不断变化,但哪个也没拍好 其实刚才叙述的这些,基本还都是有关于天文摄影的前期拍摄过程的。在后期处理方面,我的经历也是有些波折的。 国内在深空摄影的后期处理方面,一直没有系统的教科书。基本上所有的天文摄影爱好者,都是自己在牧夫这种天文论坛上翻教程,问问题,抑或是在QQ群里请教大佬。我当时也是各种看,虽然买了王为豪的《星野摄影》,但这本书的后期方面写的也不很系统。 大家都喜欢那种特突出、反差特高的图,都不喜欢噪声感,我也不例外。15年我在牧夫上看到了内酷大神的诸多作品,感觉很强,内酷大神也放了不少教程(虽然那些教程其实好多步骤都讲得很模糊)。此外受到了目前已经消逝的JP Tonemapping大法的影响,沉迷于GradiantXTerminator、拉低背景饱和度降噪等操作,并觉得自己技术相当牛逼。 当时处理出来的图大概是这个画风的,很抱歉放上来恶心大家,但我还是要放233 我把自己处理的图放到贴吧上,还极其乐忠于把贴吧上别人发出来的jpg图下下来用我的方法搞一搞再回复人家,还不透露自己用的方法,觉得是“保密科技”。那时候基本得到的评价也都是正面的,觉得我技术很屌很牛逼,我也因此十分膨胀。 但事实上,在我内心深处,我是觉得我的图不好看的。而且我很迷茫,因为那时我拿到一张图都完全不知道除了JP Tonemapping、GradiantXTerminator、拉低背景饱和度降噪等操作还能干什么,我完全不知道正规的后期处理应该怎么做。 这个时候 @小洛 是唯一一个站出来批我的人。 冬时大佬专门发了个帖子批判我,那个帖子好像叫“读书、天文、摄影,正确的态度与方法”,具体名字记不得了。里面列举了我的诸多操作,从头到脚批判一番。 我当时其实并没有觉得被人批了很丢脸,因为正如刚才所说,我内心深处确实觉得处理的十分恶心。而冬时大佬的图,确实是我想要拍成的样子。所以我当时没觉得有什么,立马就拜冬时大佬为师,学习天文摄影技术(不仅仅是后期)。 跟冬佬学习以后,自己确实觉得处理得比以前好看了。没那么多奇奇怪怪的操作,整个图片的各个方面也比之前正常了很多,虽然信噪比受限于曝光时间,但自己看着比之前舒服多了。对比一下,后面的是当时重新处理的: 冬时大佬是个很nice的人,他绝不会因为你技术菜而看不起你。对于你问的任何问题,他都会给你耐心的解答。在他的帮助下,我进步良多,知道了该怎样搭配器材,并逐渐掌握了有关于预处理、反卷积、降噪等诸多知识,也学会了PixInsight, MDL, SkyX等软件的操作。 我很感谢冬时大佬能在当时站出来,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一致地回复“膜大佬”之类的话。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得到别人的认可总是很开心的,但有时也不一定那么好”。如果当时不是没有冬时站出来批判我,我后来肯定也没法有这样的进步。 既然说到了天文摄影的后期,并且提到了内酷、冬时等人,以及若干的工具,我觉得我很有必要说一句:我一直不太赞同用“是否反映真实的宇宙”来衡量后期处理方法的对错。其实这些工具、方法都没有任何的好坏对错之分,图片是你的,你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最重要的就是你自己觉得好不好看,自己喜不喜欢自己拍的照片。如果你自己都看不下去自己拍的,那即使别人再认可又有什么意义呢?玩天文摄影,难道最重要的不就是自己开心吗? 我们抛开发明或推广这些方法的人的人品,只谈方法本身。内酷的方法我用了,但自己觉得很丑,也不能说明他的方法就有什么问题。人家自己处理的照片,人家自己也觉得挺好看,自己也开心,这就够了。我用不来他的方法,只能说明这方法不适合我。而我用很多人所说的“科学”的处理手段,确实自己觉得很好看,比我用其他方法处理的都好看,自己看着特开心,这才是我这么处理的原因,而不是为了要反映真实宇宙才这么处理。 我绝不会因为别人用了什么方法,我觉得特丑,就去攻击这个人的方法,去号召大家都不要用他的方法。大家各玩各的,自己开心就好,发到论坛上也是为了尽可能地让别人也因为看到了自己拍的照片而开心,你不认可也可能会有别人认可。在星空这么美好而纯净的东西下面,争个根本不存在的是非,何必呢? 但这里说的一切都是“抛开人品”。意思就是说,你用什么方法都可以,但是别人对你照片有质疑,你就得交代清楚怎么处理的。因为这不是方法的问题,这是诚实的问题,这是人品的问题。那些盗用别人作品的,明明是拼贴的却咬定自己是直接拍出来的人,根本不配在这个圈子里。 可能相比于很多天文摄影爱好者,我还是走了很多“弯路”的。