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8年秋季,终于迎来了本年度迄今为止天气最好且无月光的长假期。连续数日的晴空在华南地区算是非常罕见了。果断开启本年度秋季天文观测。 经过十多年的观测,秋季星空中较为容易观测的明亮深空天体除去一堆星团外已经不多了,丹霞山的天空条件是否能够观测暗弱目标,之前没有尝试过。所以在出发之前纠结了很久。要么选择几个暗星云,例如VDB152这样的暗星云;要么选择几个以前观测过的目标,使用幅面较小的QHY183C深空相机拍摄细节,例如哑铃星云或者象鼻星云什么的。反正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这次携带器材包括: 望远镜:Sky Rover80f6APO,作为摄影主镜 导星镜:Maxvision60420望远镜,更换物镜组改造为60230导星镜 主相机:QHY183C彩色制冷CMOS深空相机,24百万像素,1英寸幅面传感器,2.4μm像素尺寸 导星摄像头:QHY5R-II-C 光害滤镜:Optolong L-Pro 观测点已有设备: 赤道仪:BOSMA EM100
观测现场的设备情况
10月4日中午携带器材从广州出发,搭乘火车前往位于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景区内的观测点。夜幕降临之后满天繁星显露了出来。可惜正是国庆假期,作为5A级景区的丹霞山人头涌动,夜晚很多客栈酒家的灯光都打开了,再加上袅袅炊烟。对天文观测来说真是个悲剧。不过还好,基本上到了后半夜一切都安静了,景观灯也都关闭了。天空变得异常清澈。 按照计划先拍摄仙王座暗星云Vdb152。可是一开拍就发现问题了,赤纬抖动严重,几乎无法稳定导星。勉勉强强拍摄了一组单张曝光5min的影像。由于仙王座西沉很快,于是更换目标到NGC1333。此时导星初始化已经无法通过了,始终报错“赤纬运动错误”。然后尝试使用控制手柄转动赤纬,发现电机转但是赤纬轴始终不动。这回肯定是有问题了。无奈只得三更半夜把赤道仪拆开,原来是赤纬蜗杆上的传动齿轮完全松脱了。重新紧固后,赤道仪又可以工作了。于是顺利拍摄了2.5小时的NGC1333。由于进入赤道仪死角,于是转向目标NGC1999。这次是赤经导星出现严重抖动。完全无法工作了。看看时间也凌晨四点多了,于是果断放弃目标拍摄。补拍暗场,然后睡觉。决定天亮后把赤道仪彻底拆看检修一遍。 第二天上午睡到九点多起床,洗漱之后即开始修理赤道仪。把赤经部分完全拆开,发现蜗杆出现严重松动,赤经空程很大。经查是由于固定蜗杆轴承的顶丝松脱所致。于是重新调整顶丝到合适位置,然后紧固锁定螺母。防止它再次松动。经过调整试机,赤经赤纬工作都很顺畅了。 午餐后尝试处理第一晚拍摄的两组影像。其中暗星云Vdb152的单张影像中只能看到暗星云顶部的亮星和被它照亮的一小部分星际尘埃。而其他大部分完全不可见。叠加了一组共计40分中曝光的影像,初步处理后发现依旧无法看到Vdb152暗星云的主体部分,甚至连个影子都没有。看来这真是大问题了。初步判断丹霞山目前的环境拍摄这样的暗星云难度极大,即便十几个小时的曝光也未必能达到可看的信噪比。看来拍摄暗星云的计划需要调整了。之后叠加了累计曝光2.5小时的NGC1333的影像。感觉还行,至少看到了影子。虽然信噪比不高,但至少是看见了。这样拍摄计划一定要调整了。果断放弃暗星云的观测,全部改为亮星云。看了一个下午的星图,考虑到拍摄时间段和赤道仪的死角。最终确定了M27——NGC7635/M52——NGC1333——NGC1999这样的拍摄顺序,基本保证从天黑的19:30开始可以连续拍摄到第二天的晨光出现。 傍晚时分,又有从广州来的同好加入到观测的行列中。 左侧的那套器材是5日过来的广州同好的
