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國官方語言那裡可以學到

[复制链接]
beatrice 发表于 2009-2-23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香港 城市电讯有限公司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有多少人懂這種純正口音,與國語的分別有何不同!
摩羯Capricom 发表于 2009-2-23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甘肃–兰州 电信
官方语言!就是普通话咯~至于学习的地方,很多学校里面就可以学到~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deepgreen 发表于 2009-2-23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 城市电讯有限公司
现代标准汉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现代标准汉语(通称普通话、国语、华语)指通行于中国大陆和台湾、海外华人的语言,并于联合国官方语言之一,为现代汉语口语与书面语的官方标准语。现代标准汉语基于现代北方汉语的语法和语音,作为官方、教学、媒体等标准语,也是东南亚及其他海外华人群体广泛采用的共同交际语言。其称呼与定义因地而异,在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台湾称为“国语”,东南亚称为“华语”。因地域的不同,普通话、国语与华语在语音与词汇上存在细微差别,不过在书写语法上相对统一。

目录
[隐藏]
1 名称
2 历史沿革与地位
2.1 1949年以前
2.2 1949年以后
3 地位
3.1 政治地位
3.2 生活地位
4 语音系统
4.1 单音节发音
4.1.1 声母
4.1.2 韵母
4.1.3 单字声调
4.2 超音节发音
4.2.1 变调
4.2.2 轻声
4.2.3 儿化音
5 拼读系统与拼音化
5.1 历史
6 台湾的拼音系统争议
7 语法
8 汉语标准语的内部差异
8.1 国语、普通话、华语
8.2 带有口音的汉语标准语
9 推广
10 相关条目
11 参考
12 注释



[编辑] 名称
事实上,很多讲方言的人对国语、普通话、华语的定义都不是很清晰。很多人常把国语、普通话、北京话互相等义使用,另外又会认为华语等于中文或某种汉语。以下是正式官方定义:

国语,由中华民国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规范与推广。国立编译馆主编、正中书局出版的部编大专用书《国语》内所解释,国语分广义和狭义来说,兹改述如后:“对外国语来说,则国内各民族的一切语言和文字,可统称为广义的国语;在本国,对方言来说,则指国家选定以北京地方的现代音系为标准音的标准国语,为狭义的国语,对内用以通行各地,对外作为国家语言的代表。”而台湾地区使用的国语有较为规范的中华民国国语与带有台湾话腔的台湾国语。由于中国大陆地区实际上被中华人民共和国government控制,香港、澳门在国语运动之时亦分别被英国、葡萄牙所统治(后主权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自治),台湾以外地区人民目前所讲的和中华民国国语并不完全一致。
普通话,按照1956年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government在全国(不包含香港、澳门、台湾)推广。而香港及大陆民间有时也将“国语”一词作为大陆普通话以及台湾国语的别称(例如:中国大陆卡拉OK厅里的“国语歌曲”)。在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根据香港基本法和澳门基本法,中央government在推广普通话方面没有角色,但两地government以及民间机构均会透过不同管道推广普通话[1][2]。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宣称对台湾的主权,其人民代表大会亦有台湾的席位,但是由于台湾地区(包含台、澎、金、马等)事实上由中华民国government所控制,故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未能在该地区推广普通话,两岸隔绝的期间只有福建沿海与金门两地的普通话(国语)口音相对接近。
华语,是新加坡、马来西亚长期聚居的华人使用、但非官方语言的汉语,以现代汉语和北京官话为基础。新马华人普遍使用的华语,混合了相当多的英语语音,因此较中国大陆、台湾有较多连用外语词,与香港相似。

[编辑] 历史沿革与地位
主条目:标准汉语发展史和国语 (中国)

[编辑] 1949年以前
现代汉语标准语继承于始于北宋、定命于元明的“官话”体系。
1909年,清government设立了“国语编审委员会”,将当时通用的官话正式命名为“国语”。这是汉语首次得到官方命名。
新老国音
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后年2月在北平召开了“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了史称“老国音”的国音系统,确定了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国音,具有入声。同期并制定了注音字母第一式。
1919年9月编辑出版了《中华民国国音字典》。
1920年,由于《国音字典》语音标准与北平语音标准产生的矛盾,爆发了“京国之争”。同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文科主任张士一发表《国语统一问题》,认为注音字母连同国音都要做根本的改造,不认同国音,主张以北平音为国音标准。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和江苏全省师范附属小学联合会相继做出了定北平语音为标准音的决议,最后由“增修国音字典委员会”将国音确立了“以北平读法为标准音”,即“新国音”,并开始在全国学校推广。
1919年4月21日,北洋government成立“国语统一筹备会”。
1928年国民government改为“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
“国语”的定形
1932年5月,中华民国教育部正式公布并出版《国音常用字汇》,为确立国语的标准提供了范本,为现代汉语标准第一个系统--国语系统。
1932年之后的国语广播,都采取了以《国音常用字汇》为标准的形式,各地的国语标准一致化。
1949年以后的国语系统、普通话系统、华语系统,均源于这个时期的国语系统。