虽然有着家里和学校的支持,买器材从来不是问题,但在器材的搭配及稳定性上,从来都不好。在后期上,方法也是经过比较大的改变。 但是我觉得,这可能对我也未必是坏事。可能很多人入门是要比我顺利很多的,上来就结识了很强的大佬,大佬直接就告诉他最有效的解决方案。但是呢,很有可能这些同好就只知道“要这样操作”“不能这样操作,因为会出事”但具体会出什么问题,出了问题有什么影响,自己就没那么清楚了。 然而我自己由于出过好多问题,前期后期上的都有。所以我现在知道怎么做能解决问题,怎么做没法解决问题,为什么没法解决问题。这样的好处就是,在夜晚观测的时候,无论是PHD,MDL,SkyX,SGP,ACP,报了什么错,我基本都能知道是啥问题,并且能马上解决,不至于耽误观测时间。 很多人玩天文摄影是抱着工科思维的,知道怎么做能解决问题。而我则比较喜欢刨根问底,所以这也让某些大佬感觉我很烦,因为老问些他们看起来特别傻的问题2333 但是有时候你问题问的多了,就会发现,很多圈内的“共识”其实也是有些问题的。 这里举两个例子: 1.很多人都说“相机的开关机会影响偏置图案”,一说是“单反会影响CCD不影响”,一说是“都会影响”。我刚开始也是接受了这个观点的,不过也一直没人能告诉我,为什么开关机会影响偏置图案,为什么单反有影响CCD没影响(CMOS和CCD在偏置图案上还有原理上的区别?)其实这些问题都很容易验证,自己拿相机做个实验就好了。后来我拿自己的佳能6D拍了几组偏置,事实证明开关机带来的影响和读出噪声带来的影响是同量级的,也就是说,你无法通过实验证明开关机对偏置有影响。在实际拍摄过程中,无论是chilescope的数据,还是我自己丽江远程台的数据,使用很久以前拍摄的偏置也不会影响校准。不过,你硬要每次开关机都拍,显然也不会对校准有什么影响。 2.关于电调焦的回差。某群里有人说,使用电调一定要准确测出回差,除非你用的是SGP。当时看到这个结论的时候还不太了解SGP,心想是什么高端算法能消除回差影响。事实证明无非就是prefer-in的设置,各种对焦软件也都是一样的,回差也不需要精确的测出来是多少步,只要你填写的回差大于实际回差就可以了。 继续说回我的天文摄影之路。 我其实从学天文开始,就知道自己未来肯定会从事和天文有关的工作,并且也一直把北大天文系定为我的目标。 我有幸在高一,通过北京市青少年科技俱乐部项目结识了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韩金林研究员(韩老师真的是很强啊,南仁东先生的师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等奖获得者,在我后来接触到的天文研究人员中,没有一个不认识他的),在他的指导下做了一个天文小课题。 北京有很多这种高校或科研院所的教授指导中学生做科研的项目,比如“翱翔计划”“英才计划”等等,还有我们这个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旨在大手拉小手,让中学生体验科研,培养未来科学家。但是这些计划中大多数老师都很忙,参加这些计划的中学生大多可能也对科研兴趣不大,是觉得这可能对高校自主招生有用才参加的。因此很多老师都基本不管这些中学生,要么就是让自己的研究生带他们,选题也是基本就是自己在做什么就让学生跟着做点东西就完了。 不过韩老师不一样。他个人虽然涉猎很广泛,但主要还是射电天文、银河系磁场这些方向。不过他没有让我跟着他做这些,而是看到我特别喜欢天文摄影,就建议我做一个和矮星系有关的项目。韩老师给了我两篇论文,是有关国外科学家利用业余级望远镜搜寻矮星系的,说这个东西我完全可以做。我一看,不就是拿着业余望远镜对星系疯狂曝光然后测个光吗,这我确实也行(逐渐膨胀),于是决定接受挑战。 整个研究过程中,韩老师没有像很多其他老师那样,直截了当的告诉我做什么,多是给我一些资源上的帮助。比如我16年暑假去明安图观测站拍星系,韩老师帮我联系了站里的住宿,比如我电脑贼垃圾死活装不上测光软件,韩老师帮我介绍了个学姐帮我弄,比如告诉我ned,ads这些网站什么的。 找矮星系还是没我想象的那么容易的 由于当时水平十分捉急,虽然在明安图的那一周奇迹般的全晴,但是却总共只累计了11个小时的曝光,而且FWHM贼高,深度完全不够。 NGC 6946 后来17年寒假,租用了冬时大佬他们公司在美国的远程天文台,对着M8182曝光了24个小时,这也是我有史以来曝光时间最长的图。不得不说远程台比野战真是稳定太多了,质量真的没法比。这张图深度还差不多够。 