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陆埮老师,我们永远怀念您!(关于陆老师的资料)

  [复制链接]
rjxie 发表于 2014-12-3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联通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陆埮


陆埮

  陆埮,天体物理学家,1932年2月23日生于江苏常熟。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曾任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长期从事高能天体物理科研和教学。在伽玛暴余辉刚发现不久就研究了其星风环境和致密介质环境,有力地支持了伽玛暴起源于大质量恒星塌缩的观点提出了伽玛暴余辉动力学演化的统一模型最早发现夸克非轻子弱过程对奇异星的径向振荡有非常强的阻尼效应对于脉冲星辐射,提出了一个“代参数”新概念。 199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3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编辑本段
人物简介
  陆埮,天体物理学家,1932年2月23日(农历正月18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今常熟市)。1957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长春防化学院、南京电讯仪器厂工作。1978年调入南京大学天文系任教,1981年起任教授。2003年7月调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任研究员,同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院士。  
          陆埮


  1978年至1993年连续当选为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82年起成为国际天文联合会会员。曾任中国天文学会第五、六、八、九届理事,并任中国天文学会第四、八两届高能天体物理专业委员会主 任。1981年起,一直担任中国物理学会《物理学进展》刊物的副主编。2004年当选为中国物理学会第七届并于2008年连任第八届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分会主任。  

     陆埮的科研大体上分两个阶段。1978年前,主要是与罗辽复通信合作从事粒子物理的理论研究,通信 达2800余封,"文革"期间也未停止。在弱作用理论和强子结构等方面发表了一些论文。柯岩撰写的报告文学《奇异的书简》描述了这件事情。1978年后,科研主要是与培养研究生结合进行,并得到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集中在致密星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上,简述如下。
  
     陆埮开始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是硕士生。他指导王青德研究中子星内奇异夸克核心对星体振荡的影响 。研究发现,随着星体振荡引起密度疏密变化,奇异夸克物质内非轻子弱过程会使星体振荡能量在不 到1秒的极短时间内阻尼掉,表明奇异夸克物质的体黏滞性比普通核物质要高许多个量级,是奇异物质 最重要的动力学特征之一。文章发表在1984年的国际杂志"物理快报B"上。这个强阻尼效应可明显区分中子星和奇异夸克星(奇异星),因而为寻找奇异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观测途径。其后,他和他的 学生又广泛、深入地研究了奇异星的结构和各种观测效应。  

     1985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包括高能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等方面。冯珑珑、赵刚、赵永恒就在这段时间攻读博士学位。他们已在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随后的研究方向逐渐集中到高能天体物理上,特别 是中子星、奇异星、脉冲星和伽马射线暴(简称伽马暴)等方面。  

     1994年与博士生韦大明、宋黎明一起,提出了脉冲星辐射级联过程的"代参数"概念。通常的级联过 程是光子-电子对-光子-电子对这样一代一代发展下去的,因此,对于一个光子而言,"代"总是 整数。"代参数"描写的是脉冲星的整体效果,因而可以是分数。它是描述脉冲星的一个新的特征参 数。 伽马暴是陆埮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研究方向。1990年他还曾出席过在美国新墨西哥(New Mexico)州陶 斯(Taos)城召开的关于伽马暴的国际会议。1991年美国康普顿(Compton)卫星成功升空,其上的 仪器BATSE发现了伽马暴的各向同性分布,暗示伽马暴是宇宙学距离上的天体现象。1997年BeppoSAX卫 星发现伽马暴的余辉导致了其距离的首次成功的直接测定,确认它们在宇宙学距离上,使这个领域获 得重大突破。陆埮与他的学生戴子高、韦大明、黄永锋、王祥玉等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开始集中深入 研究伽马暴及其余辉的特征、起源和演化规律。  
        陆埮学术报告会


     1998年,在研究一些伽马暴的余辉时,他们发现其环境不是通常认为的星际介质,而是密度与距离平 方成反比的星风介质。2000年,这个观点经R.A.Chevalier等人进一步发展,星风模型已得到广泛认可。 1999年,他们在研究另一些伽马暴时,发现了密度远高于通常星际介质的致密环境。这两种环境均有 力地支持了伽马暴起源于大质量恒星塌缩的观点,这种观点被2003年发现的超新星SN2003dh与伽马暴 GRB030329成协所证实。  