第二日晚,按照既定的拍摄方案实施观测和拍摄。经过维修的赤道仪基本能够满足拍摄的要求。由于使用了自动寻星功能,更换目标非常方便。基本上只要鼠标一点,望远镜就会准确地指向拍摄目标。适当调整取景即可开始拍摄。腾出的时间协助新来的同好调整设备和寻找目标。整晚系统工作还算正常。就是QHY183C相机偶尔会出现不能联机的情况(系统发出滴滴的报警声),使得拍摄的影像变成了全黑。整晚拍摄的影像中大约有10%是全黑的废片。电源要接地?别想了,这不是固定观测台站,我去哪儿找地线呀。。。。。。反正这个问题QHY8L是没有的。 第三日晚,依旧按照既定的拍摄计划执行。只不过拍摄完M27转向NGC7635时,赤道仪再次报错“赤纬运动错误”。真是见鬼了,同样的问题一再出现。赶紧拆下赤纬电机检查,果然,前天上紧的蜗杆传动齿轮再次松脱。无奈只能再次紧固后装回电机,一切又恢复正常。回想起来此问题原因有二:一是日夜温差太大,白天在大太阳下晒得发热,至少三十几度。夜晚降温至十三、四度,螺丝膨胀又收缩,很容易松脱。二是齿轮的紧固螺丝安装结构不合理,两只螺丝中的一只其实根本就没有紧固作用。使得另一只螺丝负荷太大,尤其是在自动寻星的时候,容易松脱。 总体来说,三个晚上实现有效曝光16.2小时。如果算上那10%的全黑废片,平均每晚实现曝光大约6小时。这个水平基本可以接受。值得一提的是虽然BOSMA EM100赤道仪问题不少,但它的自动寻星功能还是很有效率的。通过连接PC上的电子星图可以实现鼠标点哪儿打哪儿,百发百中。尤其是对于暗弱目标,大大提高了寻星和取景的效率。相比于身旁使用老款威信GPD赤道仪的同好,虽然它的精度和跟踪性能远优于BOSMA EM100,但是没有自动寻星功能。拍摄效率大打折扣。更换一次目标至少需要半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 再来看看三晚的观测成果。
目标一:英仙座反射星云NGC1333
QHY183C+Optolong L-Pro Filter+Sky Rover 80f6APO+BOSMA EM100,累计曝光523分钟。
星图标注
NGC 1333在可见光波段表现为反射星云,以星际尘埃反射星光的泛蓝色光晕为特征,距离我们仅1000光年远,位于仙王座方向一个正在形成恒星的巨分子云的边缘。图片显示出尘埃状区域的部分细节,以及来自赫比格-阿罗天体的醒目红色辐射,新生恒星发出的喷流和受激发光的气体。事实上,NGC 1333包含有数百颗小于100万岁的恒星,大部分仍然被弥漫的尘埃所隐藏,以致光学望远镜无法看到它们。这种混沌的环境可能和我们的太阳在45亿多年前形成时所处的环境相似-转自APOD。 注:赫比格-哈罗天体(Herbig-Haro object)是宇宙中由新生恒星所形成、状似星云的天体。新诞生的恒星以秒速将近数百公里的高速不断喷出气体,这些气体会与恒星周围的气体云和灰尘云激烈碰撞、产生光芒。赫比格-哈罗天体普遍存在于恒星生成区,在单一新生恒星的极轴附近常可见到排成一列的多个赫比格-哈罗天体。
目标二:狐狸座哑铃星云M27
QHY183C+Optolong L-Pro Filter+Sky Rover 80f6APO+BOSMA EM100,累计曝光153分钟。
星图标注
狐狸座哑铃星云是个很美丽的天体。很明亮,视星等为7.6 等。在满布恒星的星空背景中仍显得很突出,它的形状象两个圆锥顶对顶对接起来的哑铃,因此被称为哑铃星云。在黑暗的天空环境下,小型的天文望远镜便可以观测到它。哑铃星云的明亮部分直径约为65角秒,它还被一个暗淡的晕所包围着,它覆盖了一片直径290角秒的区域;这些物质大概是中央恒星在它仍处于红巨星的演化阶段时,以星风的形式抛射出来的。今天的中央恒星亮度为16.6等,温度高达大约60,000K,它可能将会像一颗白矮星那样,在未来的数百亿年时间里,逐渐冷却下来。(转自百度百科) 这个目标实际观测过很多次了,现在的观测时机也不算很好。天黑后已经上中天了。不过这次的目的是希望利用QHY183C的高像元密度+L-Pro滤镜过滤杂光来提升影像的解析力。实际上也确实如此,相比于之前使用QHY8L相机拍摄的影像来说,星云中小型的团块可以轻易的辨认出来。唯一遗憾的是星云外围的晕始终没有能够观测到,因为它们太暗了。两个半小时的曝光和丹霞山地区的天空条件都还不足以观测到它们。
