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奥林巴斯单反相机,经典传奇~~

[复制链接]
成都巽风 发表于 2004-12-30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四川–成都 电信/四川师范大学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OLYMPUS OM SYSTEM的设计理念及概要
1972:M-1/OM-1
1972年Photokina展会上,OLYMPUS发布了OM系统的第一部原型机OM-1。该机最初被命名为M-1,系统则叫作M system。然而,来卡不乐意了,因为它已经有M system。OLYMPUS也认为这会引起混乱(尤其是O的系统发展以后,机身型号的数字会接近现在来卡的产品,比如OM-4会被叫做M-4)。最后OLYMPUS决定将系统命名为OM system(Olympus M),相机也由M-1变为OM-1。但是已经生产出来的一部分M-1机身,M system镜头及附件已无法更改。现在,这部分东西极具收藏价值,价格几倍于相同的OM system的东西……
(O)M-1在Photokina展会上引起轰动。和竞争对手的机身比起来令人惊讶的小和轻,而且这是一部全机械的专业系统相机。OLYMPUS不仅减少了机身的重量和体积,连它的系统镜头和配件也尽可能地做到小和轻,这始终是OM system的基本设计理念。这个理念吸引了大量的摄影师,一段时间以后,其它相机生产厂商也开始了小型135单反机的开发。Olympus引领了相机发展潮流。使(O)M-1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还有它安静的快门声音以及大而亮的聚焦屏。(图一)OM-1能做到如此小巧的一个奥秘是它将五棱镜沉到镜箱里。
专业系统相机是O记单数机的一个关键词,意味着其可以承受重负荷使用---接上马达每天拍几打胶卷而不会出错。同样还意味着这由完整的摄影系统支撑,包括大量的镜头和附件。这样相机可以在不同的摄影领域应付各种拍摄-人像摄影、新闻摄影、体育摄影、科学摄影(医学摄影、显微摄影、微距摄影、天体摄影)等等。这意味着必须制造大量必须的可更换镜头、可更换聚焦屏、高速马达、可更换相机后背以及大量的将系统各部分连接的附件。这些O记的OM-1和OM system都有。为了使机身保持尽可能的小,O记专业机没有可更换取景器,而其竞争对手NIKON F2和CANON F1有。(图2)O记的OM系统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反系统之一。
OM系统的开发至少花了5年时间。早在60年代Maitani就为O记开发了另一个单反系统:半幅PEN F系统。这个系统已经具有OM系统的许多特性:大量的镜头以及附件,包括用于微距摄影、显微摄影的配件。在Stephen Gandy的网叶CAMERAQUEST中你可以了解更多信息。甚至早在1963年发布PEN F系统之前,O记就以它的小巧的PEN系列相机获得声誉(1959)。这是带有定焦镜头的全幅35MM相机。接下来诞生了一大批小型35MM以及半幅相机,包括历史上的Pen W, Pen EE3, Pen EF, XA, Trip, 35RD ,35Rc以及最近的迷你自动对焦相机,比如Trip AF和Mju系列。(图3: The Olympus Pen F System )
OM系统发布之后,PEN F系统停产,1973年同样的情况发生在Olympus FTL身上(该机是1970年发布的全幅相机,没有系统支撑,只有少量的镜头配套)。
28年之后,OM-1仍被看作是一部工作相机胜于收藏品。它的设计直接、紧凑、轻巧,被看做是濒临绝种的全机械手动相机的代表。没有1.35V水银电池它依旧可以工作,当然暴光量可以由手持测光表或者暴光参考表提供。另外OM-1被显微、微距以及天体摄影师所称道的是用来减少震动的反光镜预升功能。OM-1同样吸引着摄影初学者,他们通常被建议从机械相机入手可以真正学到摄影的基本规则,没有自动暴光功能的相机可以帮助初学者更深入地理解光圈和快门速度的意义。此外二手OM-1机身和ZUIKO镜头到处都是,价格也合理。
由M-1变为OM-1仅仅是称呼不同,之后,OM-1有两次改进:1973年加了马达驱动功能,现有的OM-1同样可以改装马达。这个版本通常被称为OM-1 MD因为在机身前面有“MD”的小标签。1979年OM-1升级为OM-1N。主要是改进了机身和O记T系列闪灯的通讯(在取镜器里加了闪灯READY/OK的信号。1987年OM-1N停产这给O记的机械相机留下了空白,因为1983年发布的OM-3已经于1986年停产,而OM-3TI于1995年才出现。(图4:Yoshihisa Maitani, designer of the Olympus OM System)