[编辑] 1949年以后
1949年之后,台湾和中国大陆的汉语标准(分别为国语系统和普通话系统)沿不同的轨迹发展。此外,在东南亚等华人地区,有源于国语系统的华语系统。

国语系统:
中华民国于1945年至戒严结束,一直以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的国音作为国语标准。之后的语音,常带有台湾方言口音,而出现所谓的台湾国语。
普通话系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55年[3]开始,用普通话来称呼汉语标准语。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机构的解释,“普通”二字的涵义是“普遍”和“共通”,不称为“国语”是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尊重。普通话仍以北京音为基础,与(老派)国语相比,在单字的发音上几乎相同,但在听感(涉及到语调等)、词汇上又有不同。自1950年代起,各时期普通话的特点亦有所变化,两者已有一定的区别。
华语系统:
在东南亚华人社区里,华语是汉语的意思,但实际上,华语往往特指汉语标准语,而不指东南亚华人最常见的母语(几种汉语南方方言)。东南亚华语的标准语大致继承了老派国语-普通话的体系,但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发音、词汇甚至语法往往带受母语方言和非汉语(主要是英语)的影响,与国语、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别。

[编辑] 地位
主条目:国语运动、推广普通话和讲华语运动

[编辑] 政治地位
国语和普通话分别是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官方语言,海外华人以国语发音为主的相当普遍,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以往官话以外的汉语方言经常被government视为不上台面的俗话,视方言为现代化发展的阻碍。但在有些方言地区,方言是当地的通用语言。

在台湾,国民government时期曾强制推广国语、限制母语的政策(即“国语运动”),但现已废除,过去官方的限制母语政策在各地小学实行的结果是把族群仇恨的种子植入许多小学生心中[4]、因此被视为国民party执政的错误政策。李登辉总统乃至於后来的民进party执政的政策是推广母语,闽南语、客家语及原住民语已经成为多数政治人物必须学习的语言。

在中国大陆,“推广普通话”被作为重要的政策之一,甚至写入了宪法,方言的使用则受到了限制。近年来,这种限制有所放开,各个地方电视台方言类节目层出不穷,不少城市有方言类新闻节目和电视剧,但多以娱乐类为主,例如上海台的情景喜剧《老娘舅》,苏州台的苏州话新闻《山海经》,南通台的《总而言之》,广东电视台的《外来媳妇本地郎》,吉林台的《红男绿女》,湖南台的《一家老小向前冲》等。不过除了广东电视台外,这些方言节目随后亦被广电总局一一撤下。教育部也推行“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的运动,致使在某些省的某些学校出现了禁止学生讲方言的情况。有观点认为:在某些地区,一边倒的推普政策致使九十年代生的小孩子无法流畅地使用方言,方言和地方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强制推普遭到了网络舆论的批评。一部分人认为方言地区出现一定数量的以普通话作为第一语言的青年并不会使方言文化灭绝。[来源请求]与北方地区方言的迅速萎缩不同的是,在上海,厦门等南方城市,government已经开始认识传承方言的意义。

比较客观的观点则认为,“推广普通话”有生活利于不同地区的中国人交流,也便于外国人与不同地区中国人交流。但方言承载着大量的口头文学遗产,例如苏州评弹、河南豫剧等曲艺或戏曲都诞生于方言基础。方言逐渐消失意味着这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临灭绝。并且方言是乡情的纽带。人为割断这种纽带,可能会加速地方性传统文化的破坏。[来源请求]而方言的大范围使用又会导致地域性交流障碍甚至地域歧视的现象产生,例如在上海、广东等地,不会讲当地方言的人会被大部分当地人所歧视。

