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关于北斗早期历史的重要线索.

[复制链接]
北斗流星月 发表于 2008-10-11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上海 电信/同济大学嘉定校区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虽然会史一年前就写完了,但肯定不完善,不细致,甚至不怎么真实.

  研究生了,事情不少.但还是喜欢瞎晃悠,今天看到了一个人的博客,新写的!看样子应该是我们的第三任会长,应该是李静,但是看样子又是男生.

  "这项伟大的事业就是北航天文学会的工作。一般地,每年开学的时候,学校的各个社团都有一些招新活动,而新生初来乍到,经历了十二年书堆里埋头苦读的时光,往往对这些新奇的玩意比较感兴趣,而且又有大把的时间,所以成为了社团招募的主要对象。1998年10月,我刚任班长,本来事情就已经够多够烦了,因此一开始也没有打算加入任何社团组织。不过招新那天的傍晚,还是禁不住好奇心去转了转。那时是6点多,天已经黑了,各个社团的摊位几乎都已经撤走了,少数的几个也都在拆除现场的广告牌和标语。但就在北航绿园的东北角,靠近教学区北门的繁华地带,我看到有三五个人正扛着桌子、椅子、电脑和横幅进入展区。是谁还这么晚了出来招新?走过去一看,原来横幅上写着“北航天文学会”,顿时眼前一亮。在那里,我遇到了协会的第二任会长——马晓明。

      我对天文学的热爱由来已久。起初是很小时候受到一套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的影响,对头顶上的这片天空产生了浓厚兴趣。想必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记得这套书吧。后来,恰好赶上了一个天象频发的高峰期,苏梅克·列维9号撞击木星、海尔·波普彗星和1997年的漠河日全食让我对天文学的爱好与日俱增。上初中的时候,我用邮购来的镜片,用硬塑料管自制了一台简易的望远镜,不过效果奇差,色散和边缘畸变很严重,而且没有云台和脚架,观测起来十分难受。直到1995年,老爹利用出差的机会,在北京天文馆为我购得了一台天狼D-50型的入门级望远镜。进入高中之后,还订购了《天文爱好者》杂志和《中国大百科全书(41分册,天文)》。

      漫漫“追星”路,始终孤身一人,没想到这下居然在北航遇到了组织,我当然毫不犹豫地加入了。1998年的天文学会,虽说是成立的第二个春秋,实际上人数少得可怜,骨干成员就马晓明和程向明等两三人,其它会员长期游离在队伍之外,与其说是个社团不如说是个爱好小组。最为可惜的是,前会长——材料系的蒋唯沧即将毕业离校,成为学会的一大损失。学会面临着严重青黄不接的局面。他们之所以晚上出来招新,就是因为恰好学会骨干白天都有事情,人员短缺造成的。

      不过,上天给了学会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那年是狮子座流星雨极大年,并且该流星群的母彗星——坦普尔·塔特尔彗星在33年后重回近日点的时候发生了瓦解现象,那次爆发很可能成为狮子座流星雨的千古绝唱。所以,早在流星雨极盛期的前两周,各大平面媒体就开始了狂轰滥炸。在11月17日那天,清华、北大、北师大、北理工等院校组织上百人到昌平县(那时候昌平还是县)中国政法大学新校区的观测活动,北航天文学会也得到了邀请,因此我们在校内提前做了宣传,组织了几十人的队伍前往。说是观测活动,实际上90%都是看热闹去的,队伍中更不乏抱着去许流星愿而参加的青年男女。唉,谁让天文学的群众基础薄弱呢,当时天文学会的设备奇缺,仅仅有两架小型折射望远镜,好像还是个人的。观测的时候,流星出现的天空范围较大,望远镜是基本上派不上什么用场的。带B门的广角或者鱼眼相机,是记录流星轨迹的最好选择。我有一部虎丘牌的135旁轴相机,可惜不是广角,只能以46°视角对天区进行拍摄,不过这也已经是当时最好的设备了。

      当天晚上,天公作美,没有任何月光,也加上上世纪末北京市的空气污染没那么严重,天空的通透性奇好。只见流星一颗接着一颗地闪现,伴随着人们的惊呼声拖出长长的光迹,然后转瞬消失在夜空里,除了没有任何声响,感觉那天晚上就像是礼花表演。但是由于摄影工具的简陋,我们的相机没有拍到多少流星。唯一一颗当晚亮度最高的火流星,也只拍到了尾迹的1/3,还被我用来泡妞送人了,到现在底片也找不到,甚为遗憾。

