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meteorobs 于 2014-1-19 03:05 编辑
2014年1月16日的出版《今晚报》用了将近整版的篇幅,特别推出了对天津天文爱好者群体的专访报道。
下面是结合文字报道的更多配图版:
2014 年 1 月 16 日 星期 四 今晚报
作者:何美嘉 马成
本市(天津)有这样一群80、90后追“星”族,与同龄人不同的是,他们追的可不是影视明星,而是真正的星星。这些年轻人对各种天文星象情有独钟,并经常活跃在“牧夫天文论坛”上或结伴到户外进行天文观测。观星象、探讨天文知识是他们最大的爱好。
天文爱好者于2014年1月4日在宝坻观测今年第一场流星雨——象限仪座流星雨后的合影。
自幼痴迷天文 骑车提前踩点儿
上周末,笔者与这群天文爱好者中的几位骨干成员约在海光寺附近的一家快餐店见面,这里也是他们经常小聚的场所。其中一位衣着朴素、略显羞涩的年轻人正是团队的发起人马强,他被队员们称为“灵魂人物”。身为标准的80后,马强自幼喜好天文学,目前已有百余次的观星经历,对于天津适合观测的地点,早就了然于心。当初,为了寻找这些场地,马强经常骑着自行车提前“踩点儿”,最远的一次,他和队友竟然骑行到宝坻县的北杨码头。
集体活动之前的小分队骑行考察
有时,甚至要提前露宿一宿,以便充分考察当地是否适合整夜观测。“观星最好选择空旷和黑暗的场所,市内各种光源的干扰会使观测效果大打折扣。观测地点也不宜靠近水库,因为水雾、结霜等现象会影响观测质量。”马强深有体会地告诉笔者并推荐了天津的几个观测地点,“市内观测条件相对较好的要数水上公园和长虹公园。野外观测地点我们通常选在北大港、静海及蓟县等地。”
2001年狮子座流星雨观测现场,摄于天津东丽湖。
图中身穿绿色迷彩裤的就是MQ同好。
当年我们的装备还比较简单,没有防潮垫,地上铺的是最普通的塑料布......
从2001年开始组织天文爱好者进行天文观测至今,固定参加活动的人数在三四十人左右,最多时能达到一二百人。但追溯到十余年前,马强第一次看流星雨时却是独自一人,“那是在1998年时,本来和几位同学相约一起去看狮子座流星雨,结果他们没待多久便挨不住冻纷纷回家了,最后只剩下我自己一直看到凌晨五点钟。当时气温大概是零下10度,带去的咖啡一会儿就变成咖啡沙冰了。”马强打趣地说。第一次实地观测,他凭借肉眼竟然看到了100多颗流星,这让他兴奋不已,从此便迷上了观星这项活动。
“牧夫天文论坛”天津版块部分骨干成员路边天文活动现场合影
左起:南开天协老会长兔子姐姐、胖哥、MQ、天津中学首任天文社长马晓耘
志同道合共赏星空各有所长分工明确
2012年双子座流星雨活动当晚,胖哥(右)与师大李拓同学(左)
在活动现场为大家献上相声小段。
团队里人称“胖哥”的徐金桐,从小就对电视台播放的天文科教片感兴趣,2000年在科技馆上天文课时与马强相识,便一起参加各种天文活动,2005年他正式开始野外观测,成为了团队的核心人物。有时观星的过程很漫长,“胖哥”会讲一些小笑话活跃现场气氛,是队里的“开心果”。同时,他和马强还肩负着在路上为观测队伍打头阵及押尾的任务。此外,“胖哥”的天文知识储备也相当丰富,“一年中,冬天的星空最好看,其中东面的猎户座最闪亮。春天更适合欣赏狮子座和大熊座。夏季观测天蝎座和人马座都是不错的选择。飞马座和仙女座的一颗亮星组成的四边形是秋季星空的代表。”说起星座,“胖哥”如数家珍,仿佛一部星象活字典。
图为2012年象限仪座流星雨观测结束后的清晨
张子尧同好与一只偶遇的猫头鹰的温情合影。(毛毯由MQ同好友情提供)
爱好摄影的张子尧,自2010年加入团队后便挑起观星活动照片拍摄的重担。“这是我这些年用单反相机拍下的银河、流星雨、星迹的照片。”张子尧把这一张张美轮美奂的星空照片拷贝到手机里,便于随时欣赏。照片中的星空虽然美丽,但拍摄时的辛苦却鲜为人知,“为了拍流星雨,有时需要连续拍摄数个小时,通常拍数百张照片才能捕捉到一颗流星划过夜空的美丽瞬间。
宝坻观测地的北天星迹
把相机设定为延时拍摄后,静静等待一晚,才能记录下星星运行的轨迹,也就是‘星迹’的照片。回来整理这些照片,把它们上传到网络与更多同好们分享时,成就感油然而生。”