     1998年他们的研究还指出,通常基于以极端相对论速度膨胀的火球为基础的标准模型不能正确地解释 晚期余辉,并于1999年提出了伽马暴余辉动力学演化的统一模型,可以解释火球膨胀从早期的极端相 对论到晚期的非相对论的整个演化过程。光学余辉的发现者凡帕拉基思(Van Paradijs)等人在2000 年的"天文和天体物理年评"Ann.Rev.Astron.& Astrophys.上撰文详细介绍了这个统一模型。1998年 ,他们还发现,伽马暴的中心能源除了暴发性的机制以外,还有持续性的成分。而且,这种新成分还 相当丰富,可以有多种形式。近几年来,他们还进一步详细研究了伽马暴的多种环境效应、喷流机制 、辐射能谱、能源机制以及X射线闪等的性质和规律。  

     他谦虚谨慎、作风正派、做事认真、平易近人、待人诚恳。教学上,他言传身教,教书育人,十分注 重基础和能力的培养,特别着重于培养创新能力。他培养学生的成才率、优才率很高。已培养9名博士 ,均在国内服务,在各自的岗位上挑起了重担。其中5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人获科学院百人 计划资助,1人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人主持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 ,1人被聘为长江计划特聘教授,2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3人为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1人任 国家天文台副台长,1人任国家重大工程LAMOST的总经理,他们往往一个人兼有若干项。 他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280余篇论文,并着有《从电子到夸克》、《宇宙物理学的最大研究对象》等书。这些工作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已被他人引用900多篇次。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 授予的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80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成果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三等奖;1992年起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8年获教 育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8/1999年度获中国天文学会张钰哲奖;2002年获教育部科技奖一等奖; 200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8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杰出贡献教师称号。

人物性格
平易近人
     陆埮与学生交谈

  学问之外,陆埮与学生们的关系更像是朋友。一年一度的“饺子派对”就是陆老与弟子们的一大乐事。从1983年起,陆埮每年元旦的下午都要请自己的研究生到家里来包饺子吃,然后晚上和学生们一起边吃茶点,边看他平时录下来的电视剧等节目。最早只有七、八个学生,在陆老那间不大的卧室里,一张方桌已占去了大半空间,大家围坐在一起,自己动手,一边包饺子,一边说着话,天南地北,其乐融融。后来学生人数变为十几、二十几个,包括学生的学生也都加入进来,小小的屋子里每一次都充满着欢声笑语。有一年元旦,陆埮的爱人提前买好荠菜,一一摘洗干净,再调馅、和面、烧菜,忙了整整一天。吃完饺子后,该照合影了,十几个学生就在陆埮的木板床上“占好有利地形”,突然,板床“啪”的响了一声,声音很大,还往下一沉,学生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动静吓了一大跳,赶紧让开了。再一看陆老,笑了起来,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

  在别人眼里,陆埮的生活简单得不能再简单,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在电脑上干活,通常都要干到夜里一点左右,没有周末一说,退休以后陆也没闲着,仍然在科学这块广袤而寂寞的园地里辛勤地耕耘着。

  谈及当年商潮涌动,多少人弃学从商的情景,陆埮笑笑说,“我认定自己是干科研这一行的了,以前工资少,一个月五十几块钱拿了一、二十年,生活相当清苦。但自己有兴趣,有了兴趣,就不觉得枯燥,不觉得苦了。”


人物成就
科研  

他长期从事科研和教学。已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引用和好评。培养学生的成才率、优才率非常高,并建立了一支有很好国际影响的高能天体物理科研队伍。他和他的学生,在伽玛射线余辉刚发现不久就研究并发现了一些伽玛射线暴具有星风环境或致密介质环境,有力地支持了伽玛射线暴起源于大质量恒星塌缩的观点;并且克服了前人理论模型只适用于极端相对论情形的缺点,提出了伽玛射线暴余辉动力学演化的统一模型,可描述从早期极端相对论到晚期非相对论阶段的整个演化过程;另外,早在1984年他和他的学生发现,夸克非轻子弱过程对奇异星的径向振荡有非常强的阻尼效应,表明奇异物质的体粘滞性比普通核物质要高许多个量级,是奇异物质最重要的动力学特征之一;在研究脉冲星辐射时,提出了一个很有创意的“代参数”新概念,可以作为脉冲星的一个新的特征量。
荣誉  1978年获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同时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1980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成果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1999年度获中国天文学会张钰哲奖;2002年获教育部科技一等奖;200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人物轶事
    

