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夫天文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0

收听

22

听众

588

主题
发表于 2009-5-26 21:41 | 查看: 10007| 回复: 68来自: 北京市 联通
本帖最后由 东方红1号 于 2009-5-26 21:53 编辑

               第一章   生活中的漩涡
    我们每个人都见过水中的漩涡,它有很多特性,这是我们都已经了解的,宇宙也是如此。大大小小的漩涡充斥了整个宇宙空间,银河系是漩涡,太阳系是漩涡,行星也是漩涡。典型的如土星。漩涡有漩涡的共性,漩涡有这举一反三的漩涡规律。当我们认真分析掌握了水中漩涡的规律,我们就可以把它用于宇宙大大小小的漩涡的研究。这就是全息。如果我们细致观察过几个漩涡,那么规律是明显的。
1、转。每一个漩涡都必须转,这是它的根本特性。不转,不能称其为漩涡。虽然漩涡旋转得有快有慢,但转是必须的。
2、大。我们发现漩涡有大有小,这是有区别的。但你们发现没有,不同大小的漩涡,它们的转速是不同的,小漩涡,转得快,而大漩涡则转得要慢得多。因为漩涡是在流体中形成的。正如科学家们所说:“流体就怕搓,一搓,就搓成了涡。”所以漩涡都是搓出来的。流体都有一定的粘滞力,也正因为如此,转速快了就带不动较大范围的流体运动了,所以漩涡就小。反之,慢一些,由于粘滞作用,它可以把旋力传到更远的地方,漩涡就大了许多。
3、力。漩涡是流体被搓之后产生的运动形式,但实际情况也不尽然。比如洗衣机中的水流,它就是由于中心涡轮的转动才带动整个洗衣机中的水流进行漩涡运动的。宇宙中的太阳系、银河系的大漩涡不也是中心体的存在并转动,才搅起这巨大的天体漩涡么?外力当然是是搓,或者是搅,不过是在外围搅。我们生活中在锅中煮饺子,不是开始要用勺子沿外围搅一搅么。那时饺子漩涡就是由外力引起的。
4、吃。漩涡是很危险的,尤其是水中的漩涡,常常要把路过的船只,游泳的人吞入它的口中,沉入水底。所以说,漩涡是要吃东西的,只要是属于它势力范围的东西,它都要慢慢地吃掉它们。漩涡是以旋转来产生它的势力范围的,转速快,旋力强,但势力范围小。转速慢一些,旋力较弱,但势力范围却能变得很大。可是漩涡要是不转了,消失了呢?那时漩涡没有了,旋力没有了,势力范围也没有了。
5、生。漩涡不但会吃,还会生。在大的漩涡中,往往会在边缘地带产生一些小的漩涡。我们常常看见水中的漩涡旁掉下一片树叶,那片树叶在水中漂浮着,自己还打起转来。这种现象就是小漩涡存在的证明。
6、停。小漩涡生成后,会慢慢地向大漩涡中心靠近。在这个过程中小漩涡越转越慢,最后会停止转动的。当然我们看不请小漩涡的这些变化,但我们看到的是树叶转动着并慢慢靠近中心,自转逐渐变慢,最后就没有自转了。此时它围绕大漩涡的公转运动却越来越快,最后被大漩涡吃掉了。所以停是小漩涡靠近大漩涡的结果。
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漩涡,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方面的经验的。这些都是很浅显的道理,大家都明白的。漩涡的六大特点或规律,就是转大力,吃生停。如果以小见大,使用全息理论,那么我们可以由此及彼地推出,宇宙也应如此。实际上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水中的漩涡,我想,我们也就极有可能了解了宇宙。

发表于 2009-5-26 21:45 来自: 广东省佛山市 联通
难得LZ改变风格,强烈顶一下!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6 22:05 来自: 北京市海淀区 联通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7 20:12 来自: 北京市 联通
这是历史上的今天这个风格的前一个风格,我猜后边又是赞扬老祖宗的东西吧。
活动星图 发表于 2009-5-26 22:05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除非你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中国古代天文学优于西方很多
祖冲之的圆周率直到15世纪阿拉伯人才算过了他的小数点位数
天文学方面世人皆知
祖冲之33岁时就编制了一部新历法叫《大明历》。《大明历》中有两项重大改革,一项是打破了我国沿袭很久的“19年7闰”的老闰法。祖冲之经过仔细推算,发现这个闰法每过200年就会相差一天。因此,他打破传统观念,反复计算,精确地得出了每391年中加上144个闰月的新闰法。祖冲之在历法计算中还第一次应用了东晋天文学家虞喜发现的岁差原理。所谓岁差,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一周,不可能完全回到原来位置的现象。祖冲之应用这个原理精确地计算出一回归年是365.24284481日,同近代科学测量相比一年只差50秒。这在天文历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但愿你这个西方文化努力不要忘记你的祖宗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7 20:52 来自: 北京市 联通

