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爸”教育过犹不及
编者按
针对同一新闻事件,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观点。对“鹰爸”的教育方式,社会各界褒贬不一。为此,我们选取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希望这种交锋和碰撞,能够带来更多思考和启示,促进教育理念和方式的真正转变。
飘着雪花的天空,大雪覆盖的街道,几乎全裸的、瑟瑟发抖的孩子,带着哭腔的“爸爸抱抱”——这些元素勾勒出“鹰爸”育儿的经典画面。在国内多个网站,这个训练孩子深冬裸跑的另类育儿视频正被网友围观与热议。即便画面背后还有更充分、更具说理性的解释,仅就这种行为本身而言,还是带着某种施虐的意味。
“鹰爸”反对娇宠育儿的“熊式”教育,推崇“几乎残酷的鹰式教育”。除却训练孩子在零下13度的深冬裸跑,他的育儿经里还有其他极限训练,比如“连续14天、每天10公里的拉练”、比如“让孩子爬进轮胎,再从六层楼高的山坡滚到谷底”。虽然“鹰爸”强调这些训练都有“绝对安全”的前提,以及智商、体能双丰收的结果,但将这些与四岁孩童联系起来仍让人心有余悸。在《新快报》正在进行的一项调查中,近七成的网友不认同这种极端教育方式,只有不到一成人予以支持。大多数评论者的态度可以这样概括——接受“鹰爸”作为教育的个案出现,但认为其不具普适意义。
任何教育都应遵循一种适度原则,即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目标等要素都应处于一种Hexie自然、符合成长规律的状态,并以人的健康全面发展为旨归形成最优方案。即便“适度”并不意味着能找到一个“施朱则太赤,著粉则太白”的黄金平衡点,不同的人对“适度”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但一个合理的区间肯定是存在的。公众的上述投票和评论在某种意义上就勾画出了这个区间的边界。再强调孩子的情况多么千差万别,也并不意味着“好”与“坏”、“过”与“不及”、“积极”与“消极”的标准是完全相对的,否则所谓教育心理、教育规律从何谈起?
对四岁孩子的教育训练应该与其体能、智力、理解认知能力、接受能力相符合,并遵循其自身的个性和兴趣因势利导,这就是“适度”。打破了这个原则的极端路径都蕴藏着很大的危险,因为可能带来的心理影响短期内无法评估,也没有规律可循。从这个角度讲,揠苗助长的“鹰式”和过分娇宠呵护的“熊式”并无区别。另外,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也应适度谦抑个人意志和个人理想对孩子的影响,以便与孩子的选择和兴趣形成合理博弈,而不是将孩子完全变成自身教育理念的实验品。
哈佛大学前校长萨默斯在与“虎妈”蔡美儿的辩论中曾说,“人平均有1/4的时间处于孩提时代,这个时间很长。在这18年当中,尽量让他们感到幸福,这很重要。”这种“幸福感”肯定要由成年后的孩子自己评估,现在就总结这种教育的红利更像是家长自说自话,而且明显为时尚早。(刘文嘉)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