     流星雨观测的巨大成功带来了显著效果,借这次东风,我们在学校大力宣传,天文学会的会员也第一次增加到了百人。有了群众基础,我们开始尝试定期组织一些活动,而不是坐等老天给我们下流星雨的这种机会,像满月的时候,我们在校园里架设望远镜观测月面,向路人介绍月球知识;北航那时有著名的“星期天讲座”,学会请北京天文馆和航天院所的专家过来设坛开讲,既给会员和爱好者普及了天文知识,也让他们得到了学分奖励;1999年4月,我们带队去天大参加了京津冀地区高校天文社团的知识竞赛,虽然只拿到了末等奖,却加强了和友校社团的联系,获得了更多的校外资源。从班长位子上退下来之后,我更是把课余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会的建设上来。由于设备紧缺,我还把我的望远镜搬到了学会的办公室。由于我对学会工作的热忱,大一下学期,马晓明私下找我聊天,说他马上要进入大三,专业课多了,继续担当会长一职会消耗很大精力,所以想让我过完暑假来担任下任会长的职务。我开始不同意,主要因为心里还是对班长的失败经历有些阴影。后来,经受不住他再三劝说,再加上自己实在是太喜欢天文观测,于是勉强答应了,但也附加了一个条件:我将以常务副会长的身份行使会长职权,马继续担当名义上的会长,我们在半年时间内完成交接。

     会长的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学会的目标当时是做大做强,让更多的人体验到天文学的魅力。为达到这个目的,光靠组织几次观测和讲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大家有系统地学习天文知识的机会,从而培养出一批骨干会员和爱好者,以利于学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和马晓明以及程向明合计,决定向学校申请开办天文选修课,并把它作为学会今后的重要长期任务来抓。众所周知,教书育人的难点在于选择一位优秀的老师,可是放眼整个北航,根本没有相关的学科设置,遑论找一名老师!我们只好把眼光投向校外。北京的各大高校之中,设有天文相关学科的,只有北大的天体物理专业和北师大的天文系,而前者多为基于宇宙背景的高能物理研究,距离科普教学有较大距离,所以我们把重点放在了北师大天文系身上,而且北师大又是培养教师的学校,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很快,我们通过北师大天文协会了解到天文系原系主任杜升云教授可以胜任,他多年研究天文学史,学识渊博,更擅教书,如能请他出山则天文选修课无忧矣(这老头确实很牛,2004年有一期百家讲坛《银河系》就是他主讲)。于是,我们把宝押到了他身上,我和马晓明先是去北师大约他出来进行初步意向的沟通,老头对我们的想法很感兴趣,认为跨校开办选修课这是一种新的尝试,他可以考虑。这结果顿时让我们喜出望外,回到学校后,我一方面立即联系校教务处主管本科教学的张处长,希望他就我们提出的教师人选尽快给出意见;另一方面,由马继续做杜教授的工作。终于在不久以后,我们促成了两方之间的实质性接触。1999年秋季的某天,杜教授、张处和我以及临时从我们班召集的一名美女(主要用来为领导端茶倒水)在主楼的一间会议室进行了交谈,我本以为这件事可以按照计划一帆风顺地搞定的时候,却没料到得到了最糟糕的结果:老头最终拒绝了讲课的邀请。原因有二,一是老头觉得讲课时间固定太死,他人已经退休,不想每周再被这件事栓得死死的,所以希望把选修课改成不定期讲座,这条我们肯定不会答应,因为违背了选修课的初衷;二,也是主要原因,张处说按规定,将按照北航普通教师的待遇,每小时25元付报酬,但老头坚持要求按照校外讲座的水准,100元/小时。三方最后都没能统一意见,结果不欢而散。我心里极其沮丧,倒不是因为谈判失败的结果,而是觉得曾经奉若至宝的科学知识,在金钱利益面前竟然那么地不堪一击,我的价值观在那一刻也发生了动摇。马晓明知道了这件事,不住安慰我,说我们已经尽力了,而且还可以寻觅新的人选,让我不要太放在心上。但这件事,还是给我后面离开天文学会埋下了伏笔,我直到现在也始终不能释怀。

     选修课被搁置了起来,学会的工作还要正常进行的。大二的上学期,我们组织了一次“北航天文周”的活动,原计划有很多内容,像参观北京天文馆,参观沙河观测站,请天文宣传车到主楼进行现场演示,邀请中科院和知名科研院所的专家做讲座等等。但是,由于经费问题,只有参观北京天文馆活动做成了,后面几项即使动用我们的会费也不够用。而经费不足的问题,实际上是由于学会的主管单位不明晰造成的,因为在蒋唯沧创立学会的时候,是挂在材料系名下的。但是北航所有的学生团体,在建制上又归北航团委负责,经费的使用又要走科协(现在好像归社联管了)的帐,因此管理极其混乱,申请活动经费特别麻烦。天文学会又不像有相关院系撑腰的小飞机协会和机器人协会,可以接一些军方的课题,在收入上只能是个清水衙门。参观北京天文馆,活动很精彩,有球幕天象表演和太阳黑子观测活动,大家在回来的路上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但在汽车上,天文周的活动计划不慎被一经常积极参加活动的女生看到了,我清楚地记得,她问我:“会长,咱们天文周的活动就这些了么?”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她,但死活不能说学会没钱,因为不想再刺激别人。