在新加坡,李光耀government则有鼓励华人民众使用华语沟通的“说华语运动”。


[编辑] 生活地位
台湾:民进partygovernment改采推广母语(本土化政策),但国语仍是主要官方用语,其普及率远高于普通话在中国大陆的普及率。由于大众媒体的强势作用,包括新闻台、亲子台、新知、娱乐、综艺、卡通等类型节目及电视广告仍以国语为主,其他母语的生存受到威胁。
目前闽南语台湾话的危机较少,多数台湾人听得懂、也有一定数量的年轻人及儿童是以此为母语或双母语—国语及闽南语双母语、但是许多台湾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母语能力已经大幅下降,父母间对话用母语,而与子女交谈却大幅使用国语的现象也很普及;台湾三大母语之一的客家话的传承出现相当危机(许多客家年轻人听不懂客家话),原住民语言则是有灭绝危机;另外,台湾的识字率虽然接近100%,但精通母语的比例仅有一、两成。
近年来本土化政策的推行,在小学增加了乡土语言教学。而除了偶像剧以及有配音的外来戏剧(如韩剧、港剧等)仍以国语发音以外,晚上八点档的连续剧有不少是以闽南语发音的,而客家电视台亦推出了客语戏剧、节目,原住民电视台亦同,但都是以年长者为对象。而台湾的新闻台虽然有母语新闻,但是经常被批评不标准;而且台湾族群居住地区模糊,各级学校大多仅能使用国语授课、多数学校教师也没有能力使用母语授课。由此可以知道母语的传承有一定的危机。
中国大陆:在改革开放以前,习惯说普通话的人很少,人们在生活中往往使用当地方言进行交流。近年来,这种现象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关于“是否应该推普(推广普通话)”“推普同时是否要限制方言使用”“推普是否必然造成方言萎缩”等命题,在中国大陆民间一直有争论。
在外地移民占多数的地区,如深圳,普通话已取代当地原住民方言(客家语、围头话)和广东的强势方言(粤语)成为日常的通用语言;粤语、客家语在当地公共场合中均已几乎完全退出,只能处于生活方言岛的状况[来源请求],单纯地使用本地粤语或客家语在市区寸步难行。
在许多特定场所,如大型机构、地级以上government部门、高等院校,规定普通话是唯一通用的语言,一般不在这些场所中使用除官话外的其他方言。但是局部的村镇由于本地人占多数,官方仍以当地方言作一般交流。
在北方许多城市(特别是河北地区)和南方的个别城市),城市里已经出现当地年轻人不会说当地方言,只会说普通话的情况;在其它地区,城市年轻人的母语也受到了普通话的影响,方言表达能力相对上一代有不同程度的退化。
港澳:港澳地区以粤语为官方语言,government、学校虽有鼓励学习普通话,但没有广泛化的趋势。
东南亚:本地华人主要以闽南语、客家话为母语。近年来,国语(普通话)在这些地区升温,逐渐成为商业通用语之一,但离日常交流用语还有很大的距离。
新加坡:华语是四种官方语言之一,新加坡华籍人士多来自闽、粤,government推行的华语并非来自家乡的福建话或广东话,官方所指的华语是国语(普通话),且电视上禁止使用方言。不过,年轻一辈的人则习惯英语口音很重的新加坡华语[来源请求]。

[编辑] 语音系统
以下将以普通话为例,介绍汉语标准语的语音系统。

对汉语而言,单音节(单字)发音可分为声母、介音、韵母、韵尾、声调五个要素;超音节(词句)发音还存在连续变调等要素。对普通话而言,介音、韵母、韵尾则被合成称为“韵母”。


[编辑] 单音节发音
声母
韵母
声调
普通话的声韵母系统基本沿袭了北京话系统,两者主要的不同在于zh,ch,sh在北京话多发卷舌音而普通话多发翘舌音;台湾国语则避免发出卷舌音。普通话的声调亦大体继承北京话的系统,即阴平55,阳平35,上214,去51,以及轻声;台湾国语的上则为21。


[编辑] 声母
声母列表:

声母
双唇音 唇齿音 舌尖前音 舌尖中音 舌尖后音 舌面前音 舌根音 零声母/特殊声母
b [p]
p [pʰ]
m [m] f [f] z [ts]
c [tsʰ]
s [s] d [t]
t [tʰ]
n [n]
l [l] zh [tʂ]
ch [tʂʰ]
sh [ʂ]
r [ʐ] j [tɕ]
q [tɕʰ]
x [ɕ] ɡ [k]
k [kʰ]
h [x] y [y]
w [w]


[编辑] 韵母
韵母列表:

韵母
单韵母 前响复韵母 后响复韵母 中响复韵母 前鼻韵母 后鼻韵母
ɑ [ɑ]
o [ǫ]
e [ɤ]
ê [ɛ]
i [i]
u [u]
ü [y]
er [əɻ/ɐɻ]
-i(前) [ɿ]
-i(后) [ʅ] ɑi [aɪ]
ei [eɪ]
ɑo [ɑʊ]
ou [oʊ] iɑ [iɑ]
ie [iɛ]
uɑ [uɑ]
uo [uǫ]
üe [yɛ] iɑo [iɑʊ]
iou [ioʊ]
uɑi [uaɪ]
uei [ueɪ] ɑn [an]
en [ən]
in [in]
ün [yn]
iɑn [iɛn]
uɑn [uan]
üɑn [yɛn]
un [uən] ɑnɡ [ɑŋ]
enɡ [ɤŋ]
inɡ [iŋ/iəŋ]
onɡ [ʊŋ]
iɑnɡ [iɑŋ]
uɑnɡ [uɑŋ]
uenɡ [uɤŋ]
ionɡ [yʊŋ/iʊŋ]