OM-2
OM System的第二件大事发生在1975年,也就是OM-1发布三年之后(Photokina 1974展示了其原型)。这是OM-1机械相机的电子版姐妹机,增加了光圈优先自动暴光模式,同时保留了手动模式。秉承OM System的设计理念,OM-2和OM-1具有相同的尺寸甚至相同的重量。引起轰动的是它的OTF(off the film)测光方式,此方式在现有光以及Quick Auto 310闪灯下均能工作。OTF用附加的元件直接测量来自胶片的反射光(对于较短时间的快门则直接测量来自第一幕帘上图案的反射光)。这可以获得精确的暴光,尤其是长时间暴光以及微距摄影。
1979年OM-2N取代了OM-2,和OM-1N一样,OM-2N同样改善了和T系列闪灯的通讯(它不再支持Quick Auto 310闪灯的TTL闪光模式)。另外暴光时间翻了一倍,增加到120秒。1984年OM-2N停产,OM-2Sp 和 OM-4取而代之。

OM-2SP, OM-3(Ti), OM-4(Ti)
这些相机的主要改进之处是现代化的电子设计,比如取景器里的指针被LEDs取代,点测以及可以用一系列新的明亮聚焦屏。OM-2SP, OM-3 和 OM-4均在1984年发布。这时,OM-2N停产,OM-1N则一直生产到1987年。
OM-2SP的点测必须在手动模式下才工作,而且也是手动模式下唯一的测光方式。在自动和程序模式下为侧重中央平均测光。程序模式同时控制光圈和快门值,该模式适用于业余爱好者,但是马达速度由5幅/秒降低到3.5幅/秒。该机其它规格和OM-2N接近:可更换后背和聚焦屏,OTF测光模式等。
OM-2SP填补了业余机(OM-10 & OM-20),系统机械机(OM-1n)以及顶级机(OM-3,OM-4)之间的价格空白。
机械快门机OM-3和电子快门机OM-4没有程序暴光模式,但是有先进的多点测光(多达八点并能自动平均)同时可以自动高光和阴影补偿,以及1/2000秒的快门。
对于中央平均测光和点测,OM-4有60分钟记忆功能,长时间暴光则不少于4分钟(点测),这至今是个世界记录。自动模式下,现有光和闪灯光均为OTF测光。
1987年OM-4升级为OM-4TI,1995年OM-3升级为OM-3TI。新型号有更好的电子性能,更耐用的钛顶盖和底盖,和F280合用具有1/2000秒的闪灯同步。OM最后的机身OM-3TI也是第一个支持OTF闪光的机械相机。
OM System相机的发展:
机械快门相机:M-1>OM-1>OM-1 MD>OM-1N>OM-3>OM-3Ti
电子快门相机:OM-2>OM-2N>OM-4----OM-2SP>OM4Ti

非专业系统机
1978年OLYMPUS针对普通消费者和业余爱好者市场开始生产新的OM机身。这些机身不如专业机身耐用。它们有固定的聚焦屏,取景器也不如专业系统相机大,有些型号不支持马达驱动或者OTF/TTL闪光。大多数型号都是固定后背;都不能用250胶卷后背,只有OM-707和OM-101可以用一种特殊的数据后背(OM-10 QD是个特例,它有固定的数据后背)。另外它们不是全部支持所有的镜头,由于聚焦屏是固定的,它们也不适合特殊摄影,如微距、显微、天体摄影。
这类相机中的第一款型号是OM-10。然后是OM-10 QD (1980), OM-10 FC (1982, US), OM-20 (1982; US: OM-G), OM-30 (1983; US: OM-F), OM-40 Program (1985; US: OM-PC), OM-707 AF (1986; US: OM-77 AF), OM-101 PF (1988; US: OM-88 PF) and OM-2000 (1998).
在这些型号里,OM-40和OM SYSTEM具有最好的兼容性(支持马达驱动和TTL闪光),由Cosina制造的OM-2000和OM SYSTEM兼容性最差(仅支持OM口镜头以及取景器附件)。