后来马马虎虎,运气也算是比较好,在图里找出来俩光度和有效半径都跟那篇文献里的差不多的星系,把论文弄出来了。 我用这篇论文报名参加了第17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幸运的获得了一等奖(最重要的是奖金有两万,我终于可以自己买CCD了) 更关键的是,这对我后来自主招生起了巨大的作用。因为这个奖,符合了北大自招招生简章上“具有科技创新潜质”那一条,直接给我免了爆难的笔试,面试部分就让我讲我的研究。最终面试我发挥的还不错,北大给我降了40分。 这时候戏剧性的情节出现了,我高考却只考了647分,比我日常水平低了20多分。不过看到那个分数我是一点也不慌,因为在出分之前先知道一本线比17年降了5分,而17年北大分数线671分,我这647+40岂不稳得一批。 结果看到一分一段的排名的时候就开始慌了。我这分数加上40分是687分,全市拍220多名。清北那一年共招268个人,差不多北大占40%的名额,清华60%。所以虽然还是在这个范围里,但如果这一年好学生报考北大的更多,那么很可能北大分数线就比687高,清华比687低,就凉凉了。 当时也是赌了一把,因为我手握四个学校的降分,除了清华给的20分加上也肯定上不了以外,剩下的北师(给了25分),北航(给降到一本线)都是稳稳能上的,但在志愿填报表上自主招生那一栏只能填一所学校,也就是说不能说你加40分没上成北大,加一本线还能上北航。你要是加40分没上成北大,那你就只能用647分去选学校了。当时也在犹豫是赌一把北大还是稳一把北师/北航,最终决定还是赌一把。 好在最终北大的分数线是686分,我一分绝杀了北大,成功进入了我梦寐以求的北大天文系。 高二高三那段时间里,我逐渐明确了下来我究竟想拍什么片。我想了很久,最终还是选择了以星云为主的深空和广域深空。因为我觉得拍星系对器材和环境的要求太高了,而且拍的再好也是被哈勃全方位碾压。但是拍星云的话,尤其是广域深空,还是可以不被全方位碾压的,因为哈勃没那么大视场 不过因为要准备高考,所以那段时间没怎么拍摄。16年在明安图拍了一些广域,但拍的也都比较一般。17年为了课题拍的M8182还是不错的,也是我第一张登上《天文爱好者》的图。 高三之后的那个暑假,我和小伙伴高绪博又去了趟明安图,这回拍了不少还算可以的片子。在此期间,我们两个也共同创立了我们摄星队的公众号:昴星团摄星队。可以说暑假我在天文摄影上的进步和收获还是蛮大的。 天鹅座广域深空 加州星云与昴星团广域深空 银心广域 仙王座广域深空 上了北大,如我预想的一样,没什么人玩天文摄影。我去了青天会,上来就是摄影部的部长。不过这段时间我却知道了智利望远镜这个神仙玩意,租用智利望远镜的半米牛反,拍了不少图,比用自己的望远镜强太多了。我也靠着这些图拿到了视觉中国的签约摄影师。 NGC 2264 圣诞树星云 M83 南风车星系 现如今,基本就是偶尔出去连玩带观测,用用远程台,写写公众号。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暑假,昴星团远程天文台就会在丽江落成了,我也终于会有自己的远程台了。 我必须承认,我的天文/天文摄影之路上,到目前为止,都是一片坦途,可以说没有遇到过任何大困难。没有北大《星空日记》里所呈现出的家庭反对,同学嘲笑,我所收到的都是家人的全力支持和同学的崇拜,老师的鼓励和夸赞。即使是在中途有人给我泼过冷水,那我觉得也都是让我变得更强的忠言,完全不能算是啥阻力。 我不想去刻意营造出一种可能更为传统的“逆风翻盘”的天文之路,我得到目前的这些的过程,就是比很多人都容易太多了。所以我一直认为,我在天文这方面没有任何过人的天赋,我目前所完成的一切,都是是个正常人就能在我这个环境下完成的。 不过我想说的是,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我对天文的热爱。如果硬要说我有什么天赋,那就是我对天文的兴趣。兴趣是我能走到现在的核心驱动力,当然没有钱没有支持肯定是不行的,但兴趣是绝对的核心。 所以如果要问我这个天文摄影党是怎样炼成的,只能回答一个词的话,那肯定就是兴趣。所谓钻研精神,那其实也是来源于兴趣。而钱,即使你没有,你也会为了兴趣想办法去挣。但如果你没有兴趣,我觉得你是不可能成为天文摄影党的。 END |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11-22 01:12 , Processed in 0.051876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