[编辑] 单字声调

普通话四声音值在普通话里,只有平声有阴阳分立,没有入声,因此除轻声外共有四个声调:

阴平(标为“-”,声调值55)
阳平(标为“ˊ”,声调值35)
上声(“上”读作shǎng,标为“ˇ”,声调值214)
去声(标为“ˋ”,,声调值51)
此外还有轻声(标为“·”或不标),在超音节词句中使用。轻声是否该称为声调,学术界有一定的争议。

(ma)单音的四个声调 文件-播放
国语等的音调与普通话相同,单字音调值则有些许区别(上声为21)。

中古汉语的入声,在普通话里被划入各种声调里。这点与绝大多数汉语方言不同。


[编辑] 超音节发音
普通话在读词句时,字的发音会有一定的变化,例如变调、 轻声、 儿化。


[编辑] 变调
普通话发音时,字和字连起来发生字调与单字音调不同的现象,叫做变调。变调一般出现在下列情况:

上声的变调
当两个上声字连读时,第一个字的声调值变为35,即等于阳平的调值。变调调值是214-35。
例如“老鼠”,两字音调都是上声,但发音为阳平、半上声,和“牢鼠”的读法相近但不相同。
当三个上声字连续时,则比较复杂,要分析具体情况。
当词语首二字是双音节,而第三字是单音节时,首二字都读阳平声。如“保管好”,发音是阳平、阳平、上声。
当词语首字是单音节,而尾二字是双音节时,首字甩掉14的调,变成211,第二字读阳平声。如“总保管”发音是半上声、阳平、上声。
如果上声字后面接着非上声字,亦即阴平、阳平、去声和轻声前,且该上声字不处于句末、不处于被强调状态时,常读作半上声。
“一”和“不”的变调
在去声音节之前,“一”读阳平声,如“一定”。
在非去声音节之前,“一”读去声,如“一天”、“一年”、“一起”。
在词语之间,“一”读轻声。但表示序数时或其他情况下,“一”都读原本的阴平声。
“不”只有在去声音节前才变调为阳平声。在词语之间,“不”读轻声。

[编辑] 轻声
普通话发音时,某些字音失去了其原有的声调,而变得轻而短促的现象,叫做轻声。

根据中国大陆普通话标准,简单而言,轻声一般出现在下列情况:
现代汉语中的结构助词(如“的、得”),动态助词(如“了、着),语气词(如“吗、呢”)等虚词,一般读轻声。
普通话中名词和代词的后缀,如“子、头、上、们”,读作轻声。
现代汉语中某些双音词的末字读作轻声,分以下几种情况:
有些词语必须读为轻声,如“多么”、“学生”、“喜欢”,其中也包括大多数叠音词(如“哥哥”、“星星”)和连绵词(如“萝卜”、“模糊”)。
有些词语可以读为轻声也可以不读,但二者词义或词性不同,如“大意”、“地道”、“便当”。
有些词语可以读为轻声也可以不读,且二者词义并无区别,如“因为”、“起来”、“机器”。
根据台湾国语标准,轻声出现的情况要比中国大陆标准略少。在上述情形中,轻声可读可不读且意义无差异时,台湾国语标准一般不作轻声处理。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大陆南方人和台湾人在使用普通话时,受其方言影响,使用轻声的频率要比上述标准低得多,不少人甚至几乎不使用轻声。但由于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影响交流,因此也可将其视为宽泛意义上的普通话。


[编辑] 儿化音
普通话发音时发音时,“儿”作为后缀不独立成音节,而是和前一音节合在一起,成为前一音节韵母的卷舌韵尾的现象,叫做儿化。

根据中国大陆普通话标准,简单而言,儿化一般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书面语可儿化可不儿化,但口语必须儿化,如“这儿”、“小孩儿”、“好玩儿”。
书面语一般不儿化,但口语一般儿化,且儿化与不儿化词义或词性不同,如“头儿”、“盖儿”、“宝贝儿”。
书面语一般不儿化,但口语一般儿化,且儿化与不儿化词义并无区别,如“上班儿”、“口味儿”、“菜单儿”。
由于儿化音具有浓厚的北方口语色彩,在新闻播报和其他正式或严肃的语言环境中不宜多用,使用儿化音令人觉得他是做作。
需要指出的是,与中国大陆北方人大多频繁使用儿化音不同,中国大陆南方人多数在使用普通话时,受其方言影响,使用儿化音的频率要比上述标准低得多,不少人甚至几乎不使用儿化音。但由于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影响交流,因此也可将其视为宽泛意义上的普通话。
根据台湾的国语标准,儿化出现的情况要比中国大陆标准少得多,除“这儿”等少量词语外,台湾国语标准一般不作儿化音处理。

