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午时三刻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

[复制链接]
wangtong 发表于 2010-7-7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中移铁通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应该是从11点30分到11点45分,还是从11点45分到12点正?
井蛙 发表于 2010-7-7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南–许昌 联通
午时三刻.......
午时=11点-13点
一个时辰分8刻,一刻=15分钟
午时三刻=11:45

评分

参与人数 1牧夫币 +3 收起 理由
positron + 3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徐1982 发表于 2010-7-7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葫芦岛 电信
这个点是杀人的好时候

评分

参与人数 1牧夫币 -3 收起 理由
positron -3 文不对题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positron 发表于 2010-7-7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鹏博士BGP
刻,在中国古代已是时间单位。最初分一昼夜为100刻,即一刻为14.4分钟(或14分钟24秒),如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到“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但因100不能被12(一天的时辰数)整除,后来一昼夜被先后改为96,108,120刻,到清代才正式定一昼夜为96刻,使一刻成为15分钟。

http://zh.wikipedia.org/zh-cn/%E5%88%BB

另有百度文库文章:古代的时辰
http://wenku.baidu.com/view/2ac1a245b307e87101f696e5.html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angtong 发表于 2010-7-7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中移铁通
一个时辰为八刻,一刻应该是一个时间段,而不应该为一个时间点。现在的问题是午时一刻是从11点开始还是从11:15分开始,如果从11点15开始,那么之前的15分钟应该怎么叫?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nngs 发表于 2010-7-7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弗吉尼亚州–劳登县–阿什本 Verizon_Online有限公司


那经常听说的古代的套话 "午时三刻问斩"怎么解? 刽子手有15分钟的自由决定时间, 15分钟内想什么时候砍就什么时候砍?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hangding 发表于 2010-7-7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重庆 电信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jcckj 发表于 2010-7-7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青岛 联通
回复 5# wangtong


    11点是午时正,11点15是午时1刻呗。。。这有什么难理解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万紫千红 发表于 2010-7-7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鼓楼区 电信
午时三刻.......
午时=11点-13点
一个时辰分8刻,一刻=15分钟
午时三刻=11:45 ...
井蛙 发表于 2010-7-7 09:40



    上面这个算法是以现代人角度理解的,古时候人不是这样数的。

中国传统数数的方法是以“1”开始的,在一天九十六刻的情况下,并且“刻”是以时间点为算的话,午时初刻应该是11:00,那么午时三刻是在11:30。因为传统上11:00这个时候就已经是初刻了,再过15分钟是第二个刻了。例如:以中国人的生死来算,一个人生下来就已经是1岁了(并不是现在有个说法,说是把十月怀胎的时间算进去),因为中国人就是从“1”开始数的,没有“0”岁的概念。又如人死后三/五/七天要下葬或火化,这个天数是包含人走的当天为算的,这就使得夜里走的,和凌晨走的,留给家里人办事的时间差不多有一天之差。

《红楼梦》庚辰本:
第五十二回 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雀金裘
宝玉见他着急,只得胡乱睡下,仍睡不着。一时只听自鸣钟已敲了四下,【庚辰双行夹批:按“四下”乃寅正初刻,寅”此样写法,避讳也。】刚刚补完;又用小牙刷慢慢的剔出绒毛来。

很明显,从时间对照上寅初是3点,寅正是4点,西洋钟敲四下是4点,也正是寅正初刻。

在一天九十六刻的情况下,两刻之间的差相当于现在的15分钟。中间这段时间如果再分的话,可以理解为“寅正初刻**(单位)”


如果是以一天为百刻的话,时间对照上会有区别,但数的方法还是一样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牧夫币 +9 收起 理由
gohomeman1 + 9 详尽说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angtong 发表于 2010-7-7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中移铁通
一个时辰为八刻,前四刻为初,后四刻为正,我现在就想知道这八刻都怎么叫?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yueyexingxie 发表于 2010-7-8 0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联通
午时三刻,可以光明正大的杀人.月黑风高嘛,可以捅黑刀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井蛙 发表于 2010-7-8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南–许昌 联通
回复 9# 万紫千红


    又学点知识,谢谢。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00000000 发表于 2010-7-10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鹏博士宽带
昏倒,9楼的说法有点问题,从正点数是对的,但是往后的计数方式不对。

据我以前看的某文章讲,清朝引进西方的钟以后,正点是初刻,15分钟后称为“一刻”,然后顺着是“二刻”“三刻”。一个时辰分两段,前一小时分“某初某刻”,后一小时分“某正某刻”,如“卯初初刻、卯初一刻、卯初二刻、卯初三刻”“卯正初刻、卯正一刻、卯正二刻、卯正三刻”。这个在《清会典》里有钟图表示,包括清代的一些算命书中也有记载。

不过“午时三刻”的说法对应的时间就难说了,据说“午时三刻问斩”一说源自于宋元时期的说书和戏曲,那个时候的计时方式与清朝可能有出入。

评分

参与人数 1牧夫币 +6 收起 理由
gohomeman1 + 6 重要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0-7-10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宁波 联通/鄞州畅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楼上请提供确切的资料来源。如果你说的有足够可信度,就能成为更准确的答案,就不光是加分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浪淘沙 发表于 2010-7-22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华数宽带
本帖最后由 浪淘沙 于 2010-7-22 23:51 编辑