星之舞—宇宙的漩涡 第二章第一节

第一节  转之篇
    宇宙中充满了漩涡,但并不是我们容易看到和理解的。我们通过观察所看到的天体大概只有河外星系,典型的如M51。太阳系不像漩涡,银河系也不像漩涡,虽然它们都离我们很近,但我们无法像一个旁观者那样去观察它。“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们的漩涡形象是通过天文学家长期观测分析的结果。
    河外星系转成一个漩涡,有如水中的漩涡那样,银河系、太阳系何尝不是如此呢?天体没有不转的,它们的主要运动方式只有自转和公转。宇宙中没有直线,只有曲线,连光线在大的天体周围都要拐一下弯,串一个门,哪还有直线存在呢?直线不过是大曲线中的一个曲率较小的线段罢了。
    漩涡造成了宇宙中最基本的形象,漩涡造成了宇宙中的一切天体。水中的漩涡聚集了转动的能量,涡眼是能量的中心。在宇宙中到处漂浮的宇宙物质――氢云及尘埃,不也是广漠空间中的流体么?它们在运动中形成的漩涡,其中心是什么呢?应该是聚集的物质啊。而这聚集的物质所形成的涡眼,就是天体啊!如此说来,宇宙的分类,就是漩涡大小的分类。小的是卫星,中的是行星、恒星,大的是星系、超星系,它们都是漩涡的体现。照此推下去,黑洞也是涡眼,宇宙蛋也是涡眼呢!
    在宇宙的漩涡中,漩涡对涡眼,也就是天体是有很大的旋力的。这就像我们生活中洗脸时要拧干手巾一样。当我们双手用力,手巾中的水就被持续不断的拧力拧干了。在天体中,这种拧力的作用使天体中干货越来越多,水分越来越少,密度越来越大。
    至此,我对天文学界中有关天体塌缩的理论有了疑问。塌缩是指天体在成长过程中一个特定环境下出现的现象,它引起了恒星的质变。但这种变化中能否定旋力的参与么?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7 21:08 来自: 北京市 电信互联网数据中心
漩涡星系很漂亮,因为银河系漂亮,呵呵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7 22:06 来自: 北京市 鹏博士BGP
看过了,一个无聊MK的无聊文章。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8 01:43 来自: 北京市 联通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wzgzyh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9-5-28 19:12 来自: 北京市西城区 联通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8 19:28 来自: 北京市 鹏博士BGP
6# wzgzyh

各位看清楚了,这是无聊的MK理论。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8 20:42 来自: 北京市 联通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8 20:47 来自: 北京市 联通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8 20:48 来自: 北京市 联通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8 20:52 来自: 北京市 联通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8 20:55 来自: 北京市 联通

星之舞—宇宙的漩涡 第二章第二节

漩涡有大有小,小漩涡转得较快,而大漩涡必然转得较慢。这是从水中漩涡中得出的规律。把这个规律应用到太阳系中,应该是能够解决一些问题的。
    在天文界有一些问题长期困扰着天文学家,不得解决。太阳系内角动量转移问题就是一例。在太阳系中行星的角动量没有出现转移现象,比如木星、土星,它们的主要质量都集中在行星上,角动量也主要集中在行星上,它们的卫星都很小,离行星也不算远。这种现象是很自然的,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太阳系,情况就非常奇怪。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而太阳的角动量占太阳系总角动量的却不到0.1%了。这就怪了,这角动量怎么全跑到行星中去了?而太阳本身角动量却几乎为零了。
    角动量的计算不但与天体质量有关,也与天体距中心体的距离有关。在太阳系中角动量的分布出现的这种奇怪现象,不是因为行星质量太大,而主要是因为行星距离太阳太远。这才是造成太阳角动量转移的主要原因。
    行星中的角动量没有转移现象,是因为卫星离行星距离行星都比较近。所以角动量转移问题可以转化为太阳系中的行星为什么距离太阳那么远?这样此问题就可以用漩涡理论来解答了。水中的漩涡要转得大,必然要慢,快了,受水粘滞力的影响就转不大了。我们来看太阳系中是不是这样?
    木星自转周期是9小时55分,土星自转周期是10小时39分,而太阳自转周期是27天。按土星和木星自转周期平均为10小时计算为0.42天,太阳为行星的64.3倍。既然太阳自转周期慢了64.3倍,当然太阳系形成的势力范围自然要比行星大64倍以上了。行星距离太阳远了,当然角动量就要变大,尤其是土星和木星这样巨大的行星,角动量必然会在太阳系的总角动量中占有较大的份额了。
    再比如土星、木星之比,虽然土星的自转周期比木星慢,但土星的势力范围不但不大,反而小了很多呢?原来这与行星周围的风速有关。据天文学家观测,土星周围的风速是木星周围的风速的4倍。我们先不管风之大小是什么原因,风大就意味着漩涡自转速度快。当然快速的漩涡势力范围就小,换句时髦的话说,快速的漩涡,其魅力就大。所以土星的卫星就紧紧地围绕在土星周围,土星环也比较紧密,致使土星之环像一个草帽一样,异常美丽。其原因也就在于此。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8 21:29 来自: 北京市 鹏博士BGP
角动量问题已有解释,根本不用什么幼稚的“漩涡”。