[编辑] 拼读系统与拼音化

标准汉语拼读系统
法国拼法
国语罗马字
汉语拼音
拉丁化新文字
德国式拼音
注音符号
邮政式拼音
通用拼音
威玛拼法
耶鲁拼法
汉语标准有许多套拼读系统。著名的有注音符号、威妥玛拼法、汉语拼音、注音二式、通用拼音等。除注音符号外,其余拼读系统均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文字形式。目前汉语拼音在中国大陆是普通话的法定拼音。台湾的国语则普遍使用注音符号,government法定的拼读系统仍具争议中,英译则多用威妥玛拼法。西方出版的图书以往使用威妥玛拼法,但是从19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出版物采用汉语拼音,到2000年以后,几乎所有的学术书籍都已改为汉语拼音。


[编辑] 历史
自从西方人东来中国,并尝试学官话,自然需要创制用来记录汉字读音之拼音系统。多年来,曾经有不少拼音系统推出。19世纪时,最先出现的就是威妥玛拼音,根据其发明者命名。

1906年,标准邮政式拼音推出,同样是不太规则的系统,也多数用于地名。

以上两种系统现在仍被使用,但渐渐被汉语拼音取代,现在多数只是出现在旧课本或历史书等。

20世纪时,有些中国语言学专家提出数个转写系统,而其中一个更是全新拼音系统:注音符号,到现在为止,最成功的转写系统是汉语拼音,亦即中国大陆government在1958年推出的方案。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现在也部分采用汉语拼音。

在20世纪初至1980年代,一直有人不少人,也曾包括中国大陆官方,认为汉语应该走抛弃汉字的拉丁拼音化道路。持这种意见的人中最著名者为毛泽东,其“汉语一定要拉丁化”的论断被编入了中国大陆80年代之前的教材。由于汉语拉丁化运动采取的是汉语标准语的语音系统,因此汉语标准语的拼读系统得到了运动支持者的重视,其中以汉语拼音为甚。但拉丁化方案最后被放弃,基于汉语包含非常多同音词。而且,汉字也与古代文学和文化息息相关,令拉丁化运动推行甚为困难。

80年代之后,随着汉字的计算机输入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汉语拉丁化运动已逐渐平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亦不再采取这种论调。但民间仍有拉丁化运动的支持者[3]。

耶鲁拼法不太受欢迎,也比较过时,却更能代表官话的音位。


[编辑] 台湾的拼音系统争议
建议分割本段落到一篇新条目。(讨论)

1945年台湾结束日治时期之后,早年无论government或民间皆使用威妥玛拼音(官方标准为大陆时期颁布的国语罗马字,以及其后继承的注音符号第二式),1996年经济建设委员会在国际化的要求下,以内部行政协调方式,决定以注音二式作为统一全国街路译名的版本,交通部并行文各交通单位开始执行。然而台北市government认为注音二式不适合国际化的需求,于1997年推出与汉语拼音相似度更高的通用拼音(与1998年推出的通用拼音并不相同,当时的版本仍采用zh, x),而宜兰县的路标则以闽南话音译,遂演变成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拼音大战。

拼音问题主要的争执点在于:

采用何种方式译写国语发音没有共识。支持汉语拼音者认为其已经是ISO、联合国和美国国会图书馆都采用的国际标准,有助于跟国际接轨;反对采用汉语拼音者则担心造成国际上认为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属一国的问题(毕竟台湾跟新加坡状况不同)
汉语拼音的一些拼写与台湾国语的发音有所落差。支持通用拼音的人则认为采用台湾特色的拼音系统才能凸显台湾的主体性——尽管通用拼音和汉语拼音有极大部份相同。
另一方面,虽然台湾大部分居民都理解国语,可是在母语政策之下,地方意识抬头,因此有些观点认为地名跟路标音译应尊重“在地音”原则,采用闽南或客家语发音比较务实。
例如基隆市即部份采国语、部份采闽南语发音。1997年台北市的路标大部分为国语发音,少部份路名、区名、里名为闽南语,甚至还有原住民语的例子,如凯达格兰大道。
拼音的目的在于提供外国观光人士帮助,还是呈现本地语音特色,则各有不同看法。
最大的问题则在于无论采用何种拼音,总是有不同单位译写结果不一致和工人拼错的状况。
2000年民进party执政之后,通用拼音方案经过修订并增加闽南、客家语适用的版本之后,于2002年全面采用(仍是根据国语发音音译),因为部份地方government反弹,并未强制实施,容许各县市按照意愿采用不同系统。当时的台北市市长马英九,考量到更换拼音系统的成本[5]和国际化的需求后,决定采用汉语拼音标示台北市的街道名称,并将之推向整个台北捷运(含台北县路段)的车站英文标示。具体作法是以汉语拼音为主,若与通用拼音相异时则同时标出两者。此作法也用于台北县市交界处、高速公路路标。此举被部份人士认为不尊重台北县government,并且违反government的语言政策。

