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咸鱼
发表于 2005-9-15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上海 电信/Intel中国北京或上海研发中心
昨天在书店看到一篇文章,有一段话写得很好,写到我的心里去了,于是拿手机偷拍了下来(你以为是偷拍什么?)
----------------------
国内近十余年来已形成了天文科普望远镜的产销市场。但是在产品质量上还很初级。未消二级光谱的二片透射物镜是主流,还有一些视场很小的牛顿式反射望远镜。F/12左右的马克苏托夫-卡塞格林系统现在逐渐进入市场,但它的缺点是不能得到强光力和较大视场。国内甚至还在使用分离结构的Φ150mm, F/5的天文摄影镜头。马克苏托夫-卡塞格林系统的弯月形改正透镜是限制其尺寸做大的主要因素。有一个相当流行的观点,认为目前国内科普望远镜的主流用户是中、小学,他们有权决定购买的人并不太懂得光学成像质量的重要性,有个望远镜视作有了一件科技摆设。还有的认为镜筒长的折射镜看上去很壮观。这都不是认真开发科普天文望远镜的正确观点。随着时代进步,估计国内天文爱好者对望远镜成像质量也很快会提出更高要求,这是本文的主要着眼点。本文提出的Φ300mm,F/4 PC系统,只要解决了密封窗的纯四次方非球面的批量制造技术,将是一个很有前途的高级天文科普望远镜产品。
----------------------
从网上摘了一段人物介绍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君骅
潘君骅,应用光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0年10月生,江苏常州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系。1956-60年原苏联列宁格勒普尔科沃天文台研究生,学习天文光学,获副博士学位。现任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苏州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科院成都光电所客座研究员,长春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嘉兴学院名誉教授,863-806专题监理组成员。曾任中国天文学会理事,常务理事,中国光学学会理事,中国光学学会光学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负责2.16米光学天文望远镜的研制,获1997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及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的2.16米望远镜折轴阶梯光栅分光仪获1998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及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君骅长期致力于光学非球面的研究,著有“非球面光学的设计、加工及检验”一书(科学出版社,1994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