http://bolide.lamost.org/articles/article106.htm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30 20:35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联通

星之舞—宇宙的漩涡 第二章第三节

本帖最后由 东方红1号 于 2009-9-23 22:04 编辑

第三节     力  之  篇
    我们这里提到的力,不是指力的大小,而是指力的方位,力的来源。在宇宙中时常有两种力在合作、在较量。就拿太阳系来说,行星都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太阳风,它就是太阳向四周辐射出的高能粒子流。另一个是来自银河系的中心,我们称之为宇宙风,它也是粒子流。两种风推转了行星的自转,在类地行星中,是太阳风起主要作用。在类木行星中,则是宇宙风起主要作用。在木星的位置上,两风之力基本上是平衡的。平衡之力搓出的陀螺,其轴是最垂直的。木星也是如此,它是由平衡之力的双风搓出的漩涡,所以它的极轴与轨道平面的垂线的夹角也是最小的。也就是说,木星是一颗在轨道平面立得最直的行星。
    在四川成都青羊宫道观内悬有一联上书“日为众星之母”六字,一语道破了地球与行星的起源之谜。行星确实是由于太阳的存在然后才生成的天体,如没有太阳,何来太阳风?没有太阳风何来太阳周围的漩涡呢?没有漩涡又何能聚起宇宙物质而形成星球呢?不错,只有太阳风,再加上太阳27天自转一周产生的旋力场,也能形成一些行星,但那必然不同于今日的行星,结构会有所不同,运动状态也会有所不同。
    我开始研究时,也不知道行星会受几个力,而认为只有一个太阳风。那么在只有一个太阳风的作用下,行星的自转速度,应该是越靠近太阳自转越快。但类地行星中只有地球、火星符合此推论,其它不行。而类木行星或叫外行星则更符合此推论。但外行星的自转速度普遍比内行星快,又为什么呢?因为两种行星的构造不同,外行星的特征是气球,外层都包着几万千米厚的大气,它内部高密度物质的转速我们并不知道。所以外行星的转速是分层的,真实情况还不十分了解。而内行星大气层的厚度都很薄,是泥球特征,转速自然不同。
    有一个现象打破了这种模式,那就是行星外围都刮着飓风,长年累月,一刻不停。方向呢?一水儿都是西风。开始我认为这就是太阳风嘛,没啥奇怪的。但是奇怪的是,如果只是太阳风,那么越远离太阳,风速应越小,但事实却相反。越往外,风速反而越大。金星附近风速为每小时300千米,地球附近风速每小时400千米,火星附近风速每小时400千米。到了外行星,木星附近风速每小时400千米,土星附近风速就达到了每小时1600千米,而海王星附近风速竟然达到了每小时2400千米。这风从何而来呢?从各行星附近风速分析,这风一定是从太阳系外而来,才可能形成这种从外向内的递减情况。因为我们的太阳系是处在银河系之中,所以推断此风一定起源于银河系的中心。这是银河之风,我们一般称之为宇宙风。
    这行星表面的风速到底是什么含义呢?火星表面的风速为每小时500千米和木星表面的风速为每小时400千米,究竟哪一个更猛烈一些呢?我们一般的风速概念是指风相对于地球表面而言的。因为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所以我们一般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动的只是风。但对于火星之风和木星之风相比,就不能不涉及到它们的自转,直径等因素。木星之风是指宇宙风与木星厚厚的大气表层的相对运动而言的。火星R=0.53,自转周期为1.03.木星R=11.2, 自转周期为0.41.那么风速应该是先求出行星表面的线速度,然后再加上宇宙风速,才是真实的,也就是宇宙风相对于静止空间的风速。这样算来,木星表面风速要比火星表面风速大30多倍呢!当然不知这种算法是否科学,但起码木星风要大于火星风就是了。
    正是太阳风与宇宙风的合作搓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行星。行星在它们两者的作用下自转着,形成着不同的构造与运动。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30 21:04 来自: 北京市 鹏博士BGP
两种风推转了行星的自转,在类地行星中,是太阳风起主要作用。在类木行星中,则是宇宙风起主要作用。在木星的位置上,两风之力基本上是平衡的。