他穿过军装、烧过锅炉、学过木匠,20年里和同学写了近3000封科研信,被传为科技界的一段佳话;他剑走偏锋,原本是学原子核物理的,却“半路出家”将研究方向从“地上”搬到“天上”,终成我国天文学界的泰斗级人物;他是院士,被许多博士、教授私下称为祖师爷,可他的科普报告深受大众的喜爱。他,就是陆埮——中国天文学界的一颗“奇异星”。


漫漫坎坷求学路      

许多人认识陆埮是从他颇为奇异的名字开始的。埮读作tán(音:坛),是地势平坦而狭长的意思。陆埮自己也笑言,叔叔给他取的这个名字太过生僻,以致在以前的普通字典上都难以查到,因而总是被人读错或写错,害得他常常要为证明身份奔波,否则连汇款都收不到。
          陆埮


  坐在满头银发的陆埮对面,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那不经意间或浅或深的紧蹙。即便是在他满脸灿烂的时候,那留在眉宇间的痕迹,依然与笑容紧紧相伴。看着他轮廓分明的脸庞,会很自然地想到硬朗、坚毅、隐忍等词汇,一种敬仰之感也由此而生。

  陆埮于1932年2月23日出生在江苏常熟,作为家中的长子,父亲对他寄予了无限希望。但世事多变,抗战期间,陆埮随家人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仅小学就断断续续地上过4所。有一次,在逃亡的船上,日本人的一颗流弹落在他的小床上,幸好他当时不在床上,逃过了一劫。

  艰苦的逃亡生活加上体弱多病,陆埮直到20岁才高中毕业,值得欣慰的是,他的功课一直都出奇地好。1952年,在填写高考志愿时,他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大学物理系,他觉得自己考得很好,一定会如愿以偿。没想到在发榜那天,他按所填志愿在报纸上依次查找,始终找不到自己的名字,气得把报纸摔在一边,结果在报纸的最末尾跳出了“陆埮”。原来,他的高考成绩是全苏南第一名,且数学得了满分,因为成绩优秀,他被直接编进了去苏联留学的预备班里。

  陆埮在北京学了二个月的俄语后,因为身体原因没能到苏联留学。虽然查出的只是他小时候得肺结核留下的钙化点,可由于当时对留学的要求太过严格,他最终还是被“卡”了下来。万般无奈,他只好回家休学一年。第二年,被免试录取到北京大学物理系。

  当初,陆埮揣着入学通知书北上报到时,在同一趟火车上认识了同去苏联留学预备班的安徽学生罗辽复,两人不仅报考的学校一致,连填写的高考志愿顺序都一样。让人惊奇的是,一年后当陆埮去北大物理系报到时,来接他的人竟然又是罗辽复,他因有海外关系未去苏联而转到了北大。从此,他们形影不离,一起在未名湖畔留下了深深的青春足迹。

  小时候,陆埮就对这个奇异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在中学,他对自然现象中蕴含的科学问题更是爱好;到了大学,随着学识的逐渐积累,他对物理学更加痴迷,立志于物理世界的探求。上大四时,有一件最让陆埮震撼的事:1956年,传来了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并被华人女物理学家吴健雄等人实验证明的消息。那时,报纸上天天都有关于他们工作的最新进展报道,让陆埮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崇敬与向往,这种崇敬与向往,焕发出他投身科学事业,进行科学探索的动力和信心。


3000封奇异的书简  

1957年,因工作需要陆埮提前毕业了,起初他被分配到了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可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势,毕业生们全体开赴北京郊区农村劳动锻炼,挖土挑担,兴修水利。1958年,他穿上军装,被调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担任基础课教师。1961年8月又随所在的6系迁往长春防化学院。1966年,开始了始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虽然在军事院校,陆埮还是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批判,从此踏上了荆棘丛生的坎坷道路。
   陆埮


  北国的冬天,大雪纷飞。为了保证能在凌晨5点钟以前把暖气供给每一栋宿舍楼,陆埮每天凌晨3点钟就得起床去锅炉房烧暖气,这样干了一个冬天。后来又被调到木工房去干木匠活,又干了几个月。1969年8月,时逢大批军事院校解散,陆埮从部队转业来到南京电讯仪器厂技术情报室工作。

