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关于体视显微镜和普通显微镜,在数码摄影方面的区别

[复制链接]
越岭 发表于 2010-11-13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电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本帖最后由 越岭 于 2010-11-13 22:56 编辑

刚玩了几天普通显微镜的数码摄影,用23.2mm转接环的这种。网友推荐用体视显微镜可能效果好。我网上查了下体视镜的原理和特点,从数码摄影的角度来分析这些特点,大家帮忙看看是否有错误的理解:

1. 双目镜筒中的左右两光束不是平行,而是具有一定的夹角——体视角(一 体视显微镜般为12度---15度),因此成像具有三维立体感; 这一点对于数码摄影并无帮助
2. 像是直立的,便于操作和解剖,这是由于在目镜下方的棱镜把像倒转过来的缘故; 这一点对于数码摄影也并无帮助
3. 虽然放大率不如常规显微镜,但其工作距离很长; 用降低倍率换取工作距离,普通显微镜也可以做到
4. 焦深大,便于观察被检物体的全层。 同样是用降低倍率换取工作距离
5. 视场直径大。同样是用降低倍率换取工作距离

最后3点其实都是用牺牲倍率来提高成像效果,我注意到体视镜的物镜倍率通常都很小,一般是2-4倍,这就一口气解决了工作距离长、焦深大、视场大的问题。然后加大目镜的倍数来取得更高的放大倍率。但利用转接环来数码摄影的话,目镜都要被拿掉的,也就是说,只能靠物镜的2-4倍的放大率了,似乎放大倍率并不够。

我目前的普通显微镜有4个头,分别是2.5x、10x、40x、100x,实际使用发现利用2.5x的时候也是工作距离长、焦深大、视场大,那么是否在数码摄影的情况下,体视显微镜和普通显微镜并无区别呢?请高手指教
robotqyh 发表于 2010-11-13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上海 电信
你说的都没错,摄影方面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倍率上的区别。

体视镜在肉眼观察的时候效果很好,很立体。  生物显微镜也有长工作距离的物镜(高倍),不过价格比较贵。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越岭 发表于 2010-11-13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电信
谢谢,今天比较了下反接镜头+双阳环,感觉还是用反接镜头的效果好一些,四周没有暗角,通光亮大。可以达到10倍物镜的效果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花飘飘 发表于 2010-11-13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楼主分析很好,学习了,而且我也比较认同且同问,
另外因为我的三目生物显微镜的三目拍摄目镜丢失,所以“但利用转接环来数码摄影的话,目镜都要被拿掉的,也就是说,只能靠目镜的2-4倍的放大率了,似乎放大倍率并不够。”也是疑问重点。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越岭 发表于 2010-11-13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电信
哈,不好意思,我打错了。你引用的这句话,最后一个应该是“物镜”
“但利用转接环来数码摄影的话,目镜都要被拿掉的,也就是说,只能靠物镜的2-4倍的放大率了,似乎放大倍率并不够。”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摇光_7 发表于 2010-11-14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我不认为反接镜头的分辨率可以支持10倍。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lwy0319 发表于 2010-12-6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安乐山 发表于 2010-12-11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电信
看得云里雾里啊  说直接点 到底哪个适合摄影呢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邯郸学步 发表于 2010-12-12 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邯郸 电信
分析的很好,学习一下啊。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1-10 07:55 , Processed in 0.09303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