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hina.nfdaily.cn/content/2011-01/06/content_19050546.htm
“21世纪前10年因地震死亡的人数约70万,这是上世纪前10年因地震死亡人数的5倍,而大多数的死亡人口集中于发展中国家。”在昨天召开的广东省科技应急专题研讨会上,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总工程师曲国胜说。
我国亟待加强防震和应急救援能力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曲国胜表示,地震救援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科技力量与综合国力。2008年汶川地震和2005年南亚地震的死亡人数相近,但汶川灾区面积与灾害程度是南亚地震的4倍以上,这反映我国灾害防御能力相对还是比较强的。
曲国胜表示,地震难以预报的原因很多,因此世界各国都专注于对地震灾害的预防与快速获取灾情能力的建设。曲国胜告诉记者,同是7级左右地震,发展中国家死亡的人数有可能是发达国家的上百倍甚至万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发展中国家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较差。”曲国胜说:“面对我国地震高风险的严峻形势,我国城市和乡镇需要持续地提高建筑物等基础设施的抗震设防能力。”
将大范围培训基层官员救灾能力
据曲国胜统计,汶川、玉树地震后,灾区学校、警察、government和矿山救援队半小时内便开始了自救互救,之后,地方的消防、武警也立即响应。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在8小时后抵达汶川地震灾区进行救援,已达到我国地震救援史上之最了,但地方救援力量在救灾中的作用是极其关键的。因此,曲国胜认为,地方基层救援队伍的作用,在早期救援中最为重要。
近年来曲国胜一直向各地呼吁提升基层救援的能力。他表示,中国地震局目前正在准备进行第一响应人的培训,面向基层组织领导,以提升他们的救灾能力,“只有让基层领导掌握了第一时间应急响应和救援的能力,才能让他们在灾难发生后尽快地把灾民转变成救援的力量,从而有效地开展救援行动。”
据曲国胜介绍,目前中国地震局已经在四川举行了两次第一响应人的示范培训,共培训了60名教官,希望形成一支培训队伍。
地震发生后可拨打12322
中国地震局拟在未来几年建设国际强震灾情早期预警系统和我国的地震灾情速报网络体系。曲国胜表示,对于灾区信息的获取,需要灾区公众及时将自己所感受到的受灾情况(包括人员伤亡、建筑物等基础设施的破坏)等速报给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灾情速报面越宽越好,灾情速报的速度越快越好。
他还说:“如果您处于地震灾害的影响区域,请快速拨打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公益电话12322,速报您所处位置的灾情信息,该电话24小时值守,您可以把您看到的情况和感受向值班人员描述出来,您也可以点击‘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网站,将灾情速报到特制的网页中。”
南方日报记者赵杨林亚茗 |
|