  那段栉风沫雨的岁月,本该是陆埮做科研出成绩的大好年华,可他的实际工作却与科研相距甚远,可以想见他当时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挫败感。但凭着对科学的无限热爱和执著追求,他和远在内蒙古大学工作的罗辽复围绕粒子物理方面的研究,通过邮寄信件展开了一场近20年的异地合作。从1960年到1978年间,他和罗辽复的通信达2800余封,加上早期还有另一位同学杨国琛参加科研,他们实际通信远远超过3000封。这些信件一般是两三页纸,多的时候有十几页,经常是前一封信刚发出,突然又有了新想法,来不及等回信就发出下一封。为了便于讨论,这些信件都要编号、复写,一式两份或三份,其中一份留底以供讨论引用方便。遇到关键问题,他们还会乘火车长途跋涉到另一个人所在的城市,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业余科研不仅要偷偷摸摸地进行,其邮寄、资料、火车票等花费也得从他们每月五十几元的工资中支出。而且他们要顶着被批为“只专不红”、“走白专道路”的巨大压力。

  1978年,国家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陆埮和罗辽复的科研合作终于得到了肯定,两人一起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并得了奖。著名作家柯岩据此写成的报告文学《奇异的书简》,发表在《人民文学》上,他们的故事很快传遍大江南北,成为科技界的一段佳话。在这期间,陆埮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以后还连续当选为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而罗辽复则当选为几届全国政协委员。

人物启示
学生时代  

1932年2月23日,陆埮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南门外东市河。因为抗战时期,陆埮的童年生活颇不安定,加之瘦弱多病,小学就断断续续读了上海普育小学、常熟义荘弄小学、大田岸小学和米业小学四所学校。1946年陆埮考上常熟县立初级中学,1949年考上东吴大学附中。因为父亲在苏州东吴大学教务处任职,陆埮们全家迁往苏州。
   陆埮


  中学课程相当重要。陆埮印象深刻的第一门课程是初中钱孟豪先生教的平面几何,曾惊叹其如此严密的逻辑体系,激发了陆埮对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那时课余时间比较多,陆埮从旧书摊上买回来一些英文小说(如莎士比亚故事集、莫泊桑英文短篇小说集等)和数学、物理习题,课外时间几乎全用上去了。作为英文写作的练习,陆埮还经常把这些短篇小说缩成二三页的故事梗概,向高中英语老师戎更生先生请教,戎先生常常帮陆埮仔细修改。高中的两位语文老师,程小青和范烟桥是两位著名小说家,给陆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陆埮至今还一直保持着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

  初中校长陈旭轮先生经常给学生讲一首诗:“男儿立志出乡关,事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到处是青山。”和一副对联“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陆埮心。”这对陆埮后来出远门求学和闯事业有很大的鼓励和影响。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每每遇到挫折或不快,常常会想到这副对联。

  1952年陆埮参加了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当时填报的第一志愿是物理,第二志愿是数学,第三志愿是天文。但却被录取在留苏预备班。读两个月后因病休学一年,次年被高等教育部免试选送北京大学物理系。

  大学四年是安定的,受到的教益是难忘的。教陆埮力学、热学、分子物理和电磁学黄昆先生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但他的讲课却非常重视实验,讲解图象和概念,生动、清晰、明白。教陆埮光学、核物理实验方法和b、g能谱学的虞福春先生是一位实验物理学家,但他的讲课却非常重视理论,推导严谨,层次分明,逻辑性强。王竹溪先生教陆埮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并指导陆埮课外阅读,使陆埮有机会较早地阅读一些物理学大师们的原著。印象最深的是爱因斯坦1905年那篇只有小开本3页的关于质量能量关系的短文。爱因斯坦抓住了最基本的原理,用非常清晰的物理直觉,简洁明了、令人信服地导出了头等重要的结论,为人们指出了无穷无尽能源之所在!北京大学师资力量强,学术氛围好,经常有国内外大师来校作学术讲演。受到这种氛围的熏陶,陆埮深深感到自己将来工作的责任。

  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1957年春,国际物理学界出现了一件轰动性的大事,李政道杨振宁提出的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首次被吴健雄等人的实验所证实。随后又接二连三地被世界各地许多实验证实。杨振宁和李政道当年冬天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这件事情在学术上的深意和它的轰动性效应,大大促进了陆埮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诚。


业余科研  

1958-1978是陆埮从事科研的第一个阶段。期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和长春防化学院从事基础课教学11年,在南京电讯仪器厂工作8年多。在这20年中,受各种政治运动的影响,除了在大学从事基础课教学外,陆埮还烧过锅炉,干过木匠,科研工作只能是业余的,也是自费的,且往往被批评为“只专不红”或“白专道路”。
陆埮给浙师大五年大庆的题词