     那次参观活动,我们结识了天文馆的一位副研究员(名字忘了,似乎姓蔡),观测太阳黑子就是由她负责的,感觉人不错,资历上也够,想让她担当首任选修课的教师。后来我委托程向明等人去她家作客,联系了一下。他们回来和我说,肯定没问题,在讲课方面能力虽比杜升云要差一些,但是最关键的是她家很穷,这样我们在费用问题上很容易和学校达成一致。我很愕然,但事已至此,也只好退而求其次,如果再拖下去,教务科很可能借口来不及安排课程表从而把这个事推到明年。不出所料,讲课待遇问题很快达成了一致,接下来就是申请教室了,别看此事甚小,却让我吃了不少苦头,由于不像一般讲座,是长期固定教室,得经过N层审批,中间遭受要害部门的冷眼和推诿不说,就连环卫科和保卫处这样的机构也给你脸色看。最后,费了牛劲申请下来了,但经受的那些官僚作风却让我的心变冷了。这时候,正好赶上我的学习上遇到了低谷,顿时萌生去意,我找到马晓明,很激动地说,“我很热爱天文学,因为它是最纯洁的学科,但我无法容忍它和腐败的官僚体制以及铜臭味并存。”马后来劝了我几次,可是我那时去意已定,怎么也没拉回来。2000年春季,《基础天文学》选修课开张了,头三次课场场爆满,后来北航天文学会改组成为北斗巡星会,历经沧桑,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北航最具特色和影响力,也是最纯洁的学生团体之一。我走的时候,把我的D-50望远镜留在了协会,希望能对协会的发展起到一点儿作用。昨天上网,偶然搜到了一个帖子,是北斗巡星会在观测金星凌日前展示他们的观测仪器。我一眼认出了我的望远镜,看着它熟悉的身影,十年了,感慨万千,差一点儿就落下泪来。我是个不称职的会长,只愿巡星会的星光永远闪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9e860e01009vzc.html 是网址.

  这段时间正好是我们对协会历史最不了解的时期,希望有心人能联系,对会史进行持续的完善!

[ 本帖最后由 北斗流星月 于 2008-10-11 21:08 编辑 ]
银河波涛 发表于 2008-10-13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刚刚看到,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云中岳 发表于 2008-10-15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联通
是啊 历史啊  后人的探寻也成了学问。 不过我认为探寻是有意义的,我们正是看了 历史的轨迹,对我们现在的工作 有指导作用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q23465 发表于 2008-10-16 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南宁 电信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eremela 发表于 2008-10-19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海淀区 联通
万事开头难,十年风雨路. 感谢前辈们做出的努力与贡献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iliconx2w 发表于 2008-10-19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教育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主楼
十年啊十年……那时候俺小学还没毕业……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wander 发表于 2008-10-20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教育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主楼
感慨多的很呐……你啥时候也写篇这种文章?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amaz 发表于 2008-10-20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宁波 电信/教育网
感慨啊!!哈哈
不过看的出来,真的很努力,这种努力的冲动不是用钱可以换来的
一件事情的成功,一个学会的成功,背后有多少人为之付出呀!

[ 本帖最后由 amaz 于 2008-10-20 23:00 编辑 ]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tsavo 发表于 2008-10-21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青岛 电信
像天文这样的纯粹的爱好很难开展起来的,完全依赖于参与者的热情和奉献精神
一般来说,做成一件事并使其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需要正式的组织人员、办事流程和经费,这些对于大学在校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创业之初困难重重也就在所难免了
北航这样“对口”的学校尚且如此困难,就更不用说其他人了
中国人虽然富裕起来,但是许多高雅的嗜好却少有人涉及。有钱的多是通过炫耀车房女人连炫示财富,有志于天文的人又多囊中羞涩,看来天文爱好的普及需要等待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的出现才能实现啊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iliconx2w 发表于 2008-10-21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教育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主楼

回复 7# wander 的帖子

说我么?
再过十年,有可能哈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北斗流星月 发表于 2008-10-25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上海–嘉定区 电信
根据程老副会长的回忆:

我可以确认,是“靳松”。
98级学生,应当是材料系的,天津人;
他文中所说的事基本属实,不过说去北京天文馆那个老师(女老师,谌惠丰)家的事,我没有参与过,也没有说过“家穷”之类的话,因为我曾经多次与谌老师联系,所以靳松可能记忆有误。
其他的事出入不大

他在天文学会的时间应该是98年9月到99年末。

据我所知,马晓明一直是会长,不过99年开始他就不太做具体的事情,我和靳松各自做一摊。说是第三任,恐怕有点勉强,你可以问问马晓明,98——99,人事都是他管的,以他说的为准吧

事实比较清楚了,我的历史确实写的不是太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earth_china 发表于 2008-10-26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教育网/北京邮电大学学十三楼
值得学习借鉴啊!万事开头难~

哎~~申请教室是很麻烦的事情啊……同感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随便dhuad 发表于 2008-10-26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赣州 电信
太婵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蓝月亮 发表于 2008-11-13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北海 联通
哎~~真羡慕京津那边的人,离天文台近,天文馆也近。开校选老师也比我们这边好找,感觉孤军作战~~~~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lumeng 发表于 2008-11-15 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海淀区 联通

没有津。。。。。。。。。。。。。。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11-26 01:21 , Processed in 0.10115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