回复 13# 00000000


    你的说法我很赞同。

正点(整点)时,为初刻,过十五分钟,为一刻,余类推。
假设午时三刻指11点30分,那么11点45分,应当表示成午时四刻。
可是,似乎很少有人使用“X时四刻”这种说法的。

哪位朋友若在古代出版的书中看到“某时四刻”的记录,请发上来,让本人也学习一下。谢谢。

至于G版提到的出处问题,我一时也找不到是哪本书看到的。等以后找到了,我抄上几段与大家共享。
00000000 朋友若能找到原文的出处,也请提供一下。

*******************************************************
翻了一下《元史》,元朝的记时确实使用“初刻”、“一刻”、“二刻”等。
比如:《元史.卷53.志5.历(二).授时历议(下)》中提到的日食:
至元十四年丁丑,十月丙辰朔食,午正初刻亏初,未初一刻食甚,未正二刻复满。
《授时历》,亏初午正初刻,食甚未初一刻,复满未正一刻。

引文中,蓝色部分文字,可以说明,元朝时,有初刻,一刻,二刻......
不过,元朝时使用100刻制,刻与时辰的配合还是有些麻烦的。
当时,把一个时辰分配为8刻又3分之1刻(8*12+1/3*12=100)。(或者叫做8大刻1小刻)。

清朝时,使用96刻制,时辰与刻的配合应当比较简便的。
改天有空,我去翻一下《清史稿》,看看当时是如何表示时间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牧夫币 +12 收起 理由
gohomeman1 + 12 重要补充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0-7-23 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宁波 联通/鄞州畅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这个看来现在有明显争议了,各位都继续找资料和证据吧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bearcat 发表于 2010-7-24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科罗拉多州–布鲁姆菲尔德–布卢姆菲尔德 Level3
这个讨论太赞了!
这个问题以前还真没想过。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万紫千红 发表于 2010-7-26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鼓楼区 电信
嗯~~~ 前面我的说法是有误,初刻后误为二刻,少了“一刻”,有些相当然了。

明末清初开始使用九十六刻制,与西方引进的自鸣钟的配合就很方便了,有人跟我说在《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历法典》里有当时自鸣钟的画图,上面标有刻制,这书是大部头,找起来麻烦,要有时间再找找了。

在百刻制时,每个时辰中有八又六分之二刻,时初时正各四又六分之一刻,整数称为大刻,分数称为小刻,但是小刻放前还是放后,好象在历法中与民间使用中不尽相同,这个在《新仪象法要注释》(胡维佳注)中略有叙述:官历中初初刻至初三刻为大刻,初四刻为小刻,时正段小刻也是在末。而在宫中也就是著名的水运仪象台的制作上,采用了小刻在时初段与时正段之交会处的用法。这就使得宫外钟鼓楼的报时与宫中一样了。

但是在顾炎武《日知录》中记载的历算却是以小刻在时初时正的最初:
  “百刻一日十二时,计刻则以百刻为日。今历家每时有十刻,则一百二十刻矣。何以谓之百刻乎?曰:历家有大刻,有小刻,初一、初二、初三、初四、正一、正二、正三、正四,谓之大刻。合一日计之,得九十六刻,其不尽者,置一初初于初一之上,置一正初于正一之上,谓小刻,每刻止当大刻六分之一。”

所以这事看起来还是挺不简单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牧夫币 +6 收起 理由
gohomeman1 + 6 资料补充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浪淘沙 发表于 2010-7-26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华数
...
所以这事看起来还是挺不简单的。
万紫千红 发表于 2010-7-26 16:47


其实,在古代的民间,对于记时并不太认真的。

那个时候,普通老百姓不可能家家有“漏刻”“日晷”之类的记时设备。

所以那个时候,大家谈到时间,也都是毛估估的。

古代大的城市,有钟鼓楼,整点时(整时辰?),老百姓可以听钟鼓声,以确定当时是什么时辰。
但二个整时辰之间的时刻,估计只能凭感觉了(所以古代人常用的有“一炷香”,“一盏茶”等记时用语)。

至于小城镇,以及乡村,很难听到钟鼓声的。

再者,古代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在时间上,差几分钟(甚至差一、二个时辰)对他们的生活来说,没什么影响的。

所以我觉得,午时三刻,不管是相当于现代人的11:45还是11:30(或者其它时间),其实都没什么特别的区别了。
估计,“午时三刻”在小说家眼里还是比较重要的。那也只是写小说的需要而已。
在那个时代,认为午时三刻阳气最盛,犯人被杀后,灵魂马上消散,连做鬼的机会都没有了。
可是,我们现代人,心里根本没往这方面去想。所以什么时刻行刑,其实也没多大区别了。

当然,对于古代的天文学家来说,时间(时刻)还是很重要的。他们要记录天象,误差不能太大的。
尤其是日食之类的天象,若误差大了,可能会被问罪的。

治学严谨者,花时间研究一下古代人的时间(时刻)与现代人用的时间之间的关系,还是值得我们称道的。

********************************************
还有一点,就是别忘了,古代的中国人,使用的是“真太阳时”。
而我们现代人用的是“平太阳时”。
若要较真,那么古代的每天的“午时三刻”对应的现代人的手表时间,都是不相同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牧夫币 +6 收起 理由
gohomeman1 + 6 认真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nngs 发表于 2010-7-29 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华盛顿州–金–西雅图
这楼里,我从万紫千红和浪淘沙的回复里学到了不少东西,谢谢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6 12:00 , Processed in 0.08985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