2008年9月16日,行政院通过教育部提案,2009年1月1日起在译音上将从通用拼音全面改采汉语拼音。[6][7]

在台湾,学生用注音符号学习生字与读音。部份人士希望以通拼取代之,但是基于对拼音使用的争议、重新创制教材的问题以及教师训练问题等,加上注音符号用于国民教育已有长久历史,拼音则以对外华语教学为主,因此注音符号仍继续保留和使用,故注音符号普遍使用于以儿童为对象的场合与公共场所。


[编辑] 语法
主条目:汉语语法
请协助扩充此章节。
更进一步的讯息可能会在或讨论页或扩充请求中找到。请在扩充章节后将此模板移除。


[编辑] 汉语标准语的内部差异

[编辑] 国语、普通话、华语
北京话、(新派)普通话、老派国语、新派国语(台湾国语)、东南亚华语等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有所差异。

台湾国语:与普通话的词汇相比,台湾国语的词汇除了融入部分日语、闽南或客家词语外,还有一个特点是保留较多的古语词。台湾国语词汇另一个特点是,保留一些1949年前使用的词语继续指称某一群体的人。

[编辑] 带有口音的汉语标准语
国语、普通话、华语三大系统内部还存在“标准口音(无口音)”和“非标准口音(带口音)”的区别。从这个角度上说,汉语标准语构成了汉语的一种大类“方言”。

标准口音和非标准口音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以普通话为例:

最严格定义的“标准口音”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发音。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大陆绝大多数汉语使用者,包括许多播音员,其普通话都是带有口音的。但事实上,许多人普通话的发音方式和口音用词上偶尔违反了“中国国家语言文字标准”。
明显受方言或其它语言影响的普通话,一般都会视为带有口音。例如,声调系统与普通话声调系统差异过大,或有过多的字发音不准。但台湾地区的取音不同与中国大陆,如垃圾,台湾国语读“勒色”,普通话读“拉机”。
受方言或其它语言一定程度影响,但完全不影响交流的普通话,是否被视为带有口音,则因人而异。例如,一定程度“京味”、“东北味”普通话。
国语的情况与之相似:老派国语、台湾国语都是被视为标准的,而发像北京话那样的卷舌音则会被视为装腔作势。华语的情况则有些不同。

口音的有无、高低,与出身地域与教育程度有相当关系。但这种情况也造成能够使用流利标准语的人士被视为高水平,使用方言的百姓被认为粗鄙,进而间接打压方言存在的空间。[来源请求]


[编辑] 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推广普通话
中华民国:国语运动
新加坡:讲华语运动
香港:两文三语
其他:中文热

[编辑] 相关条目
汉语
汉语拼音对照表
中国语言
语言列表
汉语拼音
通用拼音
老国音
去中国化

[编辑] 参考
汉语拼音方案
沈炯:普通话与北京语音
普通话语音
普通话学习网
黄伯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上、下册)》 2002年 ISBN 7-04-010638-8

[编辑] 注释
^ [1]
^ [2]
^ 1955年中国科学院召开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会上把汉民族的共同语成为普通话,主张全国推广。
^ 台湾的霸权国语与悲情方言(管仁健/著)
^ 当时台北市路标大部分是陈水扁市长任内更换的旧版通用拼音版本,大部分与汉语拼音相同。台北捷运当时包括拼错的在内,主要是威妥玛拼音。
^ Taipei Times (2008年9月18日). Hanyu Pinyin to be standard system in 2009,新闻稿,
^ 联合报 (2008年9月17日). 中文译音采汉语 不补助通用,新闻稿,
显示▼隐藏▲查 • 论 • 编 • 历汉语
汉语分支
大类群 官话 东北 · 北京 · 胶辽 · 冀鲁 · 中原 · 兰银 · 江淮 · 西南 · 台湾 · 东干
吴语 宣州 · 太湖 · 台州 · 瓯江 · 处衢
湘语 长益 · 娄邵 · 吉淑
赣语 昌靖 · 宜浏 · 吉茶 · 抚广 · 鹰弋 · 大通 · 耒资 · 洞绥 · 怀岳
客家话 宁龙 · 于桂 · 铜鼓 · 粤台 · 粤中 · 粤北 · 东江 · 汀州 · 诏安
粤语 粤海 · 莞宝 · 罗广 · 四邑 · 高阳 · 吴化 · 邕浔 · 儋州 · 迈话 · 蛋家 · 勾漏 · 平话 · 钦廉
闽语 闽南 · 闽东 · 闽北 · 闽中 · 莆仙 · 琼文
晋语 并州 · 吕梁 · 上party · 五台 · 张呼 · 大包 · 志延 · 邯新