2014年1月4日凌晨象限仪流星雨观测现场,躺椅上的崔明浩在做观测记录
今年刚刚加入的90后小伙儿崔明浩,同样自幼痴迷天文,读大学时就是天文社的成员,目前已有七八次的野外观测经历。观测今年第一场流星雨时,他和马强配合记录数据,分工明确才能得到更精准的数据。其中,流星的流量、流速、亮度、颜色和群属都在他们的记录范围内。
艰苦与欢乐交织 仰望星空放松自我
2012年英仙座流星雨极大之夜,剑指银河的超亮火流星
观测流星雨时,需要长时间在星空下守候,流星出现瞬间的那种激动心情,正是这种天象最大的魅力所在。爱好者在观测时所做的记录也会对天文学研究有很大帮助。“有时出现的明亮火流星(亮度超过金星)如同照明弹一般将大地照亮,去年双子座流星雨期间,有位爱好者看到地面突然间被照亮了,猛然抬头,发现流星虽然已经消失,但它烧蚀的痕迹依然在空中停留了十多秒种。这种现象称之为流星余迹。”马强激动地说。
2001年狮子座流星雨大爆发之夜出现的超亮火流星之后的余迹
持续了近20分钟才逐渐散去。
虽然流星雨在人们的印象里往往充满了浪漫的色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有一年,一位小伙子听说有流星雨出现,便马上拉着女朋友报名参加观星活动,他准备好烟花、玫瑰就等流星划过天际时向女友求婚。无奈天气寒冷,他们还没等到流星雨出现,就已经冻得回去了。”马强告诉笔者,冬天在郊外观测流星雨时,观测者要多穿几层衣服,注意保暖。夏天则要格外小心蚊虫叮咬。
2012年双子座流星雨观测活动时的野外烧烤环节
观星条件固然艰苦,但队员们仍然执着地坚持这一爱好,常常苦中作乐、乐此不疲。在郊外观测时,他们会一起搭帐篷、吃烧烤,用带去的小音箱播放音乐,烘托气氛,让等待流星的漫长过程变得十分有趣。
“躺在地上,仰望浩瀚的天际,与星空融为一体的感觉真是妙不可言,好似在太空中遨游,也是一种很好的减压方式。”
2010年双子座流星雨观测现场,冒着严寒观测的爱好者们。现场环境温度-12度,
再加上4、5级西北风后体感温度接近-30度。
每当有特殊天象出现前,马强都会通过QQ群、微博等平台发布消息,召集市民以及高校里爱好天文的学生一同观测。他们在观测前还会进行相应的讲解,为爱好者普及更多的天文知识。
团队成员为市民们普及天文知识,2009年4月摄于银河广场。
观看新年第一场流星雨 平常心欣赏才会不失望
说到天文观测,似乎总少不了精密的高倍望远镜。实则不然,如流星雨的观测用肉眼就能直接看到。“今年1月4日,我和崔明浩在宝坻目测了新年第一场流星雨——象限仪座流星雨,90分钟内用肉眼看到了150多颗流星。最多时一分钟内看到5颗,还有多次同时出现几颗流星的情况。还好有小崔在一旁帮忙记录数据,不然真是要手忙脚乱了。”
2014年1月4日凌晨象限仪流星观测现场,图中拍到2颗流星
马强介绍说,观测流星的自然条件包括天气、月光干扰以及流星雨极大的时间三方面。“观测效果受天气、环境的影响都很大,有时定好的观测计划,遇上阴天下雨也只能取消。此前,一些媒体对于流星的宣传有些夸大,预报的流量并不代表一定都会出现,而且如果是在市区内观看,肯定不如郊外的效果理想,和期望值的差距很容易让普通观测者对流星产生失望的情绪。因此,建议大家抱着平常心去观测。”
北京和天津的城市夜景。在一百多公里之外的蓟县八仙山顶峰上都清晰可见。
2013年10月3日凌晨摄于天津制高点——八仙山聚仙峰。(海拔1052米)
最后,马强强调光污染对星象规律观察的影响,他说:“自19世纪电灯开始普及之后,星光与灯光就在不断进行博弈。工业化进程和大规模城市的出现,让人们在感受舒适、便捷生活的同时,却与灿烂的星空渐行渐远。如今,生活在大城市中的大多数人甚至从未见过银河。在国外,有些地区已经建立起了暗夜保护区,成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又一体现。甚至还带动了相关地区的特色旅游。只要有针对性的开展治理,天文爱好者们在城市附近找到一个光污染相对不太严重的地区进行观测将不再那么困难。”
本文摄影 刘筝 韩涛 张子尧 刘凯 许佳佳 刘长伟 郭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