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所列举之过程、方法和结论,不代表科学,不代表专业,也不代表严谨, 只是纯粹对手头上的这块滤镜的个人观感和为了解决自己想了解的情况所做的试验,仅供参考。
事实再一次证明,我是个彻彻底底的拖延症党!
也无情地揭示了,码文字真不是我的强项这一残酷的事实。。。。
一、滤镜观感:
1、关于外观: 这块滤镜给我的第一印象其实是相当不错的, 圆润厚实,车工到位,刻字清晰不留边隙瑕疵, 无论是观感还是质感上都显示出相对较高的做工水平, 拿捏在手上的感觉也相当不错,可以说在我仅有的几块国产滤镜当中是造工最好的一块了。
2、关于螺纹和螺纹距:
为什么我要谈及这个问题?因为它真的很影响使用! 因为我有一个常用的匹配高桥系列器材用的滤镜接环,目前大部分国产滤镜都会卡在它上面。
目前,比较常见的两种器材接环及滤镜配接的螺纹间距为0.75mm和1mm,
而照顾到不同品牌器材之间的通用性问题,0.75mm的螺纹间距成为一种主流,一般厂家基本也就按照这个标准生产的为主。 但遗憾的是,这个标准只对螺纹的间距作出了要求,而似乎没有对纹坑的深度作出规范。 于是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厂家就产出了不同纹坑深度的螺纹了。 虽然这个变化一般是很轻微的,但是深浅的不同就往往造成的螺纹的峰谷之间形成的“V”字结构的张角不同, 于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就变相造成了螺纹间距的改变,而至螺纹过度紧密使滤镜不能充分旋进滤镜座。 往往这种现象会随着厂家设计的螺纹圈数的增加而更明显。 其实不是说紧密不好,而是过度紧密了,就过犹不及了。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说了那么多其实是为了告诉大家,宇隆在这方面做得不错。
首先必须说的是,Astronomik的做工是我目前用过的所有滤镜里面最好的,因为我觉得用它来做参照可以算有代表价值。 可以看出,螺纹数为4圈的宇隆UHC的纹坑和螺纹数为2圈的Astronomik UHC的深度基本无异, 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两者的匹配性也相近,均可以自由顺畅地拧进我的滤镜框。 这点在使用上我是非常满意的。
3、关于镀膜:
根据厂家提供的波段及通过率曲线图可以看出, 这块滤镜对光线的控制还算是比较吸引的,这个在后来实拍过程中也印证了这一看法。 (如果大家不知道图示的两个波段干嘛用,那么对比下面的光谱图即可得知它允许怎样的光线通过了。)
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也会充满骨感。
虽然数值上表示它很不错,但是现实工艺上,它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目前发现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这块滤镜的镀膜在靠近滤镜框边沿的位置会有一圈“退膜”(我不知道是应该如何称呼)现象。 研究了一下其产生的原因,可以排除滤镜框壁的反光造成的, 估计可能是装框后再镀膜(好像这种工作流程不太合理)又或者是切割的时候造成的边缘退化/掉膜? 不懂这方面的知识,就不好乱说了,只是猜测一下而已。 下图显示的是相同条件下,不同光照角度两块滤镜的表现(左为Astronomik UHC,右为宇隆UHC) 从图示效果可以初步看出它的光线通过表现,可以说虽不如Astronomik UHC,但表现也相当不俗了。 但同时也能明显看出宇隆UHC边沿问题的存在,但对拍摄效果有否影响和有这样的影响,就需要进一步实践了。
二、实拍测试
从滤镜到手到现在大概已经超过半年了,一直没有拍过啥,甚至连测试都几乎完成不了,哎。。。。
这段时间除了为了生活不断的忙忙忙以外,也一直没有什么适合外出拍摄的好天气,哎。。。。 神器开光定律,你懂的。
