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火星磁场消失之谜:巨型小行星碰撞

[复制链接]
张紫恒 发表于 2009-5-15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北–廊坊 联通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据国外媒体报道,日前,科学家最新研究称,多次特大小行星碰撞火星事件最终导致火星的磁场彻底消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科学家解开火星磁场消失之谜
  最新研究显示,特大小行星碰撞导致火星磁场消失。如图是乌托邦陨坑,其直径为3.3公里,形成于41亿年前,科学家推测该陨坑是第五次小行星碰撞形成的,火星磁场也是从此消失   基于当前火星表面较大陨坑的存在,科学家认为在火星早期几亿年的时间段中先后遭遇了至少15次特大小行星碰撞,每次这样的小行星碰撞杀伤性足以杀死地球表面上的恐龙。近期一项最新计算机模拟显示,火星磁场可能在遭受四次特大小行星碰撞之后就变得十分虚弱,最终在遭受第五次小行星碰撞后,火星磁场就彻底消失了。   美国马里兰市约翰-霍普金斯应用物理实验室研究小组成员詹姆士-罗伯茨(James Roberts)说:“第五次小行星碰撞形成了现今火星表面直径3.3公里的乌托邦陨坑(Utopia crater),其历史可追溯至41亿年前。很可能前四次小行星碰撞就已基本上摧毁火星磁场,第五次的小行星碰撞作用力就如同‘压断了骆驼后背的稻草’一样。”   地球上拥有磁场是由于热量在旋转熔化内核和冷却地幔层之间传输,其间的温差将有助于形成“发电机效应”,从而维持磁场的持久稳定。但是太阳系首次形成时经历了一段混乱时期,称之为“后重轰炸期”,期间一些较大的形成行星的残留物碰撞轰击在年轻的火星、地球、金星和水星表面。   罗伯茨称,正值“后重轰炸期”,火星表面上的乌托邦陨坑形成,大致在相同时间火星磁场完全消失。这项研究报告详细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上。依据这项最新计算机模型,乌托邦陨坑注入了大量的热量进入火星地幔层,彻底地减少了磁场形成的温差。他告诉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新闻频道记者说:“如果地幔过热,将无法直接有效地冷却火星内核,因此也会产生磁场。”   没有磁场保护,火星将暴露于太阳风的完全灼烧下,太阳风是太阳喷射的持续带电粒子流,它将缓慢地侵蚀火星大气层,直至将大气层削弱成仅包裹着气体残留物为止。随后恶劣的气候变化将很快到来,从而促进火星表面逐渐转变成现今的荒芜模样。   罗伯茨称,虽然类似的小行星碰撞产生的破坏力也足以摧毁地球磁场,但要摧毁地球磁场,还需要比火星上遭受的更巨大的小行星碰撞。   地球地幔厚度是火星地幔的两倍,并且地球内核的搅动更加频繁,因此很难摧毁地球上的磁场。金星也缺少全球范围的磁场,但是科学家们认为这是由于金星地幔较干燥和僵硬,因此很难导致热量流通循环。
活动星图 发表于 2009-5-15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哪个白吃科学家说火星磁场彻底消失。。。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gohomeman1 发表于 2009-5-15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宁波 电信
我是搞不懂,类地行星的磁场应该是Fe-Ni内核旋转产生的吧,这不是很简单的永磁体模型吗,与温差发电产生磁场有什么关系?当然,火星本身小得很,又离小行星带这么近,被大量小行星轰击自然多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gxnn007lxc 发表于 2010-8-25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南宁 电信
直径才3.3公里应该不可能,33公里我才信。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Europa 发表于 2010-8-26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上海 联通
第二张图是木卫一Io啊,怎么配到这个文章里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牧夫币 +3 收起 理由
gohomeman1 + 3 貌似说得在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11-25 00:05 , Processed in 0.047840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