说你转的东西是无聊人弄的无聊MK “理论",发出来益处没多少,坏处多多的,还死强死强,看看最新的研究成果吧: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thread-105017-1-3.html

说什么太阳风或星际风推动了行星的自转,笑翻了,真亏想的出来。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31 20:15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联通
2# positron
说我转发别人的文章不好,请你解释  水星为什么那么靠里、海王星为什么那么靠外、冥王星轨道为什么那么扁有时候运动到海王星内侧   为什么有两个小星星带?==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31 22:11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联通

星之舞—宇宙的漩涡 第二章第四节

本帖最后由 东方红1号 于 2009-9-23 22:05 编辑

第四节   吃  之  篇
    吃是水中漩涡的主要特征。水中的漩涡是要吃掉它的势力范围内的一切物体的,理想到宇宙中何尝不是如此呢?可是一但建立起这样的观点,我们的宇宙观就有些改变了。每一颗星都是漩涡的中心,都要不断地吃进很多东西,它才能成长起来。黑洞是典型的吃货,既吃东西,也吃光线,所以质量极大,却什么也看不见。黑洞在吃东西,难道其他天体就不吃东西吗?都在吃,不过小星小吃,大星大吃,星系的中心往往是黑洞,它是迟早要把星系中的天体都吃光的。如此说来,宇宙蛋就不是吃出来的吗?也得吃,而且吃得更厉害,要把所有的超星系群都吃掉。如此大的胃口,如果没有群星的拧手巾运动,它是如何被压缩成宇宙蛋的呢?当然是不是成蛋并不是很重要,也许还没等到小成一个蛋,它就受不了,一发爆炸起来,在局部造成了一个新的宇宙。
    用吃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太阳系,我开始害怕起来。照此推论,太阳生出了九个儿女,但太阳也要一个一个地吃掉它们呀!我们的地球也不会例外。相反,我们地球距离太阳是这样近,只排在老三的位置。太阳在吃掉水星和金星后,就该吃地球了。其实还轮不到吃掉地球,地球上已经是灾难重重,对人类及万物已是灭顶之灾了!
    每一颗行星都在靠近太阳,这是无可置疑的结论,否则太阳如何吃掉她的子女呢?而靠近太阳就要改变行星的公转轨道和自转速度。地球上的“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就是地球改变速度前的振荡现象。这是我的观点。地球自转慢了,“厄尔尼诺”就来了,转快了,“拉尼娜”就来了。地球自转速度的调整,不会是一个稳定的无级的变化过程。它很可能像地球上春秋的变化过程一样,中间反反复复,犬牙交错,忽高忽低,期间经过多次反复较量,温度才会不情愿地改变过去。
    金星被浓浓的二氧化碳包围着,这前景是我们地球的未来。当地球走到今天金星的轨道时,它也会被铺天盖地的二氧化碳所笼罩。有人会说,不至于那么残吧。当然我也不希望是这样。但星球的变化,内因作用是很小的,主要还是外部的环境在塑造着到此位置的天体。它绝不只是温度高了一些的问题。
    我们现在不总是在谈环境污染的问题么?二氧化碳增多是污染的一大项。可我们想到过没有,在地球今后的进程中,二氧化碳只会越来越多,否则当地球走到金星轨道时,那铺天盖地的二氧化碳是从哪里来一下子蹦出来的呢?它只能是一点点增加上去的,这是渐变,不是突变。当然人类最好还是少排放一点二氧化碳,这样终归会减少一些我们的灾难。但它们两者之间的比例如何呢?我们不得而知。地球的温度在年年增高,二氧化碳也在年年增多,而它们发展的极至就是金星的现状。我们的地球每年向太阳靠拢着,这两种灾难就只会加重,而决不会逆转。因此我们人类要作最长期的打算与规划,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APP下載|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9-20 12:34 , Processed in 0.035749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