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我国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曾测知印度洋地震征兆

[复制链接]
jupiter1186 发表于 2005-1-7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南开区 联通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7日 19:40 法制晚报

  中国卫星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卫星测知地震征兆

  今天上午,本报记者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负责同志处了解到,我国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在印度洋发生地震之前已经有卫星云图显示出地震发生的征兆。

  卫星气象中心的同志介绍,发生地震之前的2004年12月20日的五张气象图上显示,印度洋苏门答腊岛上空晴天范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扩大。专家解释道,这说明地下的地震活动已经显示出征兆,具体表现为温度升高。

  反思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周仕勇副教授:地震发生后30分钟内可确定震级 但此次——监测不够 印度洋海啸没能预警

  法制晚报:目前,国际上能否对这种地震和海啸进行预测或预警?

  周仕勇: 产生海啸的地震目前还不可能预测,但就海啸而言,是可以预警的。因为,全球数字地震台网已基本建立,在特大地震发生后30分钟内,应该可以快速确定震源的位置及震级。

  法制晚报:您认为这次海啸没能预警的原因是什么?
  周仕勇: 可能有以下两种原因:第一,地震离海啸袭击区太近,海啸到达的时间滞后,地震发生的时间太短,没有时间通过地震台网进行预警;第二,自1960年智利地震(迄今为止记录的最大地震)海啸袭击日本等国造成严重死伤之后,国际上对太平洋地震海啸的监测比较重视,建立了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和阿拉斯加与西海岸海啸预警中心,但却对印度洋地震海啸注意不够。

  法制晚报:这次印度洋海啸发生之后,对全球的地质构成是否有影响?

  周仕勇: 肯定会有影响,但具体的影响需要专门研究。文/记者 谢丁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研究人员朱守彪:中国东南沿海有发生海啸可能 越洋海啸由于岛屿阻挡对中国大陆威胁不大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博士后朱守彪向本报记者介绍说:“地震海啸按产生源地的远近可以分为越洋海啸和局地海啸。越洋海啸可以利用海潮监测系统,实施有效预警。 但局地海啸,目前预警困难较大。”

  据朱守彪介绍,中国曾经有过一次非常成功的海啸监测及预警。1988年2月29日14时,在北纬55度,东经167度太平洋上发生7.5级地震,国家海洋预报台于17时得知这一消息后,预报此次地震引起的海啸波将在12~14小时后影响中国大陆沿海,海啸波高30~40厘米。他们立即使用风暴潮预警网于17时30分发出预警,效果非常显著。

  不过,朱守彪认为,从历史上看,海啸对中国沿海的威胁不是很大。他说:“中国渤海、东海、黄海海域内尽管有大的破坏性地震发生,但这些地震的机制与海水的深度等因素难以产生海啸。只有东南沿海有产生海啸的可能性,譬如1867 年发生在台湾基隆附近的海啸曾造成数百人死伤。”此外,朱守彪表示,如果地震海啸为越洋海啸,由于日本岛、琉球、菲律宾等岛屿的遮挡,海啸能量到达中国大陆沿海附近时,已差不多衰减殆尽。 文/记者 谢丁

  后果

  中国气象局副研究员张祖强:全球变暖海啸发生 我国气候将受影响 干旱发生的可能性上升 极端天气发生频率增加 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受影响

  法制晚报:本次海啸是否对整个地球的气候造成了影响?是否有可能如某些媒体所说发生气候突变?

  张祖强: 本次海啸在全球气候方面的影响是不大的。至于气候突变,是有可能发生的,但是跟海啸无关。

  法制晚报: 有专家称此次海啸的破坏程度与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升高有关,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主要有哪些?

  张祖强: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日益变暖,全球主要冰盖区融化,海平面就随之上升了。使得海啸等一些海洋灾害更容易发生,且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对我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的地表温度将明显升高,其后果就是引发干旱的可能性增大;第二,气候变暖直接导致我国的沿海海平面的进一步升高,而且,与此相关的某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可能增加;第三,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严重威胁。海平面上升必将对许多沿海低洼地区的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沿海地区的人居环境和经济建设将面临更大的风险。

  法制晚报:面对这些情况,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们是否有一些建议?

  张祖强: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第一,加强对沿海地区海气系统变化的动态监测和海气耦合模式的研发,建立相应的预警系统;第二,建立相应的法规或条例,使得沿海城市在城市规划、重大工程决策设计等方面能切实充分考虑气候变暖带来的威胁;第三,加强沿海以及出海河流的堤防工程建设等等。

  法制晚报:您经历的印象最深的一次自然灾害预警是什么?

  张祖强:应该是1998年的大洪水。那次,我们提前两个月做出了预警,国家随之采取了一些相关的防范措施。记者 谢丁 文/记者 单金良 实习生 郭紫纯
 楼主| jupiter1186 发表于 2005-1-7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南开区 联通
发生地震之前的2004年12月20日的五张气象图上显示,印度洋苏门答腊岛上空晴天范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扩大。专家解释道,这说明地下的地震活动已经显示出征兆,具体表现为温度升高。


这个晴天范围逐渐扩大的天气系统应该很常见的!单单这个现象可能根本不足以是人们将其与地震联系起来(当然事后可以确定)再说了~难道这些专家当时真的想到过可能地下活动造成的吗!!!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macross11 发表于 2005-1-8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成都 电信
在地震预报上有很多是马后炮——就是地震已经发生后,再去试图寻找其他方面曾经有何相关联的反映,这种反映称为地震前兆异常,并映射着将来地震的发生。但事实上,这种关联性是很低的,这也是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来预报地震的缘故。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1-11 10:54 , Processed in 0.260086 second(s), 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