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雨
记录内容:最好用录音机录下口述结果
① 流星或流星雨出现的时刻、持续时间;
② 流星的计数,每小时或每分钟出现多少颗;
③ 流星的亮度估计,各星等流星的星数;
④ 流星的颜色(白色、黄色、红色、还是绿色);
⑤ 流星出现点、消失点的坐标(可同时描绘在星图上);
⑥ 视场中心位置(可用视场中心的星座或恒星的名称表示)。
(3)目视观测注意事项
① 观测流星雨时不要只把目光盯住辐射点,要注意辐射点周围较大范围的天区。
② 注意每个人独立观测,并如实记录所观测到的一切;眼睛要始终盯着观测天区,即使记录时也不要将目光移开;最好有人专门负责记录,或用录音机进行口录。
③ 注意区分流星雨和偶发流星。沿流星路径反方向做延长线,看它是否通过辐射点,如果通过则属于流星雨,否则就是群外流星。
④ 如果发生火流星,要注意观察流星余迹,记录其持续时间;若流星余迹消失很快(短于十分之一秒),则在这颗流星上角注上“+”号,表明是一颗余迹短暂的流星。
辐射点位置不同时,可观测到的流星数目不同:辐射点越低,可观测到的流星数目越少,这是地球大气的吸收和散射造成的消光影响所致。因此,为了客观地比较流星活动的强弱,应把所观测到的流星数目都归化到同一高度。为此,引入了天顶小时率ZHR,它定义为晴夜在天顶处每小时观测到的流星数,其计算公式为ZHR = n f c z / t
式中,t为有效观测时间,即扣除中间休息的观测时间,以小时计算;n为该时段内观测到的流星个数;f为云量的改正因子;c为目视极限星等的改正因子;z为辐射点不在天顶时的改正量。f通过云覆盖量加权平均系数来计算:f = 1/1-k 晴夜时,k = 0,f = 1;若有云,则先求出k。极限星等改正因子c,即观测者的目视极限星等Lm不等于6.5m时的改正量:c = r 6.5Lm 式中,r是星等为m+1的流星数Nm+1与星等为m的流星数Nm之比。对于流星暴雨,R = 2.0 ~ 3.5,或取r = 3.0。z由下式计算z = arcsin h式中,h为辐射点的地平高度(10°≤ h ≤90°),可由球面公式计算(也可由天文软件查出):Sin h = sinφsinδ+cosφcosδcos(S-α)式中,φ为观测地的地理纬度;α为辐射点的赤径(以度表示);δ为辐射点的赤纬;S为地方恒星时,S-α=t,t为辐射点的时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