OLYMPUS自动对焦发生了什么事?
OM SYSTEM最让人不解的是其自动对焦停止开发以及别的自动化进程。1983年,O记在OM-30型号的机器上加进了实验性的自动对焦功能,同时配套生产了一款特殊镜头(35-70mm/F4 AF zoom,内置马达和电池舱)。1986年,一款真正的自动对焦的OM机身OM-707发布,同时推出了8款自动对焦镜头。这款相机的目标市场是业余爱好者(对于专业摄影,OM-707缺乏很多特性:可更换聚焦屏,手动暴光,使用非AF的ZUIKO镜头时的快门速度显示,暴光补偿,DX设定,马达驱动,TTL闪灯连线,400MM以上镜头以及近摄皮腔)。
谣传OLYMPUS已经设计了一款专业AF机身,但为时已晚,以CANON为代表的市场竞争早已开始,所以O就没有投入生产。这也许是因为O记怕这个得不偿失,也许是因为原型机体积太大不符合OM哲学理念,也许是O记在等来卡推出AF机…:) 当前只有OLYMPUS和Leitz这两大相机生产厂商没有自动对焦单反相机。在AF事件上,Leitz至少没有OLYMPUS那么让人不解:Leitz声称自动对焦装置会让它们优异的镜头表现不佳。这是诡辩,因为NIKON和CANON的专业自动对焦镜头的表现不容质疑。真正的原因可能是手动对焦和手动暴光(所谓的简单原则),可以使OLYMPUS和LEICA的机身有别于现代化的塑料块。
在1999年对Maitani的一次采访中(他已经退休但和OLYMPUS依旧保持着联系),他承认他早已有了OM终极机的所有想法,包括了以前所有型号的优点。这是一款专业级的AF单反机,有程序模式,手动模式,光圈优先模式,ESP和多点测光。但是OLYMPUS的高层阻止了这个计划。“不幸的是这个没能实现。”,他说。我们现在唯一能希望的是可以用ZUIKO镜头的数码单反或者OM机身的数码后背。
Zuiko 35-70mm/F4 AF镜头在任何OM机身上都可以自动对焦。但是它大、重且慢,在暗处无法工作。更好点的镜头是Tamron AF 70-210mm/F4 (IF)。两个镜头都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在暗处无法对焦。
OLYMPUS生产了很多非OM系列的自动对焦相机。除了AF便携机,还有著名的AZ-300系列(已停产)以及IS系列。在这些系列里一些型号是便携机,但是iS-3000(1992; US: iS-3)具有AF单反机的大多数功能。OLYMPUS是唯一成功的桥式相机(介于便携机和单反机之间的一种相机)生产厂商。OLYMPUS称其为ZLR(Zoom Lens Reflex)。OLYMPUS将同样的概念运用到APS相机Centurion上以及一些数码相机型号上。OLYMPUS数码相机市场份额名列前矛。
1.jpg
被评为世纪相机的O记 OM-1.jpg
jiangjian 发表于 2004-12-30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南–常德–临澧县 电信
是个好东西!不是数码的吧!以前我是准备上E-1的,但等不到降价了 :  : 先上CANON了 ^^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成都巽风 发表于 2004-12-30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成都 电信/四川师范大学
OM-4可是经典天文相机哦!我喜欢小O的镜头色彩,很浓烈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jiaobon 发表于 2004-12-30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鹏博士BGP
嘿嘿,你是自己挖坑自己埋 :mrgreen: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成都巽风 发表于 2004-12-30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成都 电信/四川师范大学
去死去死,知道你有一套小O啦!MD,什么时候弄套LETIC,我刚刚发现原来我现在那家报社隔壁就是摄影器材城啦!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jiaobon 发表于 2004-12-30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鹏博士BGP
你完了哈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成都巽风 发表于 2004-12-30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成都 电信/四川师范大学
是三是三,隔壁放了三台R9,还有一台M6TTL等等毒物~~~~我要抢劫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lin-j-k 发表于 2004-12-30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嘉兴 电信
做梦吧 :!:  :mrgreen: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成都巽风 发表于 2004-12-30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成都 电信/四川师范大学
赞钱呗,又不是永远都买不起的东西!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lin-j-k 发表于 2004-12-30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嘉兴 电信
那谁叫你去做强盗啊!呵呵!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成都巽风 发表于 2004-12-30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成都 电信/四川师范大学
这年头,强盗容易找到钱得嘛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2-2 09:45 , Processed in 0.055342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