第一次体验是在自家那个惨不忍睹的破落阳台进行的,趁着短暂的好天气,算是给这块滤镜开了个光。
主要情况如下: 测试时间:2013年2月13日 约21:30-23:30 主 镜:BORG101ED(D=101mm,F=640mm) 相 机:CANON 5D MARK II 赤道仪:TAKAHASHI EM10 导 星:Q5 + PHD(没有对极轴,粗略对比放置赤道仪后靠导星跟踪) 环 境:。。。。自己看图吧。。。。
其实要是有个大宝那样的天台,那是大有可为的事,遗憾的是我的阳台……
只能目视天顶到东南方低空的天空,要是放上器材的话,能触及的区域就只剩东南方了,但更遗憾的是…… 对面还有一盏及其霸道的路灯,距离10米,高高照样我战斗! 由于好天气的时间实在太短暂了,本次体验未能测试更长时间曝光及更多组合, 只是作了未使用滤镜的60秒样张以及使用滤镜后的60秒和120秒各数张的简单测试而已。 下面就不多说了,大家直接看效果图好了。
1、猎户座大星云(M42)
5D2+BORG101ED,ISO3200,60秒单张,未使用滤镜。原图缩小至长边2000像素。 从RGB柱状图可以看出,在这样的光害条件下,以ISO3200在拍摄60秒之后已经几乎接近曝光极限。 而此时图像几乎没有什么反差可言,且星云中心过暴比较厉害,周边也没有什么细节。
2、猎户座大星云(M42)
5D2+BORG101ED,ISO3200,60秒单张,使用宇隆UHC。全图缩小至长边2000像素。 使用滤镜后效果非常明显,除滤除多余光害外,背景也被有效压暗,星云反差明显,细节也丰富起来。 更重要的是,从柱状图可以看出,这样的条件下还可以增加数级曝光。
3、猎户座大星云(M42)
5D2+BORG101ED,ISO3200,120秒单张,使用宇隆UHC。全图缩小至长边2000像素。 增加一倍曝光后星云累积了更丰富的细节,背景也开始轻微泛白。但是这完全不需要担心,曝光明显还可以接受更多。
本来还想作更长时间的曝光测试的,但无奈然后云就来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4、对星点的压制能力:
通常我们使用滤镜,除了为了减低光害对拍摄的影响以外, 更重要的一项是利用滤镜对光的控制缩小星点,提高星云的观感,这一点对那些位于银河中的目标尤为重要。 试想想,如果你拍完一个星云目标之后,抢了眼球的却是密密麻麻而又肥大程亮的星星的话, 此刻眼前会不会犹如一万头草泥马飞奔而过一样呢 。 所以,如果能在前期有效的压制星点的话,后期对图像的优化处理自然就事半功倍了吧。 当然,星点的控制跟很多因素有关,比如说曝光时间的长短、导星的精度、环境透明度、视宁度等等。 但在相同条件下,宇隆这块UHC对星点的压制能力,我也是比较满意的。 以下是相同环境下一分钟曝光情况的星点对比:
三、体验感受
开始的时候好像很多话想说,但是忽然又好像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不过总括来说,对于一块滤镜,大家要纠结的无非就是两个问题吧:其一就是买不买,其二就是卖了能干啥。 对于买不买这个问题,我想不用多说了。 如果你不是在完全没有环境光害的地方,那么你必定需要一块滤镜。 目前主流的P2,CLS,UHC等类别都是不错的选择,UHC相对前面另个较为轻度的滤镜去光害的能力强一点。 至于买来干什么嘛,上面都明摆着有效果给你看了。 如果你有一台相机,又不想跑太远到野外,又想把那些发射星云(尤其是红色的)拍得更漂亮,那这块滤镜也一个你不错的选择。
好吧,以上变成广告了,最后总结一句吧:
由于还没用改机和CCD对这块滤镜进行对比测试,就目前的使用效果和我自己的经验来说,这个滤镜滤除光害的能力比较强, 而且针对没有改机的单反相机来说,其优化效果也相当明显,在红色可见光波段有效增强之外,蓝绿两色也相对平衡, 最后出来的图像色彩相对饱满,后期也相对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第一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