  当时,陆埮主要是与北京大学同学罗辽复在理论粒子物理方面进行合作研究,他当时在内蒙古大学教书。在天津河北工业大学教书的北大同学杨国琛也参加过几年的合作研究。那个时候,没有个人可用的电话都没有,远程合作只能通过邮政通信;能看到的国外资料只有影印本,至少要迟一年以上。购买图书资料,邮政通信和电报,利用假期相聚讨论等等,这些费用都得从50多元月薪中节省出来。但是,即使在1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陆埮与罗辽复仍坚持合作,通信达2800余封。如果包括与杨国琛的合作,通信数远超过3000封。那些年业余研究,在物理学报、科学通报等国内刊物上发表了40余篇论文。1968年,陆埮们在研究夸克相互作用时,曾得到重子与介子之间的几个质量关系。那时全国所有学术期刊均停刊,论文又被不允许送到国际刊物上发表,直到1974年物理学报复刊文章才发表出来。国外的德鲁杰拉(A. De Rujula)、乔奇(H. Georgi)、格拉肖(S.L.Glashow)于1975年和利普金(H.J. Lipkin)于1980年,也得到了这些质量关系式。

  1966年,陆埮与在同一学院任教的周精玉结婚。她196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曾是曾昭掄先生的学生。1978年,她也一起调入南京大学,1987年晋升为化学系副教授。1990年应美国教授邀请先后访问了Lamar大学和Texas州立大学(在Austin),1996年回国。她对科学也很着迷。陆埮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所作的科研和教学就是在她的支持下走过来的。


科研生涯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年陆埮调入南京大学天文系,从此恢复了安定的大学教学和科研生涯,开始了陆埮从事科研工作的第二个阶段。陆埮主要是通过培养并带领研究生,从事高能天体物理,特别是伽玛射线暴(简称伽玛暴)和致密星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并建立起了一个已有相当知名度的研究小组。

  1982年陆埮开始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当时陆埮从粒子物理转向天体物理不久,还很注意粒子物理,同时也很留心伽玛暴那样的高能现象。陆埮指导的硕士生中,王青德研究的是中子星内奇异夸克核心在星体振荡中的作用。研究表明,随着星体振荡,星内物质密度疏密变化,非轻子夸克弱过程会在不到1秒的短时间内极有效地耗散掉星体的振荡能量,表明奇异物质的体粘滞性比普通核物质要高许多个量级,是奇异物质最重要的动力学特征之一,这种强耗散效应为寻找奇异星提供了有效途径。这篇文章发表得相当早(1984年,国际杂志“物理快报B”),按编辑部收稿日期计,甚至还早于E. Witten和Farhi-Jaffe关于奇异星的两篇奠基文章。

  1985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相对比较宽广,包括宇宙学和高能天体物理等方面。随后的研究逐渐集中到高能天体物理上,特别是中子星奇异星脉冲星伽玛暴等方面。

  在积累了几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994年陆埮与学生韦大明、宋黎明一起提出了脉冲星辐射级联过程的“代参数”概念。通常的级联过程是光子-电子对-光子-电子对这样一代一代发展下去的,因此,对于一个光子而言,“代”总是整数。“代参数”是描述脉冲星的一个新的特征参数,描写的是脉冲星的整体效果,可以是分数。它由于找到了一个循环关系,这个参数就可以很容易求得。这个参数越大,脉冲星辐射的伽玛光子数就越多,因而可以用来标识伽玛射线脉冲星。

  伽玛暴是陆埮们一个比较重要的研究方向。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现来自宇宙空间的伽玛暴。由于人们长期无法确定伽玛暴源与陆埮们之间的距离,它便成为一种神秘的天象。80年代初陆埮们密切注意这个现象。1991年美国康普顿(Compton)卫星成功升空,其上的仪器BATSE发现了伽玛暴的各向同性分布,暗示它们是宇宙学距离上的天体。1997年意大利-荷兰的BeppoSAX卫星发现伽玛暴的余辉导致了其距离的首次直接测定。确认伽玛暴在宇宙学距离上,意味着它们是宇宙间十分猛烈的爆发现象,这个领域获得重大突破。陆埮与陆埮的学生(戴子高、韦大明、黄永锋、王祥玉等)便紧紧抓住这个机遇,集中研究了伽玛暴及其余辉的一批具有原创意义的问题,特别是它的起源与演化。

