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NASA探测器欲撞彗星 深度撞击探索彗核真相(图)

[复制链接]
* 探索者* 发表于 2004-12-19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四川–成都 联通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TOM科技讯
------------------
近日来自美国太空总署消息称,NASA的天文学将于近期发射一枚特殊的彗星撞击探测器,对一颗名为“坦佩尔-I”的彗星进行一次发生在远层外太空的深度撞击试验,通过试验所获得的结果,科学家将首次对彗星彗核内部进行前所未有的深入探索,同时就如何阻止太空陨石撞击地球灾难发生展开进一步研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一亿公里以外的“天地大碰撞”


  据介绍,如果一切准备工作能顺利展开,这枚名为“深度撞击”探测器将于2004年12月30日正式发射升空,按计划在2005年7月4日探测器将飞临“坦佩尔-I”彗星附近,届时探测器上所携带的重达370公斤的彗星“撞击器”将以每小时38000公里的速度径直撞向彗星的彗核部分。此后,“深度撞击”探测器的探测飞越舱将对彗星的各部分进行仔细拍照,并对撞击产生的彗核碎片物质进行分析。据悉在探测器飞越舱中装有多分辨率成像设备,红外线光谱分析仪,以及光学导航器等装置,科学家将借此获取有关“坦佩尔-I”彗星的详细信息。
NASA为“深度撞击”任务设计的撞击飞越探测器,重达370公斤的自引导撞击器就隐藏其中。探测器上带有高、中分辨率成像设备,一个红外线光谱仪,以及一套光学导航装置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研究人员表示,撞击将会发生在距离地球大约1.3亿公里的远层外太空中,虽然“坦佩尔-I”彗星本身亮度较低肉眼无法直接看到,但是当真正的碰撞发生时,科学家利用小型望远镜设备就可以清晰观测到撞击所抛射出的彗星物质情形。


  来自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天文学家麦克尔-阿赫恩表示:“当碰撞发生后到底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我们将拭目以待。”据麦克尔-阿赫恩介绍,当“深度撞击”的自引导撞击器冲向彗星后,一般情况下会在直径为6公里的“坦佩尔-I”彗星彗核上制造出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撞击弹坑;如果该彗星的彗核部分是由固态的冰物质构成,那此次撞击后则只能留下一个较小的弹坑;如果那里的彗核是由一些与泡沫岩相类似的坚硬多空岩石组成的,碰撞则只会将彗核物质进一步挤压紧密;但是如果彗核是由高密度的粉末状物质组成,人造撞击器便有可能会“穿星而过”;不过最后也不能排除彗星在撞击后被冲碎瓦解的可能。但是不管怎样,要了解彗星的彗核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只能到撞击发生之时才会揭开最后的谜底。


  探索宇宙中的“暗礁”


  NASA的“星团号”太空探测器在一月份曾与一颗名为“维尔德-II”的彗星擦肩而过,但是此次的“深度撞击”任务预计将会实实在在的在彗星彗核部分撞出一个巨大的弹坑,以便科学家们能对彗星内部展开更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为避免有朝一日可能带来世界末日危机的外星天体撞击地球,此次如能详细掌握彗星内部实际情况,将帮助科学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抵御方案,以消除彗星或小行星等太空陨石体撞击地球的潜在危险。一直以来,科学界都在开展着各种各样的研究工作,天文学家正积极跟踪那些已知将接近地球的各类宇宙天体,以期能及早做好准备,防止这些潜在的灾难事件发生。


  虽然目前认为彗星“坦佩尔-I”并不会飞临地球给人类带来危险,但是其彗核内部情况将为研究那些有潜在威胁的太空陨石提供详细信息。天文学家麦克而-阿赫恩认为:“对于那些在黑暗中逐渐靠近地球的危险天体来说,它们就像是一颗颗处在休眠阶段的彗星。相对而言,‘坦佩尔-I’彗星的彗核性质就是那些危险陨石体的类似试验样本。”


  据悉“深度撞击”计划耗资近3.11亿美元,其试验结果将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帮助科学家们制定可行的阻止方案,及早将对人类构成威胁的天外来物推离地球。
萤羽 发表于 2004-12-20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 中移铁通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11-22 12:03 , Processed in 0.063279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