有争议 徽语 · 平话 · 东江本地话
未归类 粤北土话 · 湘南土话 · 瓦乡话
标准语 现代标准汉语(国语 / 普通话) · 标准粤语(广府话)
书写系统
书写字体 汉字(繁体字 · 简体字 · 方言字) · 罗马字
书写文体 文言文 · 白话文
语言研究
汉语音韵学 古代汉语(上古音系 · 中古音系 · 近古音系)
古语构拟 先秦 · 汉代 · 晋代 · 隋唐 · 五代 · 宋代 · 元代 · 明清 · 现代
语言研究 文字 · 词汇 · 语法 · 训诂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8F%BE%E4%BB%A3%E6%A8%99%E6%BA%96%E6%BC%A2%E8%AA%9E&variant=zh-cn"
宇宙起源于白洞?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deepgreen 发表于 2009-2-23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 城市电讯有限公司
大陆普通话与台湾“国语”的差异   



    各种情况表明,作为“国语”的一种变体的台湾“国语”,已经是一个可以肯定的事实。它有一个有代表性的社会使用面,被称作"台湾新生代"、"台湾知识分子"。也有同标准同语对立的整体牲,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尽管具体描写起来不容易把握,最能直接感觉到的,是台湾“国语”的语音特征。
    A、 语音特征

    因受方言的影响发音不规范

    1、 无翘舌音声母,一般都念平舌音声母Z、C、S。

    2、 鼻音声母N和边音声母L分不大清,一般多念成L声母。

    3、 把齿唇音声母F发成喉声母H,"农夫"读成了"NONG HU"。

    4、 如韵母把不圆唇元音发成圆唇元音。"知道"读"ZU DAO","吃饭"读"CU HAN"。

    5、 极少儿化韵。

    6、 少轻声。

    7、 声调比较短促(受某些方音的入声影响)。

    8、 个别字音与普通话不同(有些受古汉语影响)。如连词"和"念"HAN",学说"我HAN你"

    然而,台湾“国语”语音特点固然是很突出的方面,但决定系统对立的因素,主要还是词汇和语法这两方面。这是因为国语的语音规范比较明确,历来的"识字"教育又有"正音"的传统,说话人在语音上的规范意识比较强。而在词汇和语法上,规范模糊,人们的规范意识也比较弱,异变发展在这方面要快一些。

    B、 词汇特征

    在语言变化过程中,词汇是最活跃的部分。两岸由于政治制度,语言环境、社会文化都相差很大,加上长期隔绝不相往为,词汇上表现出很明显的"词语差"。比较两岸词汇现象,显示出台湾“国语”特色的大致有6种情况。

     1、 可感觉到不是大陆普通话词语,但理解上不形成任何障碍。

    如"速食面、录影带、计程车、脚踏车、冷气机、易开罐、人造皮、服务生、存款薄、影评人、店员、邮差等。

    2、 字面义似乎很清楚,实际不然,往往引起误解。

    如:张老师(泛指心理学老师或可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人)、街口(义为BLACK)、机车(摩托车)、公车(公共汽车、非公家车)、本科(学校的主要学科,对选科而言),先进(在"各位先进"一语中指在座的听众)。

    3、 借助于上下文或词素、词义组合上都难理解的。

    如:清汤(指女子直而齐耳的短发,有"清汤挂面"一语)。E型女性(一切都追求Excellent的女性);K书(用功读书)。天妇罗(一种外头裹有淀粉一类东西的油炸食品)。寡占(垄断),出缺(主管人有事有病不在职),组织人(忠于职守但缺乏主见和创造性的职员)等等。

    这部分还可包括一些国语口语中常用来讲闽南话和客家话的方言调。如:查博人(男人),查某人(女人),才调(本领),三八(神经质、不正经),伴手(礼物),也有借用日语、英语的词。如便当、看护妇,派对,秀等等。