目标三:气泡星云NGC7635/疏散星团M52
QHY183C+Optolong L-Pro Filter+Sky Rover 80f6APO+BOSMA EM100,累计曝光175分钟。
星图标注
编号为NGC7635的气泡星云,正被在它中心大质量恒星BD+602522的恒星风向外推挤着,气泡星附近有一块巨大的电离氢区域,一直从它的顶上延伸到右下。BD+602522的质量大约是太阳的40倍。气泡星云的直径大小约十光年,是气壳与恒星所组成的大型结构中的一部分。强大星风的持续吹拂,使得BD+60 2522周围的分子云中出现了一个空腔,与此同时,周边物质被星风中的紫外线电离,并开始发光。这个发光的空腔,就是气泡星云。如果你仔细看就能够发觉,BD+60 2522的位置并不在这个气泡的正中。这是因为周边星际物质的密度是有差异的。一侧物质密度偏高,较难被星风推动,导致中央恒星和气泡边缘的距离较近。 这个构图实际上已经第二次拍摄了。第一次是在江苏盱眙的龙泉湖,遗憾的是当时的QHY8L已经出现故障,拍摄影像中出现数条水平暗纹。之后不得不返厂维修。这次重新拍摄使用QHY183C相机,对气泡的细节表现有所提高。只可惜由于曝光时间有限,对气泡附近大片电离氢区域的表现差了很多。
目标四、反射星云NGC1999和亮星云IC428
QHY183C+Optolong L-Pro Filter+Sky Rover 80f6APO+BOSMA EM100,累计曝光87分钟。
星图标注
NGC1999位于猎户座,它坐落在一个太空黑斑旁边。大半个20世纪以来,这种黑斑都被认为是密集的尘埃和气体云,就是这种星云阻挡了光线成为了黑色阴影。当赫歇尔红外空间望远镜沿某个方向观察附近年轻的星体时,这团星云一直是呈黑色,但是这不可能,因为歇尔红外空间望远镜就是为穿透这种星云而设计的。除非这团星云密度异常的大,否则就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在接下来更深入的研究中,天文学家使用了地面望远镜,但观察结果却是一样的。这块斑点之所以是黑色不是因为浓密的气体,而是因为它本来就是空的。一定是有什么东西穿过了星云形成了这个洞。天文学家认为这个洞是在NGC 1999形成时,附近的恒星的星风穿过气体和尘埃所致。(转自百度)
87分钟的曝光对于这个目标看来是远远不够的。但是从这幅曝光不足的影像中我们依然察觉到了其中丰富的内容。相互交织的发射星云、反射星云、包裹新生恒星的气体与尘埃和暗星云以及那个诡异的太空洞穴。虽然这次仅仅是尝试性的拍摄,不过基本可以确定把这一片区域作为今年冬季重点观测的目标。
总 结
经过这次秋季观测,对于丹霞山观测点的基本情况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什么样的目标可以观测,什么样的目标不适合观测。再就是进一步认识到拍摄计划的优劣对于提高拍摄效率的重要性。根据赤道仪的特点合理编制拍摄计划,利用自动寻星系统的特点,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夜晚的最佳拍摄时间。
图文/wei_guo
编辑/Ry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