  1998年,在研究一些伽玛暴的余辉时,发现它们的环境不是通常认为的星际介质,而是密度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星风介质。2000年,这个观点经R.A. Chevalier等人进一步发展,星风模型便成为一个主流模型。1999年,陆埮们在研究另一些伽玛暴时,又发现了密度远高于通常星际介质的致密环境。这两种环境均有力地支持了伽玛暴起源于大质量恒星塌缩的观点。近几年来,这个观点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观测事实的支持。

  1998年陆埮们的研究还指出,通常以极端相对论速度膨胀的火球模型不能正确地解释晚期余辉,并于1999年提出了伽玛暴余辉动力学演化的统一模型,可以解释火球膨胀从早期的极端相对论到晚期的非相对论的整个演化过程。凡帕拉基斯(Van Paradijs)等人在2000年的“天文和天体物理年评”《Ann. Rev. Astron. & Astrophys.》上撰文以1.5页的篇幅详细介绍了这个统一模型。近几年来,陆埮们还进一步详细研究了伽玛暴的多种环境效应、喷流机制、辐射能谱、能源机制以及X射线闪等的性质和规律。


教学生涯  

从陆埮自己的学生时代以及在陆埮自己的教学工作中,陆埮认为,原则上每个人均可以培养好。所谓培养人才,首先要培养好人,其次才是使之成才。其次是培养他们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第三才是传授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知识不能只靠老师传授,更广、更重要的知识还要靠自学和创新去获得。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是成功的一半。主要来自他们的事业心和兴趣。所以,启发、发挥、调动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至关重要。

  比如,在带领研究生做科研论文时,陆埮特别重视第一篇论文,这是在哈军工和长春防化学院教书时从 “初战必胜”的战术中学来的。第一篇论文完成得好,对鼓舞士气、提高兴趣极为重要。又比如,科研是一项创新性很强的工作,国际竞争非常激烈,从调研、立论,到分析、成文,均要紧迫、快速,但最后投稿要慢,要经过反复核对,仔细推敲,十分慎重。这也是从军事战术学来的。

  在陆埮的学生时代,老师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好。陆埮自己也深深体会到,师生关系好对人才培养和学习都非常重要。从招收研究生起,每年元旦,陆埮都要请学生们一起吃饺子,从不间断。陆埮一直声明陆埮不是严师,陆埮和学生之间既是师生关系,更是朋友关系。简言之,当教师要平等待人,诲人不倦,言传身教,教书育人。陆埮已培养10名博士,他们均在国内服务,往往一个人兼有若干项,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科院百人计划资助,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奖项,正在主持2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担任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国家重大工程LAMOST的总经理等职务。陆埮还非常高兴地看到,陆埮的学生已经陆续培养了不少他们的优秀学生,徒孙中也已经有好几位获得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几十年的工作和生活,陆埮深深体会到,无论做什么,首先在于做人。品德高尚,作风正派,做事认真,待人诚恳等等,都是首要的要求。陆埮是非常幸运的。尽管遇到过动荡和不安,但毕竟获得了几十年从事科研和教学的安定环境。陆埮有许多很好的老师、同事和朋友,也有许多很好的学生。无论陆埮到什么地方,他们帮助陆埮、关心陆埮,带给陆埮很多欢乐和宽慰。也曾遇到过一些人为的障碍,带给陆埮不少困难和麻烦,但陆埮把它们看作是激励奋斗的动力,让陆埮一直保持着奋发的心态。人生总是在不断地奋斗,不断地进取。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奋斗到老。

转自: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130653



吾牵友肠人情暖,心系宇宙天地宽!QQ:22427993
MSN:xrj5@hotmail.com
Email:postmaster@astronomy.com.cn
愿结交天下朋友,欢迎随时联系我。
两各小猪呼噜噜 发表于 2014-12-3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黑龙江–哈尔滨 联通
逝者安息。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阿呆 发表于 2014-12-3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连云港 电信
走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haimenwa1 发表于 2014-12-3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绵阳 电信
逝者安息。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shyang 发表于 2014-12-3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上海 电信
对老科学家总是很崇敬!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jimozhemen 发表于 2014-12-3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新疆–乌鲁木齐 电信
老人家一路走好。。。希望国家加大加快天文的普及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kylhui 发表于 2014-12-4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联通
榜样!!陆老一路走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BlackEyeGalaxy 发表于 2014-12-4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上海–徐汇区 电信
默哀,陆老一路走好,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慕容泪☆ 发表于 2014-12-4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 电信
向陆老师致敬。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混沌星光 发表于 2014-12-4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上海 电信
笑着去探索未知世界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11-22 13:30 , Processed in 0.074766 second(s), 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