    4、 台湾和大陆都有、都用的词语,但使用习惯和频率不同。 如:a、民众、杯葛、国乐、幼稚园;b、提升、检讨、爱人、高姿态、高工、贩卖、成长、品质。这两组词,在两岸出版的词书里都可以找到。区别在于:第一组在普通话中都有了代替词,现在基本不用了;第二组在台湾“国语”和大陆普通话中都是常用词,但词义、使用范围和习惯都有所不同。如:"提升"在台湾“国语”里可以有"知识水平的提升"、"国民素质的提升"等说法,相当于普通话的"提高"。再如"检讨"台湾指总结经验之义。"爱人"台湾指情人。还有"高姿态"指姿态甚高,颇难与人合作。"高工"台湾多指高级工业学校的简称,不指职称。"贩卖"在台湾“国语”中甚至流行"贩卖……生活"这样的用法。有些只是属于中性词,没有贬义色彩。

    5、 保留古汉语词较多。

    6、 吸收大陆普通话、闽南话、上海话、广东话的一些词。

    词语变化同社会变化紧密联系,随着两岸交流的扩大,词语也相互渗透。如"泡妞、套牢、老公、爱心、作秀、观光、动作、知名度、连锁店、单身贵族"等已在大陆流行开来。"策划"原是贬义的,现在普通话中也有了中性色彩的用法。而台湾国语也吸收了一批普通话词语。如:抓、摘、反思、水平、对口(台湾“国语”地区只用于"对口相声")等等。"紧张"一词,除共有义项,普通话还用于货物、商品的供应不足,这个义项台湾“国语”原来没有,现在也见于口语和书面语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phenix 发表于 2009-2-23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黑龙江–佳木斯 联通
有专门的普通话教材,可以自学,平时多听听电视新闻什么的就行了。

我刚刚得到黑龙江一乙证书。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徐1982 发表于 2009-2-23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葫芦岛–兴城市 电信
我到会几句,关切 谴责 强烈谴责 抗议  强烈抗议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beatrice 发表于 2009-2-23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 城市电讯有限公司
你們說得很詳細..............就是這樣啦!
我二千年之前上了一個普通話初班,
2003年在香港某大學進修學院再讀了一個普通話初班,
老師在北京大學語文系畢業,但學與應用生活是很大分別,
也知道口音學得不標準,就是一背子的問題,所以想找私人補習,
但是北京人肯在南方教語言是很少機會遇上,所以正在想辦法,我也會多看國語新聞。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phenix 发表于 2009-2-23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黑龙江–佳木斯 联通
LZ在什么地方?如果没有相应的语言环境确实挺难办的。拿我自己为例,在北京的时候普通话就相对标准些,现在在家里东北口音就重些,在我们这如果平时都是非常标准的普通话倒会被人觉得很奇怪。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char_jia 发表于 2009-2-23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鹏博士BG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beatrice 发表于 2009-2-23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 城市电讯有限公司
本帖最后由 beatrice 于 2009-2-23 15:21 编辑

9# char_jia

我不懂怎麼說,可能我是一個有要求的人。當我對事情有認識的時候,
就會用比較法去分別,就會知道分別多少,對自己利益影響重要與否,
也會對入門有要求,因為學習語言過程,可以說是一個模仿學習模式,
所以想要找一個標準的人來模仿,這個要求不是太過份。

職業是否與教學有關,同做人有要求是有分別,
從小就是這樣,由BB開始都是一個這樣有要求的人。
希望我朋友能睇量和接受我的習慣。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poweru235 发表于 2009-2-23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普通话就是官方的话了 记住了 千万别和北京人学 虽说很接近但是其他地区的还是会听不懂里面的很多词!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z100911 发表于 2009-2-23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景德镇 移动
你说的区别我们很多人都没办法弄清楚,哈哈,只要会说普通话在中国行走就没问题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phenix 发表于 2009-2-23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黑龙江–绥化–肇东市 联通
推荐LZ找个普通话好的人语音聊天,这样练起来比较快。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deepgreen 发表于 2009-2-23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 城市电讯有限公司
关键看楼主的目的吧。用于交流的话,多实践是最好的方式,学得再好未必能用得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故园旧梦 发表于 2009-2-23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三明 电信
可以看新闻联播- -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sry 发表于 2009-2-23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福田区 电信/景田在线网吧(景田北金色家园二楼)
我在福田口岸这边工作,过来我教你吧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bigfool 发表于 2009-2-23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鹏博士长城宽带
3楼分析得真详细啊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char_jia 发表于 2009-2-24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鹏博士BG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phenix 发表于 2009-2-24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黑龙江–佳木斯 联通
估计LZ要学的是普通话,北京话也只能算是方言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万紫千红 发表于 2009-2-24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电信
看官方电视台新闻类节目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9 13:35 , Processed